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曾先后在苑川、金城(蘭州)定都,但因苑川與金城都處于邊境線上,隨著沮渠蒙遜的坐大,對苑川和金城的威脅也越來越大,五年前,乞伏熾磐只好把自己的都城遷至枹罕。
此時坐鎮枹罕城的乞伏熾磐正躊躇滿志,這幾年來他順風順水,先是擊敗了休官部的休官權小郎和白石川的呂破胡,盡收其眾。
接著又大破赤水的彌姐部和康薄部,獲其部眾兩萬余。
然后是后秦隴西太守索棱乞降,乞伏熾磐因此又獲得了整個隴西郡。
去年,沮渠蒙遜偷襲石泉,又被擊退,逼得沮渠蒙遜不得不來和親。
今年開春,再敗吐谷渾王樹洛干,使得樹洛干羞憤而死,吐谷渾暫時無暇再來犯境。
趁姚泓被劉裕所滅,秦州姚艾殘部人心惶惶之機,乞伏熾磐派出最能干的弟弟乞伏曇達與王松壽東征,雖然目前乞伏曇達的大軍還被擋在襄武城下,但乞伏熾磐相信,過不了多久,一定會傳來弟弟大破晉軍,一舉拿下整個秦州的好消息。
一旦拿下秦州,他的實力將會倍增,到時候試看沮渠蒙遜之流,還敢與我大秦相爭否?
想到這些,乞仗熾磐心情就舒暢得不行。
唯一讓乞伏熾磐有些惱火的是,這大好的形勢下,竟然被一支幾百人的軍隊襲取了臨洮,把南部草原弄得亂成一團。
乞伏熾磐已勒令鎮守南部草原的乞伏白養率軍去圍剿,幾百人馬而已,相信很快就會被剿滅。
然而正在做著好夢的乞伏熾磐,等來的卻是乞伏白養全軍覆沒的驚人消息。
不可能!
區區幾百人馬,偷襲草原上的牧民也就罷了,怎么可能一舉殲滅乞伏白養的三千大軍,那可是六七倍于敵的兵力啊!
不管乞伏熾磐相不相信此事,整個枹罕城卻都為之震動了。
乞伏熾磐怒火中燒,恨不得將乞伏白養抽筋剔骨,他正準備另外派兵南下,結果壞消息接連傳來。
乞伏曇達在襄武城下大敗,折損甚眾。
廣武太守禿發文支發兵一萬,進攻金城,金城告急。
在確定這些消息都屬實后,乞伏熾磐氣得把桌子都掀翻了,還一氣之下斬殺了幾個宮人。
本來大好的形勢,怎么突然急轉而下,變成這個樣子?
襄武城外,乞伏曇達正憂心如焚,襄武城頭驚現金龍,不僅讓他損失了數千人馬,更要命的是士氣遭到了沉重的打擊,營中流言四起,就連很多高級將領,也私下談論金龍降世的事。
與此同時,由于戰前楊禹的堅壁清野,乞伏曇達無法就近得到補給,軍中缺糧的情況日漸嚴重,士卒如今只能吃個半飽,這進一步拉低了士氣,以至于原白石川呂破胡所部竟然乘夜潛逃了。
此時乞伏曇達雖然還有萬余大軍,但別說進攻襄武和獂道了,乞伏曇達心知在糧草不繼、軍心渙散的情況下,再不退兵,連這萬余大軍很可能也要交代在這里。
白石川呂破胡所部的叛逃起到了一個極其惡劣的示范作用,乞伏部這幾年靠兼并各個部族不斷壯大,因為時間太短,這些兼并來的部族還沒能徹底消化,你強大時,他們自然臣服于你,一旦你顯露敗相,這些未能徹底消化的部族便會各懷鬼胎,隨著第一個叛變者的出現,往往就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
當年的前秦看上去何其強大,不僅統一了北方,甚至還出兵平定了西域,然而淝水一敗,各族紛紛叛亂,前秦因此土崩瓦解,乞伏部也是在淝水之戰自立出來的。
前車之鑒不遠,乞伏曇達深知其中的利害,于是未等乞伏熾磐的撤退命令送到襄武,乞伏曇達便毅然下達了退兵命令。
為了能順利撤回去,乞伏曇達留下乞伏南平和王松壽兩千人馬斷后,自己率主力在四更時分悄悄撤離。
乞伏曇達做得雖然隱秘,但楊禹還是很快獲知了這一消息,于是,楊禹親率襄武、獂道兩城兵馬,天剛蒙蒙亮便兵圍敵營。
乞伏南平與王松壽龜縮于營內不敢出戰,楊禹下令將敵營團團圍住之后,反而在寨門外大挖壕溝,徹底困死斷后的兩千敵軍。
王松壽一看這架勢,心中拔涼拔涼的,他曾在中陶縣慘敗過一回,以至于連獂道、襄武兩城也丟了。這帳乞伏曇達還沒跟他算呢,如果這次再將兩千人馬葬送在此,就算自己能逃回去,必定也沒有什么好果子吃。
想到這些,絕望的王松壽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斬殺了乞伏南平,然后率眾向楊禹投降了。
這樣的結果,讓楊禹喜出望外,此時寧壽之建議立即率軍回援上邽,連張敬等人也持此意義,畢竟上邽不僅是秦州州治所在地,而且上邽一旦被楊盛攻下,大家都斷了后路了。
楊禹卻毅然說道:“不,有趙晟、李信他們回援上邽,足夠了。楊盛也不過區區萬余人馬,先前情況危急,主要是因為我們兩面受敵,軍心不穩。如今襄武大捷的消息傳回,上邽軍心必然大振,加上我三哥的千余精騎牽制,就算不能大勝楊盛,守住上邽當不成問題了。這次乞伏曇達乘夜撤軍,就是怕我軍追擊,但他一定沒想到王松壽會突然向我投降,這對咱們來說是難得的機會,只要立即追上去,一定能打乞伏曇達一個措手不及?!?
這次乞伏曇達敗退,在楊禹看來,并非乞伏曇達無能,相反,楊禹對乞伏曇達的能力極為忌憚,這次他可以說是使出了作弊的手段,才保住襄武、獂道兩城。
正是出于這種忌憚,楊禹才不愿就此放過乞伏曇達,如果讓他就這撤回去,用不了多久,他必定會卷土重來,到時自己恐怕就沒這么幸運了。
衛長安也支持道:“沒錯,敵軍大敗之余,又斷了糧草,士氣本就低迷,這一撤,必定是惶惶如喪家之犬,此時咱們追上去,必能大勝?!?
楊禹當機立斷道:“乞伏曇達走了三個時辰,但其萬余人馬,必定走不遠,衛將軍,我命你立即率所有騎兵追上去,給我狠狠的打!我會親率步兵隨后趕去?!?
“末將領命!”
衛長安立即集結共計四千八百騎兵,率先追擊西去,楊禹留下賀常守襄武與獂道后,隨后率六千兵步向西追去。
乞伏曇達率萬余大軍過了首陽縣后,暗暗松了一口氣,然而他不知道的是留下斷后的三千人馬投降了楊禹,更沒想到衛長安如此強悍,竟棄首陽縣一千守軍不顧,率軍繞城而過,疾追了上來。在他得知后面有追兵追來時,衛長安那幾千人馬的隆隆鐵蹄聲已經傳來。
“殺!”衛長安手持長槊,一馬當先殺入受命匆匆回頭阻擊的乞伏能哥一千人馬之中,他咆哮如雷,長槊大開大闔,殺得當面之敵紛紛墜馬,那悍烈之勢猶如狂風掃落葉,他身后幾千人馬士氣高昂,一個個嗷嗷大叫著沖入敵陣,奮力砍殺。乞伏能哥一千人馬支撐不了多久,便潰不成軍。
由于兩邊是高高的土丘,戰馬沖不上去,潰兵擁塞于道路之上,你擠我搶,相互踐踏,棄尸鐵蹄之下者不知凡幾。
衛長安他們雖然殺得痛快,但也因此被擋住了前路,乞伏曇達不僅是統兵多年的老將,而且是個狠人,匆促間,為了防止大軍被乞伏能哥的潰兵沖垮,他斷然下令放箭,騰空而起的箭矢如飛蝗漫天,大量潰兵連人帶馬被射死,人尸馬尸交疊滿地,以至于后面的潰兵想沖都沖不過來。
靠著斷尾求生的決絕,乞伏曇達化解了整支大軍被一舉沖潰的危險。
但這么做的結果,絕不止犧牲乞伏能哥一千人馬那么簡單。眼看那么多同袍被射死在自己人的箭下,誰會沒有兔死狐悲之感?誰愿意再留下阻敵?
乞伏曇達空有將近萬余大軍,卻再也沒有轉頭與衛長安決一死戰的勇氣。
為了保住大軍不被衛長安沖潰,乞伏曇達只能親自殿后,且戰且退,一路上,不斷有士兵逃亡,待退至狄道時,逃兵總數已不少于三千,大軍的輜重更是丟棄一空。
眼看士兵惶惶不可終日,乞伏曇達連狄道城也沒敢守,匆匆渡洮水西去。
衛長安這一路追殺,雖然也是人困馬乏,但仍不肯罷休,追過洮水后,一路追殺到虎狼關,實在是追不動了,這才作罷。
楊禹率步兵一舉攻下首陽縣后,緊趕慢趕,于四日后趕到狄道。
雖然這次未能如楊禹所愿,一舉全殲乞伏曇達的大軍,但奪回了狄道這個戰略門戶,楊禹還是很高興,下令烹羊宰牛,犒勞全軍將士。
這一系列的大捷,讓楊禹的聲望大增,除了寧壽之外,大家已經不再關心劉裕班師的事情,甚至連上邽城外的楊盛,也不怎么放在眼里了。
但楊禹本人卻不能不把上邽當回事,休整一天后,楊禹便令衛長安率四千人馬留守狄道,自己親率大軍匆匆東歸。
此時的上邽城,因襄武大捷的消息傳來,原本渙散的軍心為之大振。
這些天楊恩與楊子安幾乎沒有合眼,吃住都全在城墻上,盡管如此,還是全靠城外楊朗千余人馬不斷襲擾,才勉強撐住戰局。
聽著城頭的歡呼聲,楊恩一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一手拄杖,一邊撫著胡須對楊子安欣慰地說道:“老四從未讓我失望,從未讓我失望??!”
楊子安樂呵呵地笑道:“那是,四郎天縱奇才,何曾讓人失望過,乞伏曇達兩萬大軍亦險些覆沒,楊盛要是不識好歹,等四郎回軍,咱們再來個里應外合,讓他這萬余人馬有來無回。”
城外的楊朗,此時更是興奮不已,破例讓人取酒來,放開痛飲了一番。
這些天他兩頭擔心,生怕襄武和上邽有一方失守,但又不敢貿然和楊盛死磕,他手下只有千余人馬,雖有幾百是精銳的云嶺鐵騎,但這可都是云嶺塢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先拼光了,萬一秦州在乞伏曇達和楊盛夾擊下全線失守,那就全完了。
現在好了,乞伏曇達大敗,剩下楊盛這萬余人馬,還有何好畏懼的?
在接到襄武大捷之后,楊朗集合了趕來增援的趙晟、李信、郭曜三路援軍,合計一萬兩千人,準備與楊盛決戰。
李信建議道:“楊將軍,襄武大捷,我方士氣大振,上邽城暫時不虞有失,就目前的態勢而言,楊盛遠來,被阻于堅城之下,時間拖得越久,對楊盛越不利,若我軍此時與之決戰,正合楊盛之意,萬一我軍失利,反使上邽復危,是以末將以為,目前不如高壁深壘,拖到楊盛師老兵疲、箭盡糧絕之時,再大舉反擊,力求將其全殲于上邽城下?!?
楊朗一想也對,趙晟、李信、郭曜三路援軍雖有萬余人,但都是剛剛拉起來的新兵,之前打打順風仗沒問題,真要拉出去和楊盛死磕的話,結果如何還真不好說。
有鑒于此,楊朗從善如流,在楊盛大軍攻城時,他們就出動騷擾,楊盛前來求戰時,他們就退守營寨,絕不出戰。
而此時,隨著劉裕率軍東歸,關中局勢大變,早已虎視眈眈的赫連勃勃采納了軍師王買德的策略,命三子赫連昌率軍取潼關,斷絕關中水陸之路,命王買德率軍繞過長安,南取青泥、上洛,斷絕關中與南陽、襄陽之間的聯系。再以長子赫連璝為撫軍大將軍都督前鋒諸軍事,率騎兵兩萬直奔長安,赫連勃勃親統大軍為后繼,同時傳檄關中,施以威德,一時間,關中諸胡降者屬路。
沈田子奉命率軍阻敵,見夏軍聲勢浩大,不敢迎戰,退守劉回堡(興平縣東南),赫連璝兩萬騎兵一路殺至渭水北岸,如入無人之境,形勢急轉直下,晉軍被逼得不斷收縮兵力,所能控制的只剩下長安周邊地區。
而此時的秦州,楊朗等人還在上邽城下與楊盛僵持不下,楊禹正率軍東歸至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