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IT運維篇
第1章 云平臺架構
1.1 數據中心
Q1.網絡云資源池機房基礎設施及配套要求是什么?
一、機房基礎設施及配套要求
(一)集中網絡云機房總體要求
(1)“面向未來、長遠規劃”,按照滿足5~10年業務發展需求,先行規劃建設集中網絡云所在數據中心機房基礎設施[1]。
(2)集中網絡云所在數據中心機房應滿足《中國移動數據中心機電工程建設指導意見》最新版中關于A級數據中心的相關規定。
(3)集中網絡云所在數據中心機房所在機樓原則上應具備三條出局光纜,滿足接入省份至本節點省份主用節點、備用節點路由需求。
(二)機房工藝要求
(1)尾纖槽道下線孔與機柜下線孔位置匹配,方便布線,減少路由迂回。
(2)為充分利用機架空間、提升裝機率,服務器機柜(包括計算型、存儲型)應采用密集部署方式裝機。
(三)機房消防要求
在進行機房規劃時,應該遵守國家關于消防安全的規定,不得設置對消防噴頭有任何阻擋的設施,依據現行的《氣體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 50370—2015)、《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18 年修訂版)》(GB 50016—2014)、《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 50116—2013)、《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 50974—2014)、《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 50084—2017)和《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GB 50140—2005)等的相關規定進行設計。
(四)機房環境監控要求
監控系統要對機房環境、安防等方面進行實時監控,并記錄和處理相關數據,保障各類通信設備的安全運行。
二、機架、走線架及尾纖槽道要求
(一)機架要求
每個網絡云節點省份內同一機房的機架為同一種樣式:顏色深色系,統一要求新增機柜不設柜門。機架尺寸建議為600mm(寬)×1200mm(深)×2200mm(高)。
(二)走線架及尾纖槽道要求
機房線纜在布放時應采用走線架及尾纖槽道方式。
1.走線架要求
(1)機房線纜在布放時應采用走線架,走線架應選擇開放式走線架,并應設置至少兩層走線架;交流電纜、直流電纜、信號電纜嚴禁交叉混走,各走線架用途應有清晰標識。
(2)列走線架不應安裝在熱通道上方,應盡量安裝在機架上方,以避免阻礙回風效果。
(3)水平安裝的走線架距機架頂部不應小于0.1m。
(4)走線架多層敷設時,其層間距離應符合下列規定:電力電纜走線架間距離不宜小于 0.3m;通信電纜與電力電纜走線架間距離不宜小于 0.3m;通信電纜走線架間距離不宜小于 0.2m;走線架上部與頂棚、樓板或梁等障礙物間距離不宜小于0.3m。
(5)走線架敷設應滿足機房內信號線纜雙路由要求。
2.尾纖槽道要求
(1)考慮網絡云設備信號線纜以尾纖為主,并且尾纖數量較多,尾纖槽道寬度要求原則上不低于240mm。
(2)列尾纖槽道敷設位置應保證其下線口與機架下線口對準。
(3)主尾纖槽道建議敷設在列尾纖槽道兩端位置。
(4)尾纖槽道敷設應滿足機房內信號線纜雙路由要求。
3.機架排列要求
(1)在進行機房平面規劃時,機架布置采用“面對面、背對背”的排列方式,相鄰兩列設備的吸風面(正面)安裝在冷通道上,排風面(背面)安裝在熱通道上,實現冷熱氣流分隔,形成良好的氣流組織,提高空調的制冷效率[2]。
(2)機架內未安裝設備的 U 位,應安裝擋風盲板,實現冷熱氣流分隔,形成良好的氣流組織。
(3)工藝設備列間距要考慮工藝設備維護空間,還應根據機架裝機功率密度的大小合理選擇列間距。
(4)機架列間距根據設備發熱量、送風方式、設備運輸及維護要求等因素確定,標準機架正面維護凈間距不小于1200mm,背面維護凈間距不小于800mm。
4.機架加固要求
機架應根據《電信設備安裝抗震設計規范》(YD 5059—2005)進行加固處理。
注:后續如發布更新的業務、網絡系統對應機房級別劃分相關規范,應按照最新規范要求執行。
Q2.網絡云資源池供電系統如何管理?
一、電源設計要求
(一)機房電源要求
(1)電源配套建設標準應滿足《中國移動數據中心機電工程建設指導意見》A級機房要求。
(2)網絡云機房應采用雙路高壓直流、雙路 UPS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不間斷電源)保障兩種供電方式。UPS、高壓直流采用2N系統。
(3)網絡云設備應采用專用通信電源系統(高壓直流電源系統+蓄電池組/UPS+蓄電池組)為網絡云設備供電;蓄電池組按后備時間15分鐘高功率型電池配置。
(4)應由相互獨立的電源系統(高壓直流電源系統+蓄電池組/UPS+蓄電池組)為A、B硬件分區設備分別供電。
(二)機架電源要求
(1)對于機柜PDU(Power Distribution Unit,電源分配單元),應按機房規劃選擇合適的規格。
(2)所有插座應為防脫插座,有效杜絕電源線松動。
(3)高壓直流插座分路應配置相應的高壓直流斷路器,對于機架配電母線場景使用的PDU應配置總開關。
(4)單機架要求至少支持 7kW 的設備運行功耗,推薦采用機架配電母線替代傳統列頭柜配電,提高配電柔性,解決個別高功耗設備的配電需求。
二、電源建設現狀
網絡云電力電池室配UPS、低壓配電柜、高壓直流電源及蓄電池組。數據中心機樓進場電源為兩路 10kV 市電,經一次高壓、二次高壓及機樓變壓器等設備變為低壓市電,送至各網絡云機房配套電力電池室低壓配電設備。
Q3.網絡云資源池常用供電方式的區別是什么?
網絡云資源池常用供電方式主要有 220V 交流電和 336V 直流電兩種,其區別如下。
1.220V交流電
在三相四線制中,相線與零線之間的電壓稱為相電壓,其標稱有效值為220V,是目前交流設備常用的供電方式,在數據中心、通信機房中通常由 UPS為用電設備供電。
2.336V直流電
直接為用電設備提供336V直流電的供電方式,與UPS相比,結構簡單,效率、可靠性更高,336V高壓直流電目前主要應用于數據中心。
Q4.網絡云資源池電源2N系統、3N系統的區別是什么?
一、2N系統
2N 系統又稱雙總線供電系統,由兩套完全獨立運行的 UPS 系統、LBS(LoadBus Synchronization,負載同步系統)、STS(Static Transfer Switch,靜態轉換開關)、輸入及輸出屏構成,當一套UPS系統出現問題時,另一套UPS系統可承擔供電工作[3]。
二、3N系統
3N系統也稱為三母線系統、三角形供電系統,即每三套UPS系統組成兩兩雙總線分布冗余系統,三套UPS系統互為主備用,有三條母線同時對外輸出電力[3]。當一套UPS系統異常時,另兩套UPS系統可承擔供電工作。
三、2N系統和3N系統的主要區別
(1)正常運行時的最大負載率要求。在2N系統中,每套UPS系統的負載率不應超過額定容量的 45%;在 3N 系統中,每套 UPS 系統的負載率不應超過額定容量的60%。
(2)故障時的最大負載率要求。在2N系統中,當其中一套UPS系統退出時,另一套UPS系統的最大負載率不應超過額定容量的90%;在3N系統中,當其中一套UPS系統退出時,另兩套UPS系統的最大負載率不應超過額定容量的90%。
(3)3N 系統供電方式滿足雙總線供電系統的基本要求,面對相同的供電容量需求,3N 系統的供電方式需要的供電設備更少,相應地縮減了配電設備對機房空間的占用,有效地提升了通信設備的可安裝面積[3]。
(4)相較 2N 系統,3N 系統在應用中容易出現負載三相不平衡、系統 UPS單機負載不平衡等現象,需要合理分配負載,否則會導致中性線零點漂移,嚴重時甚至會燒毀負載設備[3]。
Q5.網絡云資源池制冷系統如何管理?
一、機房制冷系統設計要求
(一)機房空調要求
網絡云新啟用機房空調方式應為新型空調末端,制冷能力應滿足設備功耗。
(二)機房散熱要求
根據網絡云資源池設備功耗統計,單機架最大運行功耗為 7kW,基本上可以滿足所有硬件設備的散熱要求。
對于列間空調方式:兩列機架組成的一個封閉熱通道(或封閉冷通道)是一套空調系統,一套系統承擔機架總發熱量不超過設計值即可,系統內個別機架發熱量可不受限。
二、機房制冷系統建設現狀
網絡云機房冷站制冷系統采用數據中心集中供冷模式(見圖 Q5-1),以河北節點省為例,保定數據中心集中供冷模式主要采用 10kV 高壓離心冷水機組+板式換熱器(簡稱板換)+冷卻塔系統的形式。數據中心兩棟機房樓分別設置一個冷站,每個冷站有三套制冷系統,兩棟機房樓共六套制冷系統,通過地下母聯管路形成“5+1”配置。每棟機房樓配置一個600m3的蓄冷罐。
每個冷站內三套制冷系統的冷凍水側并入一個環網,冷機/板換與冷凍泵可交叉對應;三套制冷系統的冷卻水側分別為獨立運行的系統,冷機/板換與冷卻循環泵、管路、冷卻塔一一對應(僅樓頂冷卻塔之間可以互連)。
1.冷凍水供水路由
從冷機/板換降溫后的冷凍水通過分水器、雙路環管,送至各樓層末端。
2.冷凍水回水路由
從各樓層末端通過雙路環管、集水器、冷凍泵,回到冷機/板換進行降溫。
3.冷卻水供水路由
從冷卻塔蒸發散熱后,溫度相對較低的冷卻水通過供水管路、冷卻循環泵,回到冷機/板換進行熱交換。
4.冷卻水回水路由
從冷機/板換完成熱交換的溫度相對較高的冷卻水通過回水管路、冷卻塔進行蒸發散熱。
制冷系統主要包括冷機、板式換熱器、冷凍水循環系統、冷卻水循環系統、冷卻塔、蓄冷罐、末端空調等設施。

圖Q5-1 網絡云機房冷站制冷系統
(一)冷機
每個冷站配置三臺高壓離心冷機,兩棟機房樓共六臺高壓離心冷機,通過地下母聯管路形成“5+1”配置。按照設計,數據中心滿載時,A 樓運行三臺冷機,B樓運行兩臺冷機。冷機供冷模式主要應用于非自然冷卻時間。
(二)板式換熱器
每棟機房樓三臺板式換熱器,兩棟機房樓共六臺板式換熱器,通過地下母聯管路形成“5+1”配置。按照設計,數據中心在滿載時,A 樓運行三臺板式換熱器,B 樓運行兩臺板式換熱器。板式換熱器供冷模式主要應用于自然冷卻時間。
(三)冷凍水循環系統
冷凍水管路在冷站內形成環路,每個冷站采用分水器、集水器以雙管環路系統給機房樓二層至五層供應冷源(一樓為單路冷源)。但是,在管路爆管、冷凍水大量失水等故障情況下,故障點隔離、系統排氣、補水等應急處置措施歷時較長。
1.分水器
每個冷站配置兩臺分水器,以負荷分擔方式運行。
2.集水器
每個冷站配置兩臺集水器,以負荷分擔方式運行。
3.冷凍泵
每個冷站配置三臺冷凍泵,以負荷分擔方式運行。
4.定壓補水裝置
每個冷站配置一大(5m3/h)、一小(2m3/h)兩套定壓補水裝置,以主備用工作方式運行。
(四)冷卻水循環系統
每個冷站配置獨立的三套冷卻水循環系統,分別與三臺冷水機組、三臺板式換熱器、三組冷卻塔一一對應。
1.冷卻循環泵
每棟數據樓配置三臺冷卻循環泵,獨立運行,分別與三套冷卻水循環系統一一對應。
2.冷卻塔補水蓄水池
園區配置兩個冷卻塔補水蓄水池,以負荷分擔方式運行,共1584m3,可在供水中斷的情況下滿足12小時用水需求。
(五)冷卻塔
每棟數據樓配置三組制冷用冷卻塔,其中,兩組冷卻塔每組有五個冷卻塔,以負荷分擔方式運行,一組冷卻塔有三個冷卻塔,同樣以負荷分擔方式運行。負荷冷卻塔組之間也以負荷分擔方式運行。
(六)蓄冷罐
每棟機房樓配置一個 600m3的蓄冷罐,可在緊急情況下提供 15 分鐘冷源供應。
(七)末端空調
網絡云業務機房末端空調為熱管背板空調,每個機房配置244 臺,共1220 臺。按照系統設計,每個機房的制冷冗余量為35%。
電力電池室空調為上送風冷凍水型精密空調,每個空調間配置三臺,以“2+1”模式運行。
Q6.數據中心常見的空調背板類型有哪些?
大型數據中心普遍采用集中水冷冷凍水空調系統,冷凍水送至機房末端空調,在空調內部表冷器與機房空氣進行熱交換,通過風機將冷風送至 IT 設備進風,抵消 IT 設備工作過程中產生的熱量,使得機房處于合適的溫度和濕度,提升IT設備工作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
數據中心末端空調一般采用三種形式:熱管空調、列間空調和水冷末端空調。其中,熱管空調和列間空調通過冷媒或空氣將冷凍水進水的冷量送至機房,熱交換通過板式換熱器完成;水冷末端空調的制冷過程無制冷劑參考,冷水的冷量與機房內熱空氣直接進行熱量交換。
數據中心常見的空調背板為水冷背板和熱管背板。水冷背板采用水作為載冷劑,水資源相對比較豐富,所以投資更少,水冷背板比熱管背板減少了一次換熱,效率更高。因為冷凍水進入了機房內,所以機房的風險變高,一旦出現漏水就會損壞設備。熱管背板采用氟利昂作為載冷劑,投資偏高,又多了一次換熱,系統效率略低,但是水不進入機房,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