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種生物講述的地球生命故事
- (英)埃爾莎·潘西羅里
- 3623字
- 2023-07-25 18:06:36
引言 深時
從熔融的內部到堅硬的外殼,整個地球都是由巖石構成的。通過研究巖石和化石(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人類對地球的形成和發展有了深入的了解。盡管我們已經掌握了這些信息,但要理解地史,即深時(deep time),依舊很難,因為它遠遠超出了人類的經驗范疇。
地質學家研究地層組成、年齡和分布,從而闡明諸如板塊構造、氣候變化、生命起源及進化的過程。地質學的原理看似簡單,實則繁復,因為在深時里,堅硬的巖石可以像水一樣流動,也可以像紙一樣皺縮。新巖石的形成伴隨著舊巖石被吞噬的過程。與此同時,化石的分布是不均勻的,這不僅體現在化石所處的空間位置上,還體現在化石所代表的特定時間段上。此外,有骨骼的動物比沒有骨骼的動物更容易形成化石。大約300年前,人類開始認真思考這些謎題。在更早的時候,人類就嘗試著解讀世界,比如將山頂上的貝殼解釋為古代洪水留下的證據,以及用神話來解釋在草原絲綢之路上的沙漠中發現的恐龍骨骼。
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是用于描述地球46億年生命中事件發生的時間,它被分割成極為精細的尺度,從宙、代到紀,再到期。其中大部分是由歐洲地質學家命名的,并根據他們在地層中觀察到的明顯變化來定義,比如從石灰巖到砂巖的突然轉變,或者化石新種的出現。隨著我們對地質過程的深入了解,有關這些時間尺度的細節不斷完善,年代也越來越精確。
科學家使用的現代時標被稱為年代地層表(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它綜合了多種來源的信息,包括巖石和化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年代測定。盡管科技日新月異,地質年代背后的一個關鍵原則仍是對生物的化石研究,以及它們是如何在深時出現、發生變化和消失的。
地層里的故事
關于巖石的最早記錄來自古希臘和古羅馬,那時的人研究了石頭、金屬和礦物,并認識到地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巨大變化。大約在公元1000年,波斯和中國的學者通過地層的成分來推測地貌的形成過程。11世紀的自然科學家伊本·西拿(Ibn Sīnā)是伊斯蘭世界最偉大的學者之一,他認識到巖石的沉積和山谷的形成需要無比漫長的時間。在中國,沈括也注意到了沉積和侵蝕的過程,貝類化石更是表明中國內陸的部分地區曾經是海洋。
詹姆斯·赫頓(James Hutton)是西方地質科學領域的主要人物,被稱為“現代地質學之父”。與先前的偉大學者一樣,赫頓也觀察到了侵蝕和沉積現象,并意識到巖石當時的狀態揭示了其形成過程。他還提出了關于深時的新觀點,并認識到地層可以抬升、傾斜和折疊,從而形成山脈、山谷以及復雜的地貌。人們對地質過程的認識也由此進入了新階段。
層層疊疊的巖石
地球上的巖石類型主要有火成巖(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種。火成巖來自地表以下,要么由噴出地表的巖漿冷凝而成,要么由侵入地殼的巖漿凝固而成。沉積巖則積聚在地球表面,由被侵蝕的巖石和礦物的碎片、生物化石或化學沉淀物(如碳酸鹽)組成。變質巖一開始是火成巖或沉積巖,在壓縮或加熱等作用下發生了變化。當巖石直接接觸到熾熱的巖漿或者像油灰那樣被折疊、壓制和擠壓時,它就會變質。變質通常意味著巖石化學成分的改變,礦物在重新排列時會形成新的紋理和圖案。
地質學中最重要的原理與了解地層所處的地質年代密切相關。沉積巖一層一層地疊在一起,就像一層又一層的蛋糕。最古老的地層在底部,越往上,地層越年輕。地層中的化石展示了生物的演變歷程,而只存在于特定時期的指準化石(index fossils)可以用來確定地層的年代。然而,在漫長的歲月里,地層可能會傾斜或折疊,并將較老的地層推到較新的地層上面,沿著蘇格蘭西北海岸分布的莫因沖斷帶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地層也會被雨雪沖走,在巖石記錄中留下缺口。火山活動會將巖漿閃電般注入已經存在的地層。地表的裂縫、斷層線和板塊構造會使地層相互移動,形成復雜且混亂的模式。解釋這些模式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只有將它們置于地球漫長的一生中,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它們。
躁動的板塊
大陸漂移是板塊構造機制的一部分,而板塊運動是塑造地球的基本過程之一。地球表面雖然看起來是一個固體涂層,但實際上是由巖石板塊組成的。地球上大約有8個主要板塊和幾十個較小板塊,它們會隨著地球熔融內核的沸騰和攪動而不停地移動。地球內核的熱量產生了對流,使這些板塊在數百萬年的時間里分分合合。由于厚度不同,板塊之間會相互滑動或者向上折疊和擠壓,從而形成山脈。在板塊交匯和分離的地方,如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火山和地震會頻繁發生。
許多較大的板塊都包含一個古老的核心,后者被稱為克拉通。克拉通是地殼中最古老的部分,其中一些形成于40億年前,即地球誕生后不久。通過研究克拉通,地質學家已經能夠拼湊出地球的形成過程。在過去的35億年里,尤其是在復雜生命出現之后,大陸板塊的移動對生物進化過程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包括創造了新的棲息地,形成了海洋又使其消失,改變了氣候,以及使生物相互隔離了數百萬年。
生命的模式
進化迸發出光芒,借著這光芒,我們可以看到地球絢麗多彩的歷史。人類對進化的認識雖然起步較晚,但已經徹底改變了有關生物和化石的研究。進化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密切,因此,生命的模式與不斷變化的地球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最早認識到進化過程的是查爾斯·達爾文,隨后是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自然選擇理論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對地球上所有生命模式的理解。有關進化的研究結合了生物學、古生物學、地質學、生態學和數學等。進化是一個看似簡單的概念,即性狀的遺傳及其與生存的關系,但又包含了錯綜復雜的內容,我們在理解和描述它時很容易出現錯誤。
隨著計算機和遺傳學的出現,我們對性狀選擇和代際傳遞的認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深刻。這些知識主要來自對巖石和化石的研究,而巖石和化石提供了有關時間尺度的信息,這是人類僅憑肉眼在幾百年的時間里都無法觀察到的。正因如此,我們才得以了解到地球不斷變化的面貌是如何塑造其居民的。如果沒有這種對過去的洞察,我們就不可能知道現在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也無法預見氣候變化下的未來是什么樣子的。
共同的祖先
進化的關鍵之處在于,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由共同的祖先演變而來的。祖先將性狀遺傳給后代,那些能為生存帶來優勢的性狀則在整個類群中代代相傳。雖然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把選擇看作一個努力追求進步或完美的積極過程,這種觀點至今仍然存在。實際上,進化并沒有終極目標,性狀不是由生物體主動選擇或發展的,而是每一代隨機獲得的。簡而言之,進化是一個不涉及價值判斷的持續過程。
自卡爾·林奈(Carl Linné)于18世紀創建分類系統以來,生物就被分成了不同的類別。這種分類方法以解剖學為基礎,通過骨骼和器官的特征將生物(包括其化石)進行分類。現代科學采用的是支序分類學,而不是林奈創建的分類法。支序分類學不僅關注生物體,還將解剖學和遺傳學結合起來,根據共同的祖先進行分類,擁有共同祖先的生物體就屬于一個支系。這反映了人類對生物之間的真正關系以及進化過程的深刻理解。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遺傳學重寫了對生物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原來的許多分類法也因此過時。對于因板塊構造而隔離的生物,遺傳學揭示了它們是如何在各個大洲獨立繁衍的:通過一個被稱為趨同進化(convergent evolution)的過程,這些生物通常會進化出相似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由于我們只能接觸到現存生物的基因,所以化石研究在解釋生命進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節奏和模式
遺傳學知識的傳播、數學的應用和計算機的發展曾在生物科學領域掀起一場革命,催生了現代綜合論(modern synthesis)。這場革命始于20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簡單的觀察是理解生物關系和自然選擇的唯一方法,這無疑會受到觀察者的技能或假設的影響,而新方法是定量的,可以用數學來檢驗。
對于進化的速度以及它所遵循的主要模式,化石提供了關鍵數據。化石研究結果表明,進化可以像達爾文預測的那樣緩慢而漸進地發生,但速度非常快的物種大爆發也發生過,這催生了許多全新的物種。研究結果還表明,進化不是線性和定向的,而是不規則的,存在許多分支,也沒有既定目標。我們可以利用數學將進化過程中的變化與重大事件(如生物滅絕和氣候變化)相匹配。由此,我們得以勾勒出一幅復雜的自然選擇圖景,這大大改變了我們對地球生命進化史的看法。
生態系統和生命
一張巨大而混亂的生命網在地球上的生態系統中傳遞著能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含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它們之間的密切互動,甚至是與地質、氣候的相互影響。我們可以從能量和物質的流動這個角度來理解生態系統,通過光合作用、捕食、分解和養分循環,能量和物質以傳遞游戲的方式在生態系統內流動。這些相互交織的能量網在生命誕生時就出現了,隨著生物體變得越來越復雜,各種交互作用也隨之產生。最終,進化與生態系統變化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在漫長的歷史中,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也對生態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打亂了生態系統中錯綜復雜的生命網。這種影響擾亂了生命的進程,為新的群體帶來了選擇性優勢。在地球生命的進化史中,有時整個生態系統走向崩潰,其居民隨之成為化石;有時,在新能源或特定捕食關系的支撐下,全新的生態系統也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