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大手筆是怎樣煉成的:修訂升級版·磨礪篇作者名: 謝亦森本章字數: 1848字更新時間: 2023-07-19 14:17:55
4.在“比較”中成長
很多初學寫作者都提出這樣的問題:怎樣才能少走彎路,成熟得快一些?有捷徑可走、有訣竅可循嗎?
我的實踐體會是,善于比較,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
所謂比較,即根據一定標準,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某種聯系的事物之間,辨別其高下、優劣、異同,從而得出結論、做出取舍的思維方法。引申到文稿寫作上就是,把自己的寫作能力與他人進行對比,取其長處,學其經驗,增益自我。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比那種自我封閉、悶頭苦練的方法要管用、有效得多。因為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總是有限的,何況秘書群體中人才濟濟,強手如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善于向他人學習,才能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善于比較、善于鑒別,才能使自己不斷有所發現、有所進步。具體的比較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是與同事中的高手比較。同事中的高手是最現成的老師。把自己寫的和高手寫的同類文稿進行對比,看人家是怎么寫的,人家寫得好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自己又是怎么寫的,寫得不好究竟不好在什么地方,從中學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是新手上路用力最省、見效最快的辦法。如果自己寫的稿子經由高手修改,前后兩稿對比分析,那更是受益匪淺。所謂高手,無一不是經過多少挫折、多少失敗、多少探索和積累造就而成,善于同他們比較、向他們學習,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他們所走過的彎路、錯路,使自己盡快走向成熟。有的同志虛榮心較重,生怕向人請教、學人之長就使自己顯得太沒水平,其實這種想法是十分愚蠢的。當然,向高手學習,可能會出現模仿他人的情況。但這不要緊,模仿本身也是一種學習,許多有名的書畫家、音樂家、文學家就是從模仿開始,最后超越模仿對象的。
二是與領導比較。秘書所起草的重要文稿都要交領導審閱,多數情況下領導都會修改,或大改,或小改。定稿后,與原稿進行比較,又是一種很管用、很有效的學習方法。不少領導同志自身就是才華橫溢、口筆兩利的飽學之士,他們所提煉的某些精彩觀點、所表達的某些精辟見解,往往就是我們在起草過程中苦思未得、冥想難求的神來之筆、點睛之言。這時候我們就要認真分析、琢磨:領導為什么要這樣改?這部分內容為什么要刪?這部分內容為什么要加?這個觀點為什么要改成這樣提?這段話為什么要改成這樣來表達?等等。從中,我們不僅可以捕捉到領導的意圖、見解和主張,還能了解和掌握領導的思維方式、語言風格和個性特點,只要留心領悟和吸取,對于提高文稿成功率是大有益處的。所以,我們當秘書那會兒都把領導大改過的好稿子當作“寶貝”保存下來,時不時拿出來研讀,從中受到很多啟發和幫助。有時候領導自己不動筆改,而是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讓秘書改,這實際上是同一回事,按照領導的意思改出來,然后與原稿做比較,想清楚“為什么”,從而發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三是與上級機關的優秀文稿比較。機關文稿的寫作必須遵循、貫徹上級大政方針、決策部署和領導講話精神,所以文秘人員必然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并結合本地實際提出貫徹意見,同時,這種貫徹性的文稿又與上級機關的文稿形成一種事實上的質量比較。我們讀到那些精彩的文件和講話時,不是對上級機關那些“大筆桿”們的水平欽佩有加嗎?這就是從比較中向其學習的極好機會。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既不能照搬照抄,又不能偏離上級精神,只能從中學習和領悟其思想的高度、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深度與準確度以及寫作技巧等,通過與自己所起草文稿的質量比較,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事實上,這種比較方法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常態化地存在著,就看我們是否善于運用、精于運用。運用得好,必然獲益良多。
四是自己與自己比較。人總是不斷進步的,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總是有所不同的。很多時候我們拿出自己過去寫的稿子來看,會覺得驚訝:這是我寫的嗎?我過去是這個水平嗎?有這種感覺,就說明自己進步了。這說明,人不僅需要同別人比較,學習別人的長處,也需要經常同過去的自己比較,看哪些方面有長進、有發展,則予以堅持和發揚;哪些方面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則予以改進和加強。形勢、任務、環境總在不斷變化,秘書的思想觀念、知識層次、寫作水平也應隨之發生變化,大到選題立意、謀篇布局,小到素材選擇、語言表達,都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向高質量、高水平邁進。從自我比較中不斷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實際上就是不斷地提高自己、成就自己。
“比較”是一種自覺,沒有教科書的教誨,也沒有領導的指令,一切只是出于上進心的驅使;“比較”又是一種技巧,由比較而鑒別,由鑒別而知得失、明路徑、糾不足;“比較”還是一種智慧,借腦長智,借梯上樓,還不用欠人情和付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