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投資的非概率原理:為什么巧合、奇跡和罕見事件每天都在發生
- (英)戴維·漢德
- 2642字
- 2023-07-19 18:02:19
咄咄怪事
1972年夏,喬治·費弗(George Feifer)寫的小說《鐵幕情天恨》(The Girl from Petrovka)被改編成了電影,由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擔任主演。為了演好這個角色,霍普金斯想買一本原著研讀。不幸的是,他跑遍了倫敦的各大書店均無所獲,最后只能悻悻而返。當他在萊斯特廣場地鐵站等車時,他發現旁邊的座位上放著一本無主的書。他拿起來一看,正是他夢寐以求的《鐵幕情天恨》。
還有更離奇的事情呢!后來霍普金斯見到了喬治·費弗,他向對方講述了這一番奇遇。費弗也覺得很不可思議。他說,1971年11月,他曾借給了朋友一本此書,而且書里帶有他的批注(當時為了能在美國出版此書,他在書里做了把英式英語轉換為美式英語的批注,比如將“labour”轉換為“labor”等),但他的朋友一時大意,在倫敦的貝斯沃特弄丟了該書。費弗快速地翻閱了一下霍普金斯撿到的那本,他赫然發現,這正是他當年借給朋友的那本。
看到這里你必定會琢磨:這么巧的事情出現的概率有多大?百萬分之一?十億分之一?無論如何,這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把這本書帶到了霍普金斯身邊,之后又物歸原主了一樣。
再舉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它出自精神分析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所著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一書。榮格在這本書里寫道:“作家威廉·馮·舒爾茨(Wilhelm von Scholz)……講述了一位母親給其小兒子拍照的故事。她把膠卷留在了斯特拉斯堡沖洗,之后由于戰爭爆發,她沒能取回膠卷。1916年,為了給剛剛出生的女兒拍照,她在法蘭克福買了一卷膠卷。沖洗膠卷后,她赫然發現,這卷膠卷被曝光了兩次:下面的正是她1914年為兒子拍的照片,也就是說,舊的膠卷未經沖洗,不知何故被當成新膠卷賣給了她。”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巧合經歷,只是沒有這么離奇罷了,比如你剛想到某個人時就接到了他的電話。就在我寫這部分內容時,我也遇到了這樣的巧事。一位同事要我推薦幾本介紹統計方法(即“多元t分布”)的書,經過一番研究后,我于第二天找到了塞繆爾·科茨(Samuel Kotz)和薩拉·納達拉亞(Saralees Nadarajah)這兩位統計學家合著的一本書。之后我開始給同事寫電子郵件,告訴他這本書的詳情。其間我接到了一位朋友從加拿大打來的電話,他提到塞繆爾·科茨剛剛過世了。
這樣的巧合還有很多。2005年9月28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道了一位名叫瓊·克雷斯韋爾(Joan Cresswell)的高爾夫球手在英國坎布里亞的巴羅高爾夫俱樂部打第13洞球時,在距離洞口約45.72米遠處一桿進洞。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成績很不錯,但還沒到令人不可思議的程度,畢竟,一桿進洞確實會出現。但是如果我告訴你,接下來另一位高爾夫球手,即新手瑪格麗特·威廉姆斯(Margaret Williams)也打出了一桿進洞,你會作何感想呢?
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有時確實會發生,這一事實意味著,宇宙中存在一些我們不了解的東西。這難免會讓我們心生困惑,想知道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自然法則和因果關系是否會偶爾失效,想知道把這些巧合僅僅歸因于偶然因素是否合理。這些事件的發生也意味著,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影響著我們。
通常情況下,咄咄怪事不只會令我們大吃一驚,它們還是我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我第一次去新西蘭時去了一家咖啡館小憩,鄰桌坐著兩個陌生人,其中一個人使用的信紙與我在英國讀大學時使用的一模一樣。某些時候,離奇的事件還可以顯著地改善生活,比如新澤西州一名女性中了兩次彩票大獎;或者會讓生活變得更加糟糕,比如薩默福德少校(Major Summerford)被雷劈過好幾次。
人類是好奇心很強的動物,所以我們自然會探尋這些離奇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導致了畢業于同一所大學的兩個陌生人來到了世界的另一端、于同一時間在同一家咖啡館相鄰而坐?是什么讓新澤西州的那位女士選擇了那兩套中獎的彩票號碼?是什么讓閃電一次又一次地擊中薩默福德少校?是什么引導安東尼·霍普金斯和那本《鐵幕情天恨》穿越時空,相會于地鐵站的座位上?
當然,除了探究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利用導致這些巧合的原因呢?我們該如何避開它們帶來的麻煩,又如何利用它們而從中獲益呢?
到目前為止,我舉的都是影響面小的個人例子,還有無數影響更大、更深遠的例子。一些例子似乎暗示出,如果某些極為巧合的事件不曾發生,那么不僅人類不會存在,就連星系也不會存在。有些研究表明,基因序列微小的隨機變化導致了人類的產生,還有些事件的發生與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木星的存在甚至基本的物理常數值有關。此時,我們不得不再次思考這個問題:這些看似不大可能事件的發生是偶然因素導致的還是有其他力量在背后作祟?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與非概率原理(不大可能法則)有關,即不大可能發生的事件實際上是司空見慣的。在一系列法則的共同作用下,這類事件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這些法則告訴我們,宇宙的建構規律決定了這些巧合實際上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不大可能事件一定會發生。非概率原理解決了理論上的不可能和現實中的可能之間的明顯矛盾。
我們從現代科學誕生之前對這類事件的解釋談起,這需要我們穿越時間的迷霧,把目光轉向很久之前。許多人現在仍然相信這些解釋,盡管這些解釋早在培根科學革命(Baconian revolution)之前就出現了。根據培根的科學觀,了解自然界的方法是收集數據、開展實驗和進行觀察,在此基礎上評估人們對事件作出的解釋。在近代科學誕生之前,人們無法采用嚴謹的科學方法評估解釋的有效性。沒有經過驗證或者無法驗證的解釋是不可靠的,它們只能算是奇聞異事,與孩子們睡前聽到的圣誕老人的故事差不多。它們只能安撫那些不愿意或無法刨根究底的人,但對于探尋真相無所裨益。
要探尋真相就需要作深入的調查。在調查過程中,思想家,包括研究人員、哲學家、科學家,試圖概括出描述自然運行規律的“法則”。這些法則簡單地概括了他們觀察到的宇宙運行規律,而且這些規律是抽象的。例如,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是指,在從高空墜落的過程中,物體的加速度與作用力成正比。自然法則直擊現象的核心,去除冗余,抓住本質。當預測數據與實際觀測到的數據相符時,法則(或定律)就產生了。如果一條法則(或定律)說,隨著密封在固體容器中的氣體溫度升高,其壓力也會升高,實際情形是如此嗎?數據驗證了這一點嗎?如果一條法則(或定理)說,當電壓增大時,電流會增大,實際情形是這樣嗎?
用調查數據驗證解釋的方法特別有助于我們理解自然現象,當代大量的人類科技成果就是明證。
當然,有些人似乎認為,只要理解了一種現象就足以揭開它的神秘面紗了。確實如此,因為理解意味著消除了模糊、混淆、歧義和混亂。但是,對彩虹顏色成因的理解并不會減損它的神奇。相反,理解了其成因后,我們更加欣賞它,甚至是敬畏它了,它向我們呈現了一個絢爛多彩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