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理解矛盾和管理的價值
1 矛盾體現管理的價值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中國人民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漫畫家周中華畫了一幅漫畫,叫作《來之不易的勝利》。這幅漫畫用擺成V字形的兩根手指表示抗擊疫情取得了勝利,但這次勝利是以斷了三根手指的代價換來的。這幅畫反映了管理者面臨的現實。古代兵法上有句話叫“慈不掌兵”,意思是心腸太軟的人是不能夠帶兵打仗的,因為有戰爭就會有犧牲,看不得犧牲的人不能承受帶兵的責任和壓力。
每個人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但戰爭是殘酷的,是要有犧牲的。春秋時期魏國有一個將軍叫吳起,據說他一生中打了76次大仗,其中勝了64次平了12次,基本沒敗過,號稱“戰神”。在戰爭期間,一位母親去看望在吳起手下當兵的孩子,聽聞作為三軍司令的吳起親自給受傷的孩子包扎傷口,傷口化膿不好處理,吳起就用嘴把膿血給吸出來。這位母親聽了以后流著眼淚說:“我的孩子要沒命了,他爹就是這么死的。”因為將軍這么對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下一次戰爭中一定會舍命報答。那么,將軍該怎么對待士兵呢?他們若不愛惜士兵,士兵就有可能因為訓練不夠,在戰場上白白犧牲,或者做逃兵被處決;若愛惜士兵,在戰場上士兵就會奮勇爭先,同樣也增加了士兵犧牲的可能性。管理者就是永遠處于這樣的矛盾中。幻想著沒有矛盾或者能夠回避矛盾的人是不能成為管理者的。
在企業或項目中往往存在著矛盾。有一句形容當今社會特征的話叫“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在變化的時代中,企業應該怎么做呢?變還是不變呢?這就是一個矛盾,不變是在慢慢等死,而變了則有可能是搶死,很多企業就是在轉型中猝死的。這個矛盾怎么解決,是企業管理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用人方面同樣存在著矛盾。曹操說過:“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意思是,有能力、能辦成事的人,不見得品德好,而品德好的人又不見得能辦成事。管理者該如何用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有所長也有所短,那么該怎么用人?這里面充滿了矛盾。
現在,人們越來越希望體現自我,滿足個性化的需求,但是對企業來講,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意味著提高了企業的成本。如果每個客戶的需求都是定制化的,不僅成本高,其效率也會比較低。企業需要擁有工業化的效率,而客戶則要求企業滿足自己個性化的需求。如何以工業化的效率去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呢?這也是一個矛盾。
有個常見的說法叫“一抓就死,一放就亂”。這個矛盾該如何處理?有的人回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一條普遍規律,但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可能是正確的“廢話”,因為它不是解決具體矛盾的策略。
風險管理中也存在著矛盾。如果風險管理做好了,風險就不會發生,也就無法證明管理業績,若能夠證明業績則通常表明風險管理沒做好。這就像扁鵲三兄弟:扁鵲的大哥在病人的病還沒有顯現癥狀時就看出了趨勢,于是提前把病人的身體調理好,很多人反而認為他不會看病;扁鵲的二哥在病人的病剛剛發作時就把病人的病治好了,而人們認為他只會看小病;到了扁鵲,病人的病已經很嚴重了,扁鵲就需要大動手術,人們反而認為他的水平最高。管理也是一樣,如果提前發現了問題,早早地預防并管住了,那怎么證明管理者的業績呢?所以說風險管理中存在著矛盾。
管理的主要對象是人,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呢?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人性本善就可以以德治國,那么提倡以德治國的魯國為什么衰敗得很厲害?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如果人性本惡就需要依法治國,那么依法治國的秦國為什么也有很多麻煩?究竟如何看待人性呢?人是性善還是性惡?其實人性中是充滿善惡矛盾的。
管理者面臨的若干典型矛盾如圖1所示。

圖1 管理者面臨的若干典型矛盾
管理者無時無刻不生存在矛盾之中。毛澤東在寫《矛盾論》的時候談到“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換句話說,沒有矛盾,社會就不會進步;沒有矛盾,本書后文所談的項目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客戶如果沒有矛盾就不會產生需求,為客戶服務的企業自然也就難以生存。管理者真正的價值在哪里?其價值就在于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甚至制造矛盾之中(見圖2)。

圖2 管理者的價值
發現矛盾、解決矛盾是很容易理解的,那為什么還要制造矛盾呢?這是為了調整矛盾的節奏,把矛盾引向對企業有利的方向。目前,大家應該都接種了新冠疫苗。疫苗是什么?疫苗本身就是某種病毒。當人體健康的時候,接種一點病毒,整個人體會調動自己的免疫力來抵抗病毒從而產生抗體。如果在身體健康時沒有接種疫苗,等到生病后再遏制病毒就很困難了。因此,接種疫苗本身就是在制造矛盾,讓矛盾發生在人體免疫力能夠控制的范圍之內。
管理者的價值在于發現矛盾、解決矛盾、制造矛盾,但是,怎么發現矛盾呢?有沒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解決矛盾呢?當沒有足夠的資源或能力解決矛盾的時候,管理者應該怎么辦?這些都是后文要討論并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