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通識課:從愛因斯坦到霍金
- 趙崢
- 1484字
- 2023-08-23 12:16:39
一場持續(xù)200年的大論戰(zhàn)
先來說一下當時物理學的研究背景。首先,介紹當時物理學家對光的本性的認識。之所以特別要講對光的本性的認識,是因為剛才說的這兩朵烏云都和光有關。一朵和黑體輻射有關,黑體輻射就是熱輻射,熱輻射和光都是電磁波,只不過波長不同。而另外一個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是跟光的傳播速度有關的。
我們先看看光學的進展在當時是什么情況。
什么是光,在17世紀的時候就有爭論。一派以笛卡兒、惠更斯、胡克為代表,他們認為光是一種波;另一派以牛頓為主,認為光是一種微粒。剛開始的時候是波動說占上風,因為胡克、惠更斯這些人都比牛頓要更加年長,他們在物理學界已經成名了。他們覺得光的波動說能夠解釋很多東西,例如光的反射、折射、直線傳播等。
牛頓認為光是微粒。一開始的時候,胡克他們反對牛頓的觀點。牛頓用光是微粒的觀點,寫了一篇文章,想投給英國皇家學會的《自然科學會報》發(fā)表。但是作為皇家學會實驗主持人的胡克認為這篇文章簡直是胡扯。光是波,怎么會是微粒呢?這個問題早已經弄清楚了,因此他拒絕刊登牛頓的文章。牛頓一氣之下從此再也不給英國皇家學會投稿。
牛頓一生主要寫了兩本書,《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和《光學》,其他的文章則沒有。但是我們現(xiàn)在有時候能看到一些牛頓的文章,比如《論運動》這樣的文章,其實這些都不是他投的稿,都是他給朋友寫信或交換意見時的長篇大論。牛頓成名以后,別人把這一段一段的內容截下來,加個小標題,就成為一篇篇牛頓的文章。牛頓的力學理論很受追捧,大家想牛頓的力學理論正確,他對光的解釋是不是也是正確的?于是大家重新注意了光的微粒說。而且人們也注意到了波動說的缺點:如果光是波的話應該會有干涉現(xiàn)象,但是人們一直沒有看見。于是牛頓的微粒說就占了上風。牛頓的微粒說擊敗了波動說以后統(tǒng)治物理學界100多年,一直到1801年(一說1802年)托馬斯·楊完成了雙縫干涉實驗。這個實驗的現(xiàn)象是微粒說不能解釋的,這一下子又反過來,波動說重新戰(zhàn)勝了微粒說。
英國的托馬斯·楊是個很了不起的天才。據(jù)說他2歲的時候就能夠讀書,4歲的時候把《圣經》通讀了兩遍,14歲的時候已經通曉拉丁語、希臘語、法語、意大利語、希伯來語、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等多種語言,他還會演奏多種樂器,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yī)學、天文學、哲學、語言學、考古學等領域都有貢獻。
托馬斯·楊最開始當醫(yī)生研究視覺,發(fā)現(xiàn)了眼睛散光的原因;轉而研究光學,完成了光的雙縫干涉實驗,認識到光是一種波,但是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因為大家都認為牛頓那么了不起的人,怎么會有錯?于是,有些人就反問了他一些問題,有的問題他用波動說解釋不了。后來他才恍然大悟——光波跟聲波不一樣,光波不是縱波,而是橫波。他一認識到光波是橫波,那些反駁他的意見就都被他駁倒了。
他還提出了光的三原色理論,此后又破譯了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上的一些文字。那個石碑上有三種文字,其中兩種為古埃及文,一種為古希臘文,可是當時的人一種都不認識。托馬斯·楊用對比的辦法破譯了其中的一點東西,開了一個頭,因此對考古學做出了貢獻。
另外一個天才是法國的商博良,他把羅塞塔石碑上的文字全部都破譯了。不過,商博良是專門搞考古的,而托馬斯·楊的才華則覆蓋科學的各個領域。雖然托馬斯·楊是天才,但是當時他在反駁牛頓的微粒說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因為在英國人看來牛頓是他們的驕傲,是非常偉大的一個人。而托馬斯·楊這小子簡直不自量,居然敢說“祖師爺”牛頓有錯誤,于是大家都拒絕接受他的想法。他的文章發(fā)不出來,他就自己掏錢印了100份,結果只賣出去一份。不過,后來因為大家看到微粒說不能解釋干涉和衍射現(xiàn)象,所以最終他的理論還是獲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