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史短說:中國歷史通識
- 桑宜川主編
- 2526字
- 2023-07-24 15:26:22
時代文化
夏
中國最早的歷書《夏小正》
《夏小正》是現存最早的歷書。《夏小正》中所用的月份是“夏歷”的月份,即把一年分為12個月,對每個月的物候、氣象、天文、農事、田獵以及相關的農事活動都有比較具體的記載。因為《夏小正》中所記載的歷法是與農業生產的季節變化密切相關的,為農民安排各個季節的農事提供了重要依據,所以人們就把夏歷也叫作“農歷”(俗稱陰歷),現在我們每年過的春節,就是夏歷年的第一天。
商
商代占卜
商代人已經有了初步的宗教觀念。他們崇拜上帝、崇拜山川風云等自然物,他們還特別迷信,認為到處都有鬼魂的存在。所以,在日常生活和管理國家事務時,無論大事小事都必須占卜定吉兇。占卜時先燒灼甲骨,再看甲骨上的裂紋,并根據裂紋的走向和排列結構來判斷事情的吉兇與成敗,而且還要把吉兇情況刻在甲骨上,以備日后查看是否應驗。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又叫“契文”“ト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1899年被金石學家王襄、王懿榮首次發現。1928年后經多次發掘,先后出土達十幾萬片。這些文字都是商朝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時寫下的卜辭和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為盤庚遷殷到紂亡二百多年間的遺物,是研究商朝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現已發現的甲骨文單字在4500字左右,可認識的約1700字。
商代宗法制度
宗法制是維系宗族組織的一種制度,規定一個父親所生的兒子中,確立嫡長子為繼承人,有權繼承財產和爵位,并且代代相傳,叫作直系,是族里的大宗;其他各子都是旁系小宗,每宗按照此法又分為大宗和小宗,就這樣世代延續,構成一個多級的宗族組織系統。宗法制在商朝只是開端,到西周才發展完成。
“商人”的起源
商朝滅亡后,商族人成了周朝的奴隸。周武王把殷商遺民分給各諸侯國,由于商族原是貴族,養尊處優,身無長技,一下變為賤民,又被剝奪了土地和特權,無力贍養家眷,只好走南闖北勞碌奔波,以做買賣為主要職業。周族人重視農業,鄙視生意人,認為買賣只是借交易獲取別人的勞動成果,是士農工商最后一等。在周人的心目中,做買賣的人就是商人。這就是中國人稱生意人為“商人”的緣由。“商業”“商品”“商旅”等等詞匯都由此派生出來。
西周
井田制
井田制是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它是殷商井田制的沿襲和發展。西周實行土地國有,周天子是全國土地的擁有者。為有效地統治全國,他將土地及生活在土地上的民眾分封給各諸侯,史稱“授民”“授土”。諸侯又將分封給自己的土地,封賞給屬下。經層層封賞,直至士。井田制即產生于層層“授土”的背景下,但所封土地不準買賣。后人對井田制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為土地形式,即由封地疆域構成土地的方塊狀,田中有溝渠、道路,縱橫交錯而將其分割成整齊的“井”字;二為經營方式,即被“井”字分割的九塊方田中,分為公田和私田,居中一塊為公田,周圍八塊皆為私田。私田由庶人(即農奴)耕種,但須先為奴隸主貴族的公田耕種后,才能在私田勞作。井田制實質是對奴隸的盤剝。隨著春秋后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現,這種制度逐漸瓦解。
分封制
西周的諸侯在他的封國內,把大部分土地分封給屬下的卿大夫作為“采邑”,卿大夫再把“采邑”的土地分封給屬下的士作為“食地”。這就是西周的分封制。這一制度自周建國之始就開始施行,但是大規模的分封是在武王克商以后和周公攝政期間。相傳周初先后分封了71國,姬姓獨占53國,其中魯、衛、晉、齊、燕等諸侯國最為重要。經過分封,西周的疆域比商代大有拓展,各方諸侯都以周天子為天下之主,形成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統治格局,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王權相對前朝更為集中,這對維持中央統治,發展邊遠地區的經濟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周禮
禮,是我國奴隸制法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周初,因成王年幼而由其叔父周公姬旦輔政。鑒于商紂王濫施刑罰“早墜厥命”,為了以禮導民,確保周室統治,在周公主持下,將夏商以來所通行的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各種行為規范,特別是其中的禮儀制度加以全面的整理、增刪,形成一套完備而嚴謹的典章制度和禮節儀式,史稱“周公制禮”。周禮分為五禮:吉禮,用于各種祭祀活動;兇禮,用于喪葬和哀吊各種災禍;賓禮,用于諸侯朝見天子;軍禮,用于軍事和相關的領域;嘉禮,用于各種吉慶的活動,包括飲食、婚冠、宴享、賀慶等。在《儀禮》中記載著具體的禮儀,則有士冠禮、士婚禮、鄉飲酒禮、燕禮、聘禮、士喪禮等,名目極為繁細。周代的禮樂主要通行于士和士以上的貴族階層,天子用以約束貴族的行為,明確他們之間的尊卑關系。對于下層人民而言,則以刑罰治之,禮樂是不適用的,所以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周易》
《周易》是一部占筮之書,屬于宗教神學范疇。在商代晚期的甲骨、銅器和陶器上面,就有了以數字記爻的易卦的出現。這種數字卦就是《周易》的前身。根據文獻記載,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的時候,曾演六十四卦,后來周公旦又做過加工。《周易》由文字和符號兩部分組成。其文字部分包括卦名、爻名、卦辭、爻辭、用辭。卦名是六十四個易卦的名稱,爻名是每一個卦中六爻各自的名稱,卦辭是在六十四卦的卦名之下的文字,爻辭是三百八十四爻的爻名之下的文字。全書的卦辭、爻辭、用辭一共四百五十條,統稱為筮辭。其符號部分由六十四卦的符號和包含于六十四卦中的三百八十四爻的符號構成。整部書的卦序、每一個卦的卦畫結構、陰陽卦的觀念,以及陰陽爻位的觀念,都貫穿著陰陽學說,包含著深邃的哲理。
國學
西周時設于王城及諸侯國都的學校稱為“學”,即“國學”。源于三代,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國學根據學生入學的年齡和程度的高下,分為大學與小學兩級,教育內容為禮、樂、射、御、書、數,合稱六藝。小學以書、數為主,大學以禮、樂、射、御為主。大學又有“辟雍”“東序”“成均”“上庠”“瞽宗”五院。為天子所設者曰“辟雍”,為諸侯所設者曰“頖宮”。后世國學為京師官學的通稱。西周時地方學校的最高級為“校”,設于鄉,稱“鄉校”。初級學校則稱為“塾”。至漢代,郡設立的學校稱為“學”,縣、道、邑或侯國設立的學校稱“校”,凡“學”與“校”畢業的學生,都有升入中央太學的資格。后世也稱地方所辦的學校為鄉學。至近現代,凡讀書授教之所均稱之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