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秦穆公以士大夫殉葬
- 春秋魯國十二君
- 桃木寶劍
- 2947字
- 2023-09-10 16:54:51
晉襄公應付完這些諸侯之事,心中惦記的是秦穆公親率秦軍占領了晉國的王官城和郊城,還去了崤山為秦軍將士建墳立碑,在晉國如入無人之境。襄公在宮中大罵:“秦伯老匹夫!當寡人之晉國無勇士了嗎!傳寡人詔命:晉軍以上卿箕鄭為中軍統帥,先都輔佐;中軍、下軍一同隨寡人出擊秦國,必報前仇!”
晉國在襄公的親征下,出動兩個軍的兵馬,大舉進攻秦國,秦軍雖有抵抗,但都不能讓晉軍止步,晉軍深入秦國腹地,包圍了邧(yuán)城、新城,秦軍困守城內,一直堅持到秦國援軍前來。
秦穆公得知兩座城池被圍和江國被滅的消息后,身著素服,出居郊外,不居正寢,還減少了自己的膳食,更不賞樂舞,這大大超出了哀悼同盟諸侯被滅亡的禮數,秦國大夫們諫言,請國君保重身體,秦伯說:“同盟國家被楚所滅,雖然沒能去救援,但怎敢不哀憐呢?寡人是自我警惕,兩座城池被晉國包圍,秦國絕不能出現滅亡的危險!”于是秦伯派孟明視率軍援救邧城、新城,晉襄公聽報秦國援軍即將趕到,想起父君晉文公的身邊幾位老臣相繼病倒,擔心國內有變,就率領晉軍撤兵回國了。
文公四年秋天,衛成公派出親信上卿寧武子到訪魯國,感謝魯侯在晉國訪問的時候,幫助衛國說話,晉侯因此釋放了衛國上卿孔達返回衛國。文公宴請寧武子,為他朗誦了《詩經·湛露》和《詩經·彤弓》,寧武子聽后,既沒有起身辭謝,也沒有朗誦詩歌作為應答。宴請結束后,文公覺得奇怪,就私下派人去探問寧武子:“國君為上卿朗誦詩歌,您怎么不回應呢?是有什么不妥嗎?”
寧武子答道:“原來如此,臣還以為國君是在為了練習而誦詩演奏呢。從前諸侯在正月里去京師向天子朝賀時,周王設宴,演奏音樂,朗誦《湛露》,表示天子對著太陽,諸侯效勞聽命。諸侯為天子征伐,向周王獻上自己的俘獲和功勞時,天子因此賜給他們紅色的弓一把、紅色的箭一百枝,黑色的弓十把、箭一千枝,以表彰功勞,賜予宴樂。臣前來魯國訪問,是為了重續昔日衛國與魯國的友好,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以自取罪過呢?”
文公在宴請寧武子的場合,朗誦的《湛露》和《彤弓》,是用于周天子賜宴諸侯時的,對于魯侯來說,是誦詩不當,已經是僭越了。如果寧武子辭讓不受,會彰顯主人之失;如若答賦則是承受了過分的殊榮。所以他既不辭讓,又不答賦,佯裝不知,表面看似愚鈍,實則充滿智慧。
派去的人回報文公后,文公面有愧色,對寧武子的敬佩又增加了一分。文公又派臧文仲在寧武子準備返回衛國時,再次宴請他,為他送行。寧武子也深為感動,臨別前建議魯國與陳國修好,衛侯在兩年前親赴陳國訪問,如果魯國能與陳國加深友好往來,以后魯、衛、陳之間也能多一份幫襯和支援。臧文仲深以為然,回奏文公后,建議派重臣前往陳國訪問。文公問:“卿以為派誰去合適呢?”臧文仲思忖了一下,國君肯定不愿意派兩位叔父東門襄仲和公孫敖前去,但派去的使節級別還不能低,三桓之中還有叔孫得臣和季文子兩個人選,于是向文公建議:“臣以為,可以從叔孫得臣和季文子二人中選一人前往陳國。”此話正合文公心意,文公說:“派季文子去訪問陳國吧,他到了該娶親的年紀了,讓他去向陳侯求娶陳國公室之女,以示魯陳親善。”
文公六年夏天,季孫行父(季文子)到訪了陳國,與陳國加深友好往來,并向陳侯求娶陳國公室女,陳共公高興地答應了。
晉國的老臣趙衰、欒枝、先且居、胥臣等人年老多病,相繼去世了。文公六年春,晉國在夷城舉行大閱兵,廢除了八年前建立的新上軍、新下軍,恢復了上、中、下三軍的設置。晉襄公詔命由狐偃之子狐射姑(別名賈季)為中軍統帥,趙衰之子趙盾為副帥。晉卿陽處父從自己的采邑溫城趕來,他曾為趙衰的下屬,因此他是趙氏死黨,陽處父向襄公力薦趙衰之子趙盾為中軍統帥,說:“任用有才能之人,利國利君。”晉襄公采納了陽處父的建議,詔命在董城再次舉行閱兵,并在董城閱兵時改任趙盾為中軍統帥、狐射姑為副帥。此次晉國由原來的五軍改為三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原來五軍的統帥、副帥大多已經離世,需要提拔新人,但晉國能夠領軍的人才稀缺;另一個就是五軍編制,靡費軍姿,晉國的國力雖強,但長期供養五個軍的兵馬,晉國消耗過大,所以不得已才精兵簡政。
這次軍隊改制后,趙盾官爵為正卿,軍職為中軍統帥,位居晉國朝局的關鍵崗位,成為了實際上的執政大夫,輔佐晉襄公。他從此開始掌握了晉國的政權,主持制訂章程、修訂法令,清理訴訟,督察逃亡,廣泛推廣契約,清除晉國政治上的陳年污垢,恢復了官秩的禮數,重建了常設的官職,舉拔屈居下位的賢能之人。這些政令法規完成以后,交給了此時已官居太傅的陽處父和太師賈佗,由此二人在晉國推行,成為了晉國的行政典章規范。
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和晉襄公相繼去世。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扶持了兩任晉國國君,國土范圍向東擴大至黃河,重用賢臣百里奚和他的兒子孟明視,稱霸西戎,是秦國歷史上開疆拓土的一代雄主。秦穆公去世后,用活人殉葬,其中就有秦國大夫子車氏的三名賢能之臣奄息、仲行、鍼虎,他們都是秦國的良臣。夏、商以至春秋,國君用活人殉葬的情況屢見不鮮,但是士大夫階層一般是不會殉葬的,秦穆公殉葬之人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有三名士大夫,這在春秋時期是絕無僅有的。
當初秦穆公曾經與群臣飲酒至酣,穆公對眾臣說:“生共此樂,死共此哀。”當時子車氏的三名大夫都在場。秦穆公一生重信守諾,子車氏三賢自愿跟隨明主穆公共赴黃泉。秦國人為子車氏三賢悲哀惋惜,作詩《黃鳥》:
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
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紛飛小黃鳥,落在棗樹上。誰陪穆公下葬?子車奄息遭殃。
奄息真國士,一人能抵百人強。
靠近穆公墓穴,身戰栗、心驚慌。
蒼天無眼,殺我賢良。若能贖他性命,愿死百次抵償。)
交交黃鳥,止于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
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慄。
彼者蒼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紛飛小黃鳥,落在桑樹上。誰陪穆公下葬?子車仲行遭殃。
仲行真國士,一人能抵百人強。
靠近穆公墓穴,身戰栗、心驚慌。
蒼天無眼,殺我賢良。如能贖他性命,愿死百次抵償。)
交交黃鳥,止于楚。誰從穆公?子車鍼虎。
維此鍼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慄。
彼者蒼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紛飛小黃鳥,落在荊樹上。誰陪穆公下葬?子車鍼虎遭殃。
鍼虎真國士,一人能抵百人強。
靠近穆公墓穴,身戰栗、心驚慌。
蒼天無眼,殺我賢良。如能贖他性命,愿死百次抵償。)
秦穆公在魯文公六年夏天去世,太子罃(yíng)繼位,史稱秦康公。
晉襄公是在這一年的八月十四日去世的。在他去世前,魯國的季文子奏請魯文公的準許,前往晉國訪問,他想通過這次訪問,了解晉國的朝野情況和風土人情,與晉國的公卿大夫建立起密切的聯系。此前叔父公孫敖已多次到晉國訪問過,叔孫得臣更是陪同國君受到晉侯的饗禮款待,三桓中只有自己代表的季孫氏還沒有到訪過霸主晉國。他是一個非常細心又謹慎的人,在出發去晉國之前就先研究晉國朝局,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聽說晉侯身體不適,因此特意詢問了在晉國訪問期間如果遇到晉侯薨逝的情況,作為魯國使臣該遵守的禮儀。他的仆從問:“大人準備這些禮節做什么用呢?”季文子回答:“隨時準備好應對意外的情況,這是古訓。如果用不上,也沒什么害處,但如果需要用的時候,自己不知道應有的禮儀,那可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