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七日,晉國軍隊在回國的路上,在鄭國的衡雍城駐留。周襄王得知晉軍大勝的消息,要親自慰勞晉國君臣,晉侯命晉軍在衡雍城外選得一山清水秀之處,名為踐土,為周天子修建一座行宮。
鄭文公得知晉國軍隊開進到了鄭國的衡雍城,心中恐懼,鄭國曾協助楚國出兵衛國,在城濮之戰中是失敗的楚軍一方,晉國大軍來到鄭國,莫不是要來討伐?鄭國會不會有亡國之危?鄭文公趕緊派出使節上卿子人九前往衡雍城求和。晉文公哈哈一笑,命下軍統帥欒枝率少許兵馬前往鄭國都城新鄭,與鄭文公簽訂盟約,并邀請鄭文公前往衡雍城,一同朝見周天子。五月初九日,鄭文公到達衡雍城,與晉文公會盟講和。
五月初十,周襄王駕臨踐土,晉文公向周天子獻上:駟馬披甲戰車一百乘,步兵一千人。鄭文公也在場,當年鄭武公曾輔佐周平王賜命晉文侯,此日鄭文公的角色是輔佐周襄王接受晉侯的獻俘。
五月十二日,周襄王設享禮用甜酒款待晉文公,又允許晉侯向自己敬酒。周襄王命周卿尹氏和太宰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文公為諸侯霸主,并賜給晉侯銅制大輅車、中軍主帥的戎輅車及相應的旌旗配飾儀仗等裝備、紅色的弓一把、紅色的箭一百枝、黑色的弓十把、黑色的箭一千枝、黑黍加香草釀造的美酒一卣,還賜給晉侯周天子護衛虎賁軍三百人,周襄王對晉侯說:“朕今日對叔父說:‘恭敬地服從天子之命,安撫四方諸侯,懲治罪惡。’”晉文公三次辭謝,然后接受了周天子之命,對周襄王說:“重耳謹再拜叩首,臣謹接受和宣揚天子的重大光明的賞賜與策命。”晉侯接受策書后退出了周天子的行宮。晉文公在踐土周天子的行宮,一共覲見了三次,一覲獻俘,二覲受享,三覲受策。
根據《周禮》的記載,周王室的策命共有九等,這次策命晉文公為諸侯之伯(霸主),屬于最高等級。這次周天子還頒賜了晉侯其它的禮物,包括斧鉞(兵器)、圭瓚(玉柄勺,盛酒禮器)等。《禮記·王制》記載,“諸侯賜弓矢,然后征;賜斧鉞,然后殺;賜圭瓚,然后為鬯(chàng)。”意思是說,周天子賜給了晉侯弓矢、斧鉞、圭瓚,就是賦予了晉文公霸主地位,可以征伐、殺戮和祭祀,要晉侯輔佐周王室,安撫諸侯,懲治罪惡。
晉文公也派出使節到各諸侯國,告知各諸侯,周天子駕臨踐土賜命晉侯的內容,并約各位諸侯于踐土會盟。
魯僖公來到踐土,他想與晉國盟好,在晉國的庇護下,中原得以太平。另外,僖公也想借此機會,朝見周襄王。衛成公在楚軍敗退后,害怕晉國懲治自己,又大言不慚地跑去了楚國,后來又去了陳國,他自己不敢去踐土參加會盟,就派出大夫元咺陪同自己的親弟弟夷叔前去參會。
五月十六日,晉文公、魯僖公、齊昭公、宋成公、蔡莊公、鄭文公、衛夷叔、莒茲丕公,在踐土會盟。陳國也改服于晉,陳穆公趕到踐土的時候,會盟已經結束,他來晚了。只好單獨請求與晉國盟好,表達陳國的歸服之意。五月二十六日,周朝太宰王子虎在周襄王行宮的庭院里與各位諸侯相見并盟誓:所有諸侯都輔佐王室,不要互相傷害!誰要是違背盟約,將被神靈誅殺,使他的軍隊顛覆、不能享有國家,直到他的玄孫,不論老少。”
魯僖公從心里相信,參加這次會盟的諸侯都會信守諾言,因為在他看來,晉侯在這次中原大戰中,是用道德在戰斗。
五月十七日,周襄王在踐土行宮中,悠閑地欣賞著擺在宮內的各種禮器、玉璧、寶劍和絲綢,大部分都是來參加會盟的各諸侯國的國君進獻的,太宰王子虎、內史叔興等人魚貫而入,向周天子稟報:“陛下,魯侯覲見!”
周襄王點了點頭,喝了一口茶。魯僖公進入殿內,跪拜叩首,說:“臣姬申,拜見陛下!”
襄王笑笑說:“叔父請起,朕見到魯侯,頓感親切!”
僖公再拜說:“臣不敢,臣慚愧!臣畏于楚國軍力,曾與楚為盟,今蒙天子不棄,允臣參與會盟,特來覲見拜謝天子!”
襄王說:“晉侯告訴朕,叔父不但無罪,而且有功,在中原征戰的關鍵時刻,叔父能夠審時度勢,不助楚國,已是大功,何罪之有?”
僖公回到道:“臣醒悟得晚了,本可盡早與晉侯聯盟。臣畏懼楚國淫威,故而引楚進兵中原。臣此次前來,一為覲見陛下,二來參加會盟,愿跟隨霸主晉侯,尊王室、安諸侯、懲罪惡。臣帶來了獻給陛下的禮物,都陳列在庭院內,臣不能服侍陛下左右,愿為陛下貢獻魯國物產,以表臣與魯國的赤誠之心!”
周襄王非常高興,對魯僖公說:“叔父與晉侯與朕同姓,朕愿與諸侯共享天下太平!”
城濮之戰前,楚令尹成得臣制作了鑲玉的馬冠和馬鞍,一直到戰后他羞愧自殺,也沒用上。戰前,他還在夜里做了一個夢,夢見黃河的河神對他說:“你把鑲玉的馬冠、馬鞍送給我,我賜給你孟諸的土地。”孟諸,是宋國的土地。夢醒后,成得臣舍不得,沒有將鑲玉的馬冠和馬鞍沉入黃河之中送給河神。他的兒子成大心和楚將斗宜申派將領榮黃勸諫他,按照河神說的做,他還是不聽。榮黃說:“如果死而有利于國家,尚且還要去做,何況是美玉呢?這些物件都不過是糞土而已,如果可以對軍隊作戰有利,又有什么舍不得的?”成得臣就是不聽。榮黃從令尹大帳中走出來,對成大心和斗宜申說:“不是神靈讓令尹失敗,令尹不以百姓社稷為念,實在是自己將自己打敗呀!”
其實成得臣應該把鑲玉的馬冠和馬鞍沉入河中,不是說這樣做一定會勝利,但是這樣做可以鼓舞軍心和士氣,戰場上楚軍必將爭先用命,戰力將會大大提升。大戰在即,一國令尹,不以兵眾生死、大戰勝敗為重,卻舍不得區區鑲玉之物,已經預示了失敗的結局。
楚成王得知楚軍戰敗后,派出第一批使者,對令尹說:“此戰中,申、息兩地的子弟傷亡過重,大夫回到楚國后,有何面目見申、息父老?”第一批使者出發后,楚成王左思右想,忽然想起過去楚國范邑之巫矞(yù)似曾說過:“成王、子玉、子西(斗宜申)都將死于非命。”急得成王立刻派出第二批使者前往子玉軍營,傳令“不許死!”,但已來不及了,在第一批使者到達正在返回楚國的楚軍中時,成得臣已在連谷自殺。當時成大心、斗宜申都曾阻止成得臣說:“且回到楚國,等待國君發落。”但成得臣實在無顏面對楚成王,毅然自縊而死。第一批使者返回后,斗宜申也覺得無法面對楚王和申、息父老,于是也自縊求死,結果懸梁的白綾斷了,沒有自殺成,第二批使者趕到,救下了斗宜申。回到楚國后,楚成王任命他為商公。
晉文公聽到楚國令尹成得臣的死訊,喜形于色,說:“終于沒有人來害寡人了!蒍呂臣做楚國令尹,不過是混日子而已,他心里沒有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