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道家

道教:得道成仙的烏托邦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1800多年來,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道教將“道”視為萬物之源,元氣必須守道,才能產生萬物,道離不開氣。以這種道與氣的宇宙生成論為基礎,道教構筑了一個龐大的神靈世界。

追根溯源話道教

道教形成于東漢時期,但其淵源很悠久。遠古的巫卜祭祀、先秦的道家思想、戰國秦漢的方士活動、儒教的陰陽五行學說、外來的佛教教義等等,都被裝進了道教這個大熔爐。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熔煉與淬火,最后才煉出了道教。

黃帝求仙——道教的根本源頭

儒教的淵源可以上溯至西周初年的周公,而道教更是來頭不小,直可追溯到上古時代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黃帝。

黃帝,又稱軒轅黃帝,生活在夏商周之前的上古時代,因生長于西北的姬水,所以取姬姓;因出生在軒轅之丘,所以號軒轅氏;因他生長勞作的一帶土地是黃色的,所以登位后被稱為黃帝。《史記》稱其“以土德王,故號黃帝”。

傳說黃帝晚年的時候,有一天,仙人浮丘公來見黃帝,看到他郁郁寡歡,便關切地問:“尊敬的帝王啊,你為何悶悶不樂呢?”黃帝長嘆了一口氣,傷感地說:“清晨起來,我到溪邊梳洗,面容倒映在水中,我這才發現自己已經兩鬢染霜,胡須斑白,唉!我老了!”浮丘公說道:“世上萬物有生必有死,您擔憂又有什么用呢,只有神仙才能長生不老呀!”

草創文明

黃帝在位期間,草創了中華文明的大體。他親自主持制作冕服,用象征土地之色的黃衣為龍袍;鑄鼎、鑄鐘、鑄鏡,制禮儀、訂歷法、造車船;命史官倉頡創造了象形文字,命隸首創造數字、制定度量衡,命伶倫制造樂器、制定音律。此外,他還精通醫術,和神醫岐伯一道創立了最早的醫學體系,后人據此編成醫學圣典《黃帝內經》,“岐黃之術”也成了醫術的代稱。

黃帝聽了浮丘公的話,不愿意坐著等死,便決心去追求長生不老的境界。他聽說崆峒山的一個石洞里住著一位神仙,人稱廣成子,已經活了1200歲了,于是專程去拜訪他,向他請教修煉道術的要訣。廣成子告訴黃帝,要保持心境平和,清凈無為,堅持修煉,方能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廣成子的話令黃帝大受啟發,從此黃帝便跟著廣成子學道。據傳,黃帝晚年到荊山一帶視察災情,為了給災區百姓治病而煉丹,他親自開采首山之銅,在荊山下鑄鼎,虎豹等百獸紛紛跑來幫助黃帝視火參爐。當鼎鑄成的那一瞬間,天忽然開了,一條黃龍從天而降,迎接黃帝升天。黃帝與隨行的宮臣70多人一起跨上黃龍,白日升天。

旁觀的百姓在感念之余,把黃帝遺留下來的衣服埋葬在橋山下,這就是今天陜西黃陵縣的黃帝衣冠冢。黃帝白日飛升的傳說表達的正是道教一貫的主張:人可以通過修煉而回歸于天,人與神之間連接的唯一通道就是“修煉”。

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年,道家學派順應當時的社會形勢,宣揚“清凈無為”的治國之道,還將黃帝拉來與老子并列,合稱為“黃老學派”。東漢末年,黃老學派與當時流行的神仙方術相結合,形成了黃老道,成為道教的前身。從這個意義上說,要追溯道教的歷史淵源,必然不能漏掉了黃帝。

博采眾長——道教的思想淵源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是多元的、復雜的,道教植根于這樣的社會,其淵源也必定是博采眾長,由各種思想、觀念匯流而成。

具體而言,道教的信仰主要源于原始社會的鬼神崇拜,上古時期的神仙信仰、黃老之學,以及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等。首先說鬼神崇拜,古人對一些自然現象不理解,就將其視為神的意志的反映加以崇拜。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神崇拜的思想。由于自然現象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富于變化,所以原始的自然崇拜不是崇拜單一的神,而是多神的崇拜。后世的道教也是多神教,大概就源于此。所謂的“法事”,其中有很多是模仿了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

方仙道

上古時期,已有人修習神仙方術。到了戰國時期,又出現了一些記載仙人、仙境、仙藥等的傳說故事的著作。而且,歷史上許多帝王都曾派方士到各處搜尋神仙及仙藥。神仙信仰發展到東漢中晚期為道教所吸納,成為早期的方仙道。

方仙道繼續向前發展,并且向黃老道過渡。黃老道中的“黃”就是黃帝,“老”就是老子。黃老道的主要理論基礎為黃老之學。黃老之學非常古老,大約產生于戰國中期,但到了漢初才逐漸系統化成為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思想,即黃老思想,并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這時方士們趁勢以黃帝、老子附和神仙學說,奉二人為神仙。自此,神仙學說開始與黃老之學相結合,單一的方仙道便向黃老道蛻變。東漢末年,神仙學和黃老學進一步結合,正式形成了黃老道。

無論是方仙道還是黃老道,其歷史觀、宇宙理論都沒能脫離成型于戰國末期的陰陽五行學說。方士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理論,標志著該學說的成熟。到了漢代,方仙道索性將陰陽五行學說并入道教的教義。

總之,道教的淵源,宏觀上主要就是原始的鬼神崇拜、神仙方術和黃老之學結合、發展的產物,具體修煉方面則大量吸收了養生學和陰陽五行說的思想和方法。這些思想、信仰糅合在一起,水乳交融,形成了道教的思想來源。

老子論道——探究世界的本質

老子,又名老聃,實名李耳,春秋末期楚國人。他是道家始祖,后被神話為太上老君。相傳他生就白眉毛、白胡子,并因此而得名。他生活在距今約2500年前,史書記載他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相當于今日之國家圖書館館長,是學界泰斗、精神領袖、元首顧問。其地位不低,在當時就有著相當的影響力。

例如,孔子就曾專門跑去向他問禮。老子對他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存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贊老子

孔子向老子問禮,回去后由衷地感嘆道:“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對老子高深莫測的智慧十分佩服,將他看做龍一般的人物。可見,老子的確是一位千古奇人,那么他所著的《道德經》又是怎樣一本書呢?

《道德經》,又稱《老子》,全書分《道經》和《德經》兩篇,共計81章,僅僅5000多字,卻微言大義,包羅萬象。其內容涵蓋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方法論,以及處世之學、用兵之道、治國之策……似乎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說到了,任何問題都可以在書里找到答案,甚至有人認為,讀通它即可得道升仙。

《道經》從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它主要講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老子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原,萬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運動和變化,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產生萬物后,又寓于萬物,使萬物得到潤澤和生長。

《德經》從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它闡述了老子的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包含長生之道。“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

老子在《道德經》中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標志著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飛躍。“道”的特性是自然無為。按道辦事的人,只是依照萬物自然的狀態去發展,是輔助,而不是約束和強制,這就是“無為”。

“道”雖然模糊難辨,但它作用于天地萬物時,又表現了某種規律,這是人們可以認識和遵循的。老子還認為,萬物的根源是虛靜狀態的,老子希望避開世間的紛爭,保持內心的平靜,回到虛靜的本初狀態中。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多個層面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社會以及人類本身的種種內涵,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特別是關于對立統一的思想更為世人稱道。《道德經》全書旨意精深,文辭簡約優美,善于取譬設喻,且頗多民間諺語,時見用韻,在先秦哲理散文中別具一格。

更可貴的是,世上之學,大都推崇強者、大者的哲學。只有老子毅然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柔弱勝剛強”,建議世人“知強守弱”,建議領袖人物“受國之垢”“受國不祥”。僅憑此點,《道德經》便可高居世界哲學之巔峰。

教主誕生——太上老君橫空出世

一直以來,老子在世人心目中都只是一個學識淵博、思想深邃、謙遜睿智的老人,但到了東漢末年,他卻被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張陵奉為道教教主,并神話為太上老君。張陵親自撰寫了《老子想爾注》,對老子的《道德經》進行了宗教化的解說與注釋。《道德經》從此便成為了道教的最高經典,與《周易》《莊子》并稱道教“三玄”,而且被視為“三玄之首”。此后,老子進一步被神化,后世道教尊他為“太清道德天尊”,說他出生于元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

老子成了道教教主、成了神仙后,關于他的出生也被附會了濃重的神話色彩。東晉葛洪的《抱樸子·內篇》中說,老子身長九尺,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足有八卦,以神龜為床,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祥云為衣等,總之是容貌特異,一看就是神仙。

另據傳聞,太上老君無世不出,曾數易姓名。后世有《老子八十一化圖》,描繪了他歷代變化的不同形象。據說,上古時代,太上老君曾化身為萬法天師,黃帝時代號廣成子,周武王時號育成子,漢初為黃石公,漢文帝時號河上公,等等。

又有傳說,漢成帝時,太上老君降生在曲陽;明帝時,老君下降,授于吉“一百八十戒”。漢順帝時,老君降于鶴鳴山,授張陵《正一盟威》秘錄,并賜《太清中經》930卷、符文70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師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時,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謙之《云中音誦新科之戒》,后又降賜符箓70卷,并命他授皇帝“太平真君”之號。

老子降生

傳說,老子的母親感應到大流星而受孕,72年后才分娩。老子是從母親的左腋出生的,生下來就能行、能言。他步生蓮花,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宣稱:“我當開揚無上道法,普度一切眾生,周遍十方及幽牢地獄,應度未度,咸悉度之。”

道教認為,老子累世化身,是因為“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所以“神明之君,應著之時,形象相好,動靜有則,以正理邪,周偏無滯,救度無窮,或稱為圣,或君或醫,或師或友,依緣相逢”。

太上老君受到統治者的尊崇,始于唐朝。由于唐代皇室姓李,與老君同姓,唐太宗就宣稱自己是老君的后代,尊太上老君為唐李王朝的祖先。唐高祖時,相傳太上老君曾降于羊角山,并宣稱:“我帝祖也。”唐高宗便為他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并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

唐玄宗則加封他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還將其誕辰日定為“玄元節”。后來,唐武宗為興道教大肆滅佛,并將“玄元節”改為“降圣節”。北宋時,篤信道教的宋真宗又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明代時,老君的封號為“太清仙境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德皇帝”。

自晉朝以來,道教的上清、靈寶兩派相繼塑造了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兩位新的神靈,加上太上老君,被稱為“三清”,處于道教神仙體系中的最高級別。在“三清”之中,太上老君雖然屈居第三位,但民間老百姓還是習慣將太上老君看作道教的最高神。

道教根基——博大精深的道家學說

道家學說是一個系統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涉及自然、社會、人生、軍事、道德等眾多領域。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直到今天,人們也還驚嘆于老子的超直覺。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科技那樣低下的時代,老子竟能摒除感性,進行理性的思辨。

老子認識到,現實世界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既是表面的宇宙萬物,又是隱蔽的宇宙法則。他把一切感知稱為“道”,從而將思考的范疇由社會人生提升擴展為宇宙本體。老子將道解釋為有無相生、陰陽對立互補。主張只要能恪守靜,就可以弱勝強。

道→無→有→萬物

在道家看來,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是宇宙萬物賴以存在的根據,是一個高度抽象的一元性、超越性的哲學范疇。它無形無名,先于天地而存在,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宇宙萬物都由它派生出來,其過程為“道→無→有→萬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长县| 胶南市| 麻阳| 临澧县| 五台县| 定结县| 清涧县| 沅江市| 西宁市| 章丘市| 五大连池市| 榕江县| 永福县| 土默特右旗| 万荣县| 房产| 华坪县| 泰州市| 汝南县| 澎湖县| 铜陵市| 霍邱县| 西林县| 洪雅县| 康保县| 北川| 全州县| 敦煌市| 阜南县| 邵阳县| 梧州市| 锡林浩特市| 桓台县| 朝阳区| 南雄市| 伊金霍洛旗| 彩票| 延安市| 江达县| 内江市| 固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