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年中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藍皮書
-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
- 9字
- 2023-11-24 19:24:31
第五章 公共衛生領域
第一節 基本情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我國依托強大的綜合國力,上下緊急聯動、精準施策,開展全方位的物資保障和資源運動戰役。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把應急物資保障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十四五”期間,我國要從豐富品種、優化布局、增加數量三個方面著手,繼續強化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提升應急物資保障水平,以滿足特別重大自然災害以及突發公共衛生災害對應急物資的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場應急物資保障的遭遇戰。疫情初期,由于口罩、防護服等未被納入我國國家醫藥儲備重點物資,在短期內出現供需緊張。但我國有關部門及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精神,綜合運用財稅政策,科學統籌調配,多措并舉,對生產醫用防護物資的企業進行全力支持。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遵從“一企一策”的要求,保障了醫用物資的穩定供應。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經過 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遭遇戰,我國應急醫療物資的相關產業有了快速發展,保障了我國抗擊疫情的需要,也帶動了應急醫療產業鏈的完善。受疫情影響,以防護服、防護口罩、疫苗等為代表的應急物資成為保障人民安全和健康的“剛需品”,市場需求量急速提升,醫療衛生物資短缺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此外,高端醫療設備配置明顯不足。我國急需以此為契機,優化應急物資儲備布局、豐富應急物資儲備品種、增強地方應急物資保障能力、提升應急物資保障信息化水平。
一、醫用防護產品產業鏈概況
疫情期間的調度物資,根據國家工信部、發改委印發的有關文件主要包括六大類產品,分別為醫療防護用品、醫療藥品、消殺用品、醫療器械、檢測儀器、專用車輛,涉及化學工業、紡織工業、機械制造業、冶金業、電子等多個基礎工業門類,囊括原材料、廠房、設備、資金、準入許可、人力、生產周期七大要素。本章主要圍繞醫用防護產品的產業鏈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防疫應急物資產業鏈圖譜,如圖 5-1所示。

圖5-1 防疫應急物資產業鏈圖譜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2022.04)
醫用防護用品的產業鏈由“原材料及生產設備—生產制造—銷售流通”三個環節組成。其中,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碳酸纖維等復合材料和聚酯、聚丙烯纖維等有機高分子材料,熔噴無紡布、SMS復合非織造布、微孔薄膜、鼻梁條、耳帶材料等零部件,口罩打片機、口罩帶點焊機、口罩包裝機;中游成品生產制造主要包括口罩制造商、防護服生產企業,下游銷售流通包括批發商、零售商、藥店、醫院及線上平臺。目前我國醫用防護產品能夠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在原材料及生產設備環節,我國擁有泰達控股、欣龍控股、麗洋新材料、斯凱瑞、宏祥機械、恒天重工等優秀供應商,在生產制造環節,我國的三奇醫保、振德醫療、瑞康醫用耗材、穩健醫療、仙桃盛美工貿、河南亞都實業、南海康得福等處于業內領先地位。從區域布局來看,原材料生產主要集中于長三角地區,以山東和江蘇的企業分布最多;生產制造企業以華中地區較為集中,河南是口罩機醫用防護服生產企業的主要聚集區。
二、重點醫用防護物資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醫用防護產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醫護人員和人民群眾對防疫物資的需求有所降低,進出口貿易逐漸平穩。2021年,我國口罩產量約為 94億只,同比增速降低6.93%,總產值達 130.27億元,其中醫用口罩產值約為 71.33億元。在出口方面,我國出口的防疫物資主要包括口罩、防護服、護目鏡、外科手套。其中,2020年1月至 2021年12月,我國口罩產品的出口額總體呈現出先揚后抑的態勢,于 2020年5月到達 993億元的峰值,之后一路滑落至 2021年5月的低谷,2021年出口額總計 838億元。
2021年,疫苗在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21年9月17日,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種的人數突破 10億人,2021年11月29日突破 11億人,2021年12月26日突破 12億人;2021年全球生產疫苗約 110億劑,中國占比超過 45%。截至 2021年年底,我國已向 120 多個國家包括國際組織提供 20億劑疫苗,占我國以外全球疫苗使用總量的 1/3,成為對外輸出疫苗最多的國家。
2017—2021年中國口罩產值,見表 5-1。
表5-1 2017—2021年中國口罩產值

續表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2022.04。
(一)醫用口罩
作為疫情保障物資中的重點產品,醫用口罩的需求穩定增長。醫用口罩是一種衛生用品,用于阻擋有害氣體、飛沫、分泌物、有害氣味、血液等進出所佩戴者的口鼻。醫用口罩根據功能特點不同,可以劃分為醫用外科口罩、普通醫用口罩、醫用防護口罩等,企業只有在獲取相關醫療器械注冊證后才可生產醫用口罩。醫用口罩的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PP 無紡布、熔噴布、鼻梁條、耳帶材料等原材料,以及口罩打片機、口罩帶點焊機、口罩包裝機等設備。其中,熔噴無紡布的產能成為保障醫用口罩供給的重要因素。醫用口罩產品分類見表 5-2。
表5-2 醫用口罩產品分類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2022.04。
經過駐極處理的熔噴無紡布是醫用口罩阻擋病毒的關鍵所在。由原有生產的聚丙烯作為熔噴無紡布的原材料,在行業擴產后處于供過于求的階段。2021年中國聚丙烯產能達 3590萬噸,較 2020年增長10.01%,新增 330 萬噸生產能力,“十四五”期間我國聚丙烯產能將轉為絕對過剩,但對聚丙烯高端料的進口依存度依然較高。原材料中的熔噴布產量受市場需求下降、限電限產及能耗雙控等政策影響,生產總體保持穩定,2021年非織造布產量達到 820.5 萬噸,同比下降 6.6%。我國雖然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產國,但依然存在技術瓶頸,如熔噴布設備中的噴絲板和噴絲噴頭仍與國外廠商存在較大差距,多由德國和日本進口,我國缺乏提供熔噴布成套生產設備以及關鍵零部件的廠商。我國醫用口罩產業鏈總體呈現出“兩頭強、中間弱”的特點。
從地域來看,我國持有醫療器械注冊證的醫用口罩生產企業主要分布于河南省、江蘇省、江西省、湖北省、廣東省以及山東省,六省總共占比逾七成。截至 2020年10月,我國已擁有相關企業 2482家,2021年企業注冊數量不降反升,廣泛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以中小企業為主。
(二)醫用防護服
醫用防護服可有效隔離有害超細粉塵、病菌、鹽溶液、酸性溶液,可以抵抗多種酸堿腐蝕和有機溶劑,同時具備較高的耐沖擊性,為醫務人員以及進入特定醫藥衛生領域的人群提供有效防護。防護服上游產業鏈主要為高熔指纖維聚丙烯等原材料、SMS 非織造布、水刺無紡布等產品,中游為防護服制造商,下游是醫院、實驗室、研究所等應用場所。目前常見的醫用防護服主要分為五種,分別是聚酯纖維與木漿復合的水刺布、聚丙烯防粘布、高聚物涂層織物、聚丙烯紡粘-熔噴-防粘復合非織造布、聚乙烯透氣膜/非織造布復合布。醫用防護服分類見表 5-3。
表5-3 醫用防護服分類

續表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2022.04。
作為醫用防護服的重要原材料,我國聚丙烯的產能在 2021年仍處于擴增周期。截至 2021年年底,聚丙烯產能達 3590 萬噸,同比增長10.06%。國內市場缺口縮小到 400萬噸,出口量達到 130萬噸。但聚丙烯行業受困于大而不強,對高端料如無規共聚聚丙烯、三元共聚膜等的進口依存度偏高。聚乙烯方面,2021年國內生產規模達到 2773萬噸,主要供應省市集中于浙江、陜西、遼寧、廣東、山東等,主要供應企業包括浙江石化、獨山子石化、中海油殼牌、茂名石化等。截至 2022年4月,我國已成為全球聚乙烯產能最大的國家,總產能達 2918 萬噸左右,占全球總產能 21%。但我國的高性能無紡布在過濾效率和透濕性方面的技術仍與國外存在差距,同時壓條機在緊急狀態下的產能不足問題仍需重視。
2010—2021年國內聚丙烯生產能力統計,如圖 5-2所示。

圖5-2 2010—2021年國內聚丙烯生產能力統計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