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上市家族企業治理:差序格局與利他行為
- 王明琳等
- 1949字
- 2023-08-03 17:52:59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為核心(藺子榮,1995),兩者彼此融合,宗族通常成為儒家文化在社會基層的外在組織形態。儒家文化和宗族文化背景下的“差序格局”是中國人深深地浸淫于其中,卻因為習以為常而幾乎難以自察的。這一概念最早由中國本土社會學奠基人之一的費孝通(1947)提出。他認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是“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這種遠近親疏因人而異,對待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態度和行為,整體上呈現同心圓分布的人際關系模式,可以稱為“差序格局”。形成這一圈圈同心圓的最主要因素是血緣、姻緣、擬親緣、地緣、業緣等。差序格局不僅僅是傳統中國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模式的根本特征,同時還是家庭乃至社會資源分配的一種最主要途徑。20世紀80年代末以降,差序格局概念先后被引入管理學及相關學科領域,其學術影響遠遠超出了純社會學領域。沿著楊國樞(1988)、楊國樞等(1998)和黃光國(1993)的華人社會中“關系分類”和“泛家族主義”觀點,鄭伯塤(1991,1995,2004)在差序格局基礎上衍生出“差序式領導”概念,將它和“家長式領導”并列為最具代表性的兩種華人傳統管理思想與價值觀。雖然差序格局成為華人組織領導領域除了家長權威之外的另一個管理學本土化研究的切入點,但長期以來華人管理學界對它的研究主要囿于組織行為學范圍,沒有將差序格局概念進一步引入企業治理結構領域。
本書沿著企業治理結構深深嵌入非正式制度的思想,將研究對象鎖定于“差序格局”這一中國本土社會極具代表性,并且相對容易被量化的非正式制度,試圖將差序格局的研究拓展至本土家族企業治理結構領域。在充分慮及中國獨特而濃厚的本土社會文化情境和體制轉軌背景下,本書認為,差序格局在經濟上的功能不僅體現在家庭內部的資源配置,還為當前民營企業家的創業要素獲取、企業治理和經營活動提供了“先驗知識”。具體而言,差序格局不僅是民營企業家在正式制度規范度較低、要素市場發育程度不高的外部環境中獲取資金、人力等要素資源的一種重要的非正式途徑,也是其在企業內部配置所有權、控制權和管理權及制定企業經營策略的重要依據,從而對企業治理結構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企業行為選擇產生一系列深層次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認為,雖然推動差序格局運轉的是中國傳統儒家道德倫理思想,外在表現為形式多樣、程度不一的“人情”,但是差序格局的內在實質是“己”與不同人之間在利他行為水平上的“差序式”分布,呈現出以“己”為中心,利他行為水平由內而外逐圈趨于下降的結構特征。簡言之,差序格局和市場體系是兩類不同的資源配置的方式,如果把差序格局也視為一只無形之手,那么,它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最大的差異在于利他行為是否系統性地參與了資源配置過程。雖然中國社會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已開始大幅步入市場化與現代化進程,但“差序格局”作為本土社會最重要的非正式資源配置方式,在當前仍然具有經濟學上的重要意義,從深層次影響了企業的所有權、控制權、管理權等一系列權力的配置,對理解當前家族企業治理結構的形成、績效及企業行為選擇仍然是一個重要切入點。綜上而論,本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1)在理論層面上,從本土社會文化非正式制度層面拓展了公司治理和企業理論
從經濟學視角界定“差序格局”的功能和性質,引入改良后的演化生物學的漢密爾頓(Hamilton)親緣系數,從而建立起一個涵蓋屬性界定、測度指標在內的相對完整的“差序格局”分析框架,將差序格局研究由一般定性階段拓展到相對精確的定量階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差序格局的研究從組織領導和工作團隊領域延伸至企業治理結構和企業理論領域,從而消除了組織行為理論與公司治理理論之間長期割裂的狀態,從中國本土社會文化非正式制度層面拓展了公司治理理論和現代企業理論研究。同時,本書也是推進經濟學、演化生物學和本土社會學之間跨學科交叉分析的一次大膽嘗試,針對民營企業的家族治理構建起一個跨學科分析框架。最后,通過將“差序格局”嵌入西方社會情感財富(SEW)理論(Gómez-Mejía et al.,2007,2011,2014),增強了這一理論在中國本土社會情境下的解釋力度。
(2)在實踐層面上,為民營企業優化治理結構提供經驗總結
在充分考慮中國濃厚的社會文化情境,以及新興市場和體制轉軌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揭示“差序格局”這一本土社會最重要的傳統非正式制度對企業治理結構和績效,以及企業行為選擇產生的影響,獲取家族企業治理結構的成因和演化的一般機理。本書可以更好地解釋家族企業治理結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從而為社會公眾合理評判家族企業的治理績效提供科學的依據和準繩;也能夠為當前本土家族企業動態調整和優化治理結構,綜合提高治理績效,推動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經驗和總結;同時,相關研究結論還能夠為政府部門優化民營企業外部制度環境提供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