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行合一的難點在于真知,只有真知,才能堅定一個人行動的信念和信心,才能找到靈活機變、抓住項目管理要害的行動策略。本書所述的內容有點像武俠小說中的“擒拿手”,擒拿手看似可以一招制敵,但如果沒有很深的內功,沒有對人體經絡穴位和關節結構的深刻理解,沒有對對手功夫、功力的正確判斷,“一招制敵”只能是一個幻想。因此,本書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項目的思維,即幫助讀者樹立有效的項目思維方式,這是項目管理這一“擒拿手”所需的“內功”,能夠幫助讀者解決知行合一中真知的問題;第二部分是管理的關鍵,是擒拿的穴位,是針對不同的管理情況而設置的關鍵著力點,這部分將幫助讀者解決知行合一中有效行動的問題。
我們學習管理的一個目的是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美好,讓自己的企業發展得更順利,讓自己的員工工作得更順利,讓自己的思想從痛苦中解放出來,能夠使自己更清晰地看清楚為什么一件事能夠成功而另一件事卻失敗了,這樣才能保持相對平和的心態而不會滿腹委屈或是感到懷才不遇。學習管理的另一個目的是將自己的精力解放出來,能夠讓他人更輕松、愉快地工作,這樣就可以把自己從低效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沒有達到以上兩個目的,大量的管理者到處聽課學習,上了總裁班,讀了EMBA,參加了各種各樣的進修,聽了各種各樣知識平臺的講座,效果怎么樣呢?如果用兩個字來總結大家的學習成果就是——焦慮。學習并沒有讓以上這些管理者更好地管理項目,或更平和地看待身邊的管理問題,反而讓他們更焦慮,甚至出現了有人聽了很多講座、學了很多管理知識后反而把企業經營倒閉的情況。還有一些管理者做得很成功,后來膨脹了,就自己或雇人寫了很多管理方面的書籍,以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華,但這些書還沒開始大賣,企業就已經出了問題。為什么有些人會焦慮?為什么這些學習并沒有緩解這些人的焦慮?
當人們蒙著眼睛的時候,哪怕是在自己的房間里、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也會平添恐懼。當信息不暢通、看不到未來的時候,人們就會缺乏安全感;當信息不透明時,人們總會往壞處想。例如,小孩子下午5點放學,5點半應該到家,結果6點還沒到家,這時沒有一個家長會往好處想,幾乎都會往壞處想。這種情況在當今社會中更加明顯。有人把當今社會稱作烏卡(VUCA)時代,即充滿了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人們看不清未來會發生什么,人們越是想預測未來就越預測不準。谷歌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在《重新定義企業》一書中說:“我們敢百分之百打包票,如果你有商業計劃,那么你的商業計劃一定是錯誤的。只要是MBA式的商業計劃,無論經過怎樣的深思熟慮,一定在某些方面存在硬傷。”《重新定義企業》這本書面世以后,市場上有了一系列有關“重新定義”的圖書,如《重新定義戰略》《重新定義管理》《重新定義團隊》《重新定義產品》《重新定義創新》等。當我們一本書還沒看完時,又會有一本新書來顛覆上一本書的內容;原來的知識還沒有學會,新的知識又出現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焦慮感自然就會大大上升。人們應該怎樣應對這個時代呢?在這些變革的浪潮中,怎么才能讓人們的思想從迷茫、痛苦中解脫出來呢?
很多人無論在課堂中還是在書本中都學不到管理的“秘訣”,因此就去深山向出家人學習,去禪修。但是絕大多數人并沒有通過禪修取得真正的成功。佛經中重要的經典之一——《金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佛陀化緣回來,須菩提問他:“世尊,我該怎么看待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呢?”佛陀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能夠看到事物千變萬化的表相背后的本質,才能不被各式各樣炫目的思想觀念所迷惑,才能讓自己解脫。
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認知世界中,每個人都以不同的眼光來解讀這個世界,相對于客觀世界是否存在而言,如何解讀世界對管理者來說更重要。“真”“假”是科學家判斷世界的邏輯依據,科學家要判斷事物是真是假,但對于管理者來講并非如此。在管理的世界中,我們用的是“有效”“無效”,而不是用“真”“假”來作為策略選擇的評價依據。“帽子再舊也要戴在頭上,靴子再新也只能穿在腳上。”當人們用錯誤的邏輯方式看待世界、看待企業、看待項目時,就永遠得不到解放,永遠得不到有效的答案。換句話說,沒有內心的真知就很難找到有效的行動策略,也很難實施這些策略。本書將從分析管理者的邏輯世界開始,逐漸展開,講述處在該邏輯世界中的人們應該怎么分析項目管理的問題,以及怎么抓到項目管理的關鍵,怎么以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解決項目管理問題等內容,這就是本書被命名為《項目管理知與行》的原因。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工作計劃。居家隔離期間,筑龍網邀請我在網上開設一門項目管理的課程。我想,項目管理的課程已經很多了,再開設一門課程大家也未必有興趣聽,還不如與聽眾交流一下個人有關項目管理的心得,于是就做了一個每次十分鐘左右的聊天性質的系列講座,起名為“項目思維與管理關鍵”,觀眾/聽眾每參與一節講座就相當于練習了一遍項目管理“擒拿手”。本書就是在這個系列講座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各章節篇幅一般不超過2500字,總體上按照項目生命周期展開,但彼此之間并無絕對的依存關系,每章節都會圍繞一個主要的觀點展開,讀者可以隨意切換。為了各章節的相對完整性,少許內容甚至有些重復。在表達風格上,本書保留口語的痕跡,盡量做到通俗化,沒有用到太多專門的項目管理術語,希望能夠與有豐富實踐經驗,碰到過、解決過項目管理問題的管理者產生共鳴。對于書中的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它們都是來自理論與實踐的互動,沒有廢話、沒有純粹道德說教和勵志的成功學“雞湯”。本書盡管會對在校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主要是寫給在職場中摸爬滾打、有一定項目管理經驗的人看的。
感謝在線上線下和我交流過的各行各業的項目管理同人,特別是《項目管理評論》每期主編訪談欄目的嘉賓,你們的智慧給了我很多啟發,也讓我避免了自說自話和紙上談兵。
感謝筑龍網的團隊和觀眾/聽眾給了我出版本書的信心,也感謝上海清暉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傅永康先生及其團隊對本書的出版所給予的幫助。
感謝我的妻子和兒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相互關心、相互鼓勵,這本書也是我們全家共同“抗疫”的一個副產品。
丁榮貴
2022年8月于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