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驅動:數據分析價值邏輯與實戰方法
- 黃小偉等
- 2101字
- 2023-12-13 16:17:33
前言
分析職業的終局是什么?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應該被持續思考和迭代,因為它將極大影響我們的職業高度與成長效率。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Who-What-How是一種有效的思考方式。
Who:我服務的核心用戶是誰?
What:我能為他們提供什么獨特的價值?
How:這些價值通過什么方式實現,又如何獲得價值回報?
其中最大的變量是Who。核心用戶的選擇極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而匹配核心用戶是個人職業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
職業成長與用戶變化如下圖所示,與分析從業者職業成長相對應的是不同層級的用戶,我們的首要任務便是錨定核心用戶。

職業成長與用戶變化
那么,分析服務的核心用戶到底是誰?
分析從業者在工作中經常會與用戶(業務方)打交道,我曾經把產品、服務、運營等不同類型的(業務)人員作為關注的核心用戶,但后來發現,關注這些用戶已經很難幫助自己在業務上突破原有認知,并且會讓自己長時間忙碌于瑣碎事務中。這促使我不斷去思考,真正帶給自己持續成長與蛻變的用戶到底是誰?
在有贊供職這幾年,我內心的核心用戶慢慢從具體的某個人變成了“公司”。與此同時,所有思考的焦點也轉變成“團隊能為公司在提高商業價值變現效率上創造什么價值”。現階段,我所有的思考與規劃都是按照這個方向展開的。
為什么寫這本書?
希望借此書分享我們多年以來在分析方向的心得和解決復雜問題的經驗,并淺談對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場景重要命題之薄見。本書以呈現真實的思考過程和實踐經驗為出發點,期望啟發相關從業者發現更多職業發展的可能性。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極少從數據運營、業務分析、數據分析、商業分析、經營分析等一系列崗位及職能的視角來表達一些帶有立場的觀點,因為我們認為這并不利于相關從業者的職業發展。如果從企業需求視角來理解,則更容易洞悉這個職業的真正價值與魅力。因此,本書將相關崗位名稱統一稱為數據分析(簡稱:分析)。
本書特色
本書以分析從業者的職業發展為主題,以可持續的價值創造為主線,呈現了一套清晰的認知邏輯與實戰方法論。全書分為3篇,主要介紹的是具備多年分析經驗的從業者的成長路徑,而不是各類分析方法、工具使用的簡單羅列。同時,借助實際工作中總結出的方法論來講述驅動分析型企業建設的經驗與思考,這將有助于讀者構建更具備實戰意義的認知框架和知識體系。
第1篇是起始:企業價值,主要介紹企業的使命、愿景、戰略目標與解碼的基本邏輯,以及如何通過經營管理和分析型企業建設來保障年度經營規劃的達成,這是企業價值的展開與實現過程,也是分析的認知起點和成長機會點。
第2篇是終局:分析價值,站在企業全局視角,從規模、成本與效率三個角度審視不同類型的工作內容(問題驗證、報表體系、研究分析等),并基于此嘗試提出分析的價值主張、業務驅動的方法論——SE環和若干實戰打法經驗,讓讀者能夠站在整體層面理解和推進企業分析決策能力建設。
第3篇是支撐:核心勝任能力,分別從分析技術、工具技術、業務技術及領導力四個視角,以更加體系化的方式呈現相應的知識結構與要點,避免碎片化的積累反而影響在業務場景下的系統性應用。
讀者定位
本書的讀者首先是分析相關崗位的從業者,尤其是具備多年工作經驗的從業者。經歷過各類工具、分析方法與業務實踐之后,仍有很多人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存在著迷茫與困惑。我們希望將現有的思考與經驗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
其次是企業的管理人員。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行業環境,深入且敏捷的數據洞察能力有助于提高決策效率與質量、降低決策成本。但這種能力的構建需要依靠機制來不斷推進,我們需要為此不斷創造富有養分的土壤,才能結出大家期待的果實。本書中的一些經驗也可作為參考。
學習建議
我們要從整個職業生涯演進過程來認知分析,而不是執著于其中某些要素或崗位職能。對于入行3年左右的從業者,全面、體系化的知識梳理是關鍵,可以重點閱讀第3篇支撐:核心勝任能力,這是持續進階的基礎條件。
對于入行3年以上的從業者,如果對于未來成長方向及個人價值實現仍然困惑、迷茫,建議重點閱讀第1篇(起始:企業價值),從而在戰略目標落地的價值鏈路中尋找自己的成長機會點。
對于期待從事分析團隊管理的從業者,當面對不被重視、分析策略難以落地等處境時,建議重點閱讀第1篇(起始:企業價值)和第2篇(終局:分析價值),在充分理解戰略目標與經營規劃的基礎上,借助機制建設來推進價值創造與落地。
對于企業管理人員,面對決策效率低、執行效率低等現實挑戰,建議通讀全文,可以通過分析型企業建設來不斷強化競爭優勢壁壘,并快速正向演進。
本書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適合放在身邊,它將是學習進階過程中可靠的戰友,常讀常新,幫助你真正實現從被動期待他人“客觀”評價進階為自己掌握主動權,并定義自己的價值創造是什么、有多少。
致謝
本書的靈感來自我在有贊4年多的工作思考與總結,首先,感謝有贊提供的平臺與機會,讓趙力、邵俊杰和我積累了很多實戰經驗;其次,感謝所有團隊成員及部分同事的幫助,尤其是侯蕾、武潤澤、孔岳、楊霞艷、何新巧提出的寶貴意見,沒有大家的努力就不會有持續的迭代與完善;最后,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的張慧敏老師,從選題到立項、修改,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幫助。
黃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