第3章 說客
- 吳地從戎
- 吃不飽的鬼
- 2592字
- 2023-08-22 11:22:26
“后輩愿仿藺上卿之事,再去一次蜀中。”
“定不費一兵一卒,為主公討取三郡。”
“愿以臣之頭顱所擔,以表臣之決心!”
拜叩出聲,魯謙震聲道。
凝視著魯謙,孫權此刻有些躊躇不定,他能明白魯謙是在為魯肅攬事,也知道真若以諸葛亮之謀定能得到一個好的答復。
可是他有些等不了了,他怕自己再等下去就真成了守土之君了。
思索良久,孫權始終拿不定主意,就在他仍處徘徊之境時,一旁的諸葛瑾突然出聲說道。
“瑾,愿隨溫玉一同前往蜀中,為主公討回荊州。”
諸葛瑾躬身拜道。
孫權稍顯無奈的看去,眉宇間帶著些許疑惑。
“至尊,還請讓溫玉試試吧!”
一聲粗獷的聲音響起,一直跟在孫權身旁的呂蒙也站了出來勸說道。
“給溫玉一次機會吧。”
“讓他試試吧。”
...
先前沉默的百官們不知為何的,在此時紛紛出聲相勸道。
聽著絡繹不絕的聲響,魯謙心中明白,這是自己父親的功勞。
作為繼周瑜之后的江東群臣之首,魯肅自然能明白各派系集團在江東內部發生的一系列爭斗。
便依靠著自身坦然的性格在他們之中周旋,使他們彼此之間的利益關系能夠得到平衡,也借此關系與百官們紛紛交好。
魯謙作為魯肅的長子,在平日里自然也頗受關照。
“仲謀,且讓溫玉試一試吧。”
渾厚的聲音響起,孫權轉頭望去時不由的心中一驚,這乃是張昭的聲音。
魯謙心中此時也倍感震撼,作為一直與魯肅在公事上意見相佐的大人物,張昭又為何要替自己說話呢?
作為被孫策臨死前托付的重臣,張昭在孫權接位的初期階段可謂是權利滔天。
內務和外事都要親自由他過問,并且孫策還將一項重要的權利交給了他。
那便是江東之主的廢立之權。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同時,也準許了張昭歸順中央朝廷的權利,這便是張昭在面對赤壁之戰時,感受到曹操軍的勢力龐大后,和一眾江東士族們選擇主降的原因。
天子在何方,漢室正統便在何方,作為漢臣的張昭自然會想著歸順中央朝廷。
因為那龐大的權利在身,所以在孫權執政初期,一直都是以張昭為文官之首,周瑜為武將之首。
直到203年孫權的最大競爭對手,孫翊去世后,孫權這才逐漸的將張昭的核心地位卸下,將其變為左右的謀臣,但仍是對這位舊臣保持著恭敬之心。
待到周瑜去世,張昭下遷,魯肅上位后,更受青睞且能文能武的魯肅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百官之首。
“臣曾與百官的子嗣們都交談過一二,知溫玉性好內斂,做事沉穩,定不會大肆妄言。”
“況且溫玉自幼便譽有天才之名,飽讀詩書,遣他一試又待如何?”
“權明白了。”
“魯謙!孤命你三日后隨諸葛瑾,再去蜀中一趟,務必要將荊州取來。”
“臣,遵旨。”
“聽候吾主調遣。”
......
將額頭上的冷汗擦起,魯謙稍有余悸的嘆出了口氣。
“古人的氣勢還真不是現代人能比的...”
魯謙這般想著,相較于古代君主的不怒自威,現代人則表現得有些假惺惺的了。
垂著頭,魯謙跟在諸葛瑾的身后,行走在孫權府中的小路上,正思索著什么。
“溫玉認為此番再往蜀中能有幾成幾率可以討回荊州呢?”
“三成左右,若是諸葛將軍不去勸一勸孔明先生,恐怕連一成都到不了。”
“呵呵呵,那溫玉為何還敢如此大膽的上表至尊。”
“將軍又何必問我呢,孫劉聯盟的重要性,家父肯定早就告知了。”
走至廊道,諸葛瑾忽然停下,語氣變得有些沉重的問向魯謙。
抬頭看著這位在東吳并不顯著的諸葛氏之虎,魯謙開始在腦海中回想起關于他的事跡。
最出名的記載則是在一次宴會上為了襯托出諸葛恪的聰明,而被孫權辱為“諸葛子驢”的故事了。
剩下的則多是表現出諸葛瑾自身溫和的一面,同魯肅一樣,也是一個自由周旋在各個派系之間的人。
“唉,子敬之策,萬般艱難吶...”
“此番再去蜀中,劉玄德必然不會好言于我,一切都只能看溫玉你的了。”
“我能做的也就只是能對亮弟進行些勸告罷了,你再好好想想吧。”
說罷,諸葛瑾悲嘆著便要離去。
“多謝將軍相助,溫玉定不負將軍期望。”
見狀,魯謙急忙拱手拜送,既然得到了諸葛瑾的真心相助,那么自己成功的概率便能多上幾分。
轉頭看去,見魯謙仍是執迷,諸葛瑾愣了神,似是在他身上看到了魯肅的影子,震驚之余卻又有些悵然,揮揮手無奈的轉身離去。
腳步聲漸行漸遠,直至消失時,魯謙這才將頭抬起,眼神中更多了幾分堅定。
“溫玉,此非為萬全之策,方需多加思慮。”
“拜見老師。”
再回首,張昭不知何時站在了身旁,神情嚴肅的看著自己,露出的目光中帶著些許憂慮。
“無須多禮。”
“你可知我為何要幫你向仲謀相勸呢?”
“略知一二。”
“說說。”
性格剛直,固為直臣,但在私下,張昭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卻是頗為親和仁善,在魯謙的記憶中,自幼時自己便被父親魯肅送到張昭的府中做學生,打知識。
作為大儒,張昭卻是沒有一般士大夫的那般傲氣、好功名,與之相反的則是多了些待人的寬和。
在擔任百官們子嗣的老師時,自有為人師表的嚴格,在課后也有著身為長者,對待后輩的溫和與關心。
與他在公事上意見相佐的人,在私底下也會與之暢談。
直到自己入仕之前,魯謙都會三天兩頭的跑到張昭的府上和他以儒家經典而高談闊論一番。
但在入仕后的一年時間里,為了避嫌,自己去往張昭府上的次數則是寥寥數幾,還都是以公事相見。
久而久之,魯謙對張昭難免的產生了些生疏。
“孫劉之間互為唇齒,憑阻山水,故有難拔之勢,聯盟若破,則破亡之時亦不遠矣。”
“方今大事當以聯盟為重,而后以淮南之地入主中原。”
“老師之意,莫不如此。”
聽到魯謙的回答,張昭面露善色,頗有些贊賞的看著魯謙。
“這乃是其一,你可知其二?”
“學生不知。”
擺了擺頭,見張昭仍是如從前般對待自己,魯謙逐漸的熟絡了起來,又同往常般隨意問道。
“你且細想,吳侯剛入主江東之時,手下的部將何其多也,文有子敬、偉則,武有公瑾、公覆勢力何其之大。”
“可如今再看,子義病死,德謀老矣,縱有子敬,子瑜于其中周旋但仍不擋江東士族貪婪之心,此前汝父與一眾老將將你等拜托于我,就是怕日后無人能遏制住他們吶。”
“仲謀離開前曾與我私下談論過,你此番再往蜀中,只要能討回一郡,便是大功。”
安撫著,張昭雖是這般說著,但臉色卻仍是凝重,一雙眼睛盯著魯謙,頗為鄭重。
“溫玉明白,定肝腦涂地,不負至尊和老師的期望。”
“明白尚好,你也無需有過多的壓力,縱使一郡也沒有討回,仲謀也不會怪罪于你的。”
“到那時,荊州之事...”
“罷了,你且先去吧。”
甩了甩衣袖,張昭大步的走過了魯謙,神色十分糾結的離開了孫權府中。
仰首望了望天,空氣都變得糟糕起來了。
魯謙此刻有些悲哀,他感覺自己就算是穿越了也沒有逃脫掉上級領導的pua,默默的感嘆了一句。
“真不是個好時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