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筒布
- 寧同學,我對你心動了
- 陌言葛藍朵
- 1077字
- 2025-08-15 08:19:13
寧華伸手摸了摸,布面帶著細微的肌理,像被月光曬過的麥秸,粗糲里藏著溫柔。
旁邊的博古架上擺著更奇的物件:夏布繃成的畫框里,淡赭色的底子上暈著水墨山水,布的紋路成了天然的皴法;臺燈罩是淺灰夏布做的,邊緣縫著細碎的流蘇,老板娘開了燈,暖黃的光立刻變得毛茸茸的,把整個角落都染得軟乎乎的。
最熱鬧的是里間的體驗區。
幾個姑娘圍坐在長桌旁,手里攥著白手帕,正往靛藍色的染缸里按。
“慢點浸,”老板娘在旁邊指導,“讓布眼都喝飽了染料,出來的顏色才勻。”
鄧青也拿起塊手帕試了試,冰涼的染料順著布紋往上爬,像給手帕敷了層青灰色的膜。
等晾得半干,用細麻繩在角上系了幾個結,再放進另一缸淺黃染料里,最后解開繩子時,那幾個結印出的白花,竟像極了檐下開得正盛的茉莉。
“這手藝啊,”老板娘幫我把帕子疊好,“看著簡單,實則要靠手上的功夫。就像咱們榮昌的夏布,看著是粗麻,卻是經了七十二道工序才成的材。”
她指了指窗外,暮色里的青石板路上,幾個戴夏布帽的游人正慢慢走著,帽檐下的笑意在晚風里蕩開,和檐角的銅鈴聲、遠處飄來的鹵鵝香纏在一起,成了夏布小鎮最溫柔的注腳。
榮昌夏布的故事,是從時光深處織就的經緯。
它的名字隨朝代更迭而流轉,漢代時,它是史書里記載的“蜀布”,帶著巴蜀大地的草木清氣,沿著絲綢之路的駝鈴聲遠走他鄉。
唐代,它以“斑布”之名入冊,《元和郡縣志》里那句“昌州貢筒布、斑布”,藏著它作為貢品的榮光——所謂“筒布”,原是中細夏布卷成筒狀裝入竹筒,便于遠途運輸,而“斑布”之名,或許正源于麻線交織間那自然暈染的色澤。
到了宋代,“筒布”的稱謂延續下來,在《太平寰宇記》的字里行間,仍能窺見它作為昌州特產的分量。
從漢至宋,稱謂幾番變換,不變的是那縷苧麻的堅韌,和織機上往復穿梭的時光。
若說穿在身上的質感,榮昌夏布最是分明。
它本是麻質織布,細布、粗布、羅紋布三類各有風骨:細布的紋路密如星點,色澤瑩潔得像浸過月光,摸上去滑膩中帶著筋骨。
粗布則帶著粗獷的肌理,經緯間的縫隙里仿佛藏著陽光的溫度。
羅紋布的紋路像水波紋般起伏,自有一番靈動。
麻質天生輕薄,穿在身上,汗氣能順著布眼悄悄溜走,洗后晾曬,風一吹便干得透徹,燙熨之后,邊角挺括如裁,古雅的氣質渾然天成。
也正因這般實用與雅致,它才能在歷朝歷代的衣袂間占據一席之地。
清代以前,夏布仍是稀罕物,織好的細布多半卷進竹筒,作為貢品送入宮廷,尋常人家難得一見。
直到康熙后期,織機的聲響才漸漸漫出官辦作坊,在民間織成商品的經緯——一匹匹夏布裝上商船,順著長江而下,出海口的風帶著咸澀,將它們送往朝鮮、日本、南洋,在異國的市集上,成為“ZG特產”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