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姬蔣即位。此時魯國朝政完全由三桓季桓子(季孫斯)、叔孫武叔(叔孫州仇)、孟懿子(仲孫何忌)掌控,魯國公室不過是一個符號,國君也只是個傀儡。父君魯定公即位時已年過四十,在位十五年,因此魯哀公在繼位這一年已是壯年之身,心智也非常成熟,他自知公室實力無法與三桓匹敵,就連父君和孔夫子都沒能削弱他們,自己剛剛繼位,只好采取韜光養晦的低調策略,靜待時機。換句話說,魯哀公同樣對三桓充滿了敵意,恨不得徹底驅逐了他們,收回公室的田地和軍隊,但卻是有心無力。
與此同時,楚國經過兩年的準備,滅掉了蔡國東面的頓國和胡國,對蔡國形成了包圍之勢。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楚昭王二十二年,蔡昭侯二十五年)春天,楚昭王與陳閔公、隨侯、許元公聯合率軍圍攻蔡國,以報復當年蔡國與吳國聯合,柏舉之戰打敗了楚軍并攻破了楚國的郢都。蔡昭侯有些后悔了,當年(魯定公四年)召陵之會后,蔡國滅掉了楚國的附屬國沈國,被楚國圍攻,他將兒子送到吳國作為人質,聯合了吳、唐軍隊在第二年(魯定公五年)討伐楚國,雖然取得了柏舉之戰的勝利,攻入了楚都,但是由于秦國出兵救援楚國,當年秋天吳國就撤軍了,并沒能滅掉楚國,楚國早晚是要報仇的,楚昭王回到郢都沒兩年,令尹子西就曾哭著請求出兵滅蔡報仇,現在這一天終于來了。
楚軍在蔡國都城外一里建筑堡壘,墻厚一丈,高兩丈。按照令尹子西的計劃,役夫修筑了九晝夜。蔡昭侯知道吳國正在與越國征戰不休,吳王夫差一心想著為父報仇,吳國是不會前來救援蔡國的,他無奈下令蔡國男女分列,捆綁出降。楚昭王下令將蔡國遷移到長江和汝水之間,然后就班師回國了。蔡昭侯雖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祖廟,但還是不斷地向吳王夫差告急求救,吳王夫差一直在籌劃著攻打越國為父王闔閭報仇,他覺得蔡國距離吳國太遠了,吳國短時期內的主要敵人是越國,不會出兵遠征楚國,便在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十一月命蔡國遷到吳國的州來,這樣距離吳國的軍力范圍更近一些,蔡國百姓哭著把祖先的墳墓遷走了。
吳王夫差在魯定公十四年五月從越國撤兵回國后,一邊操辦父王闔閭的喪事,一邊練兵備戰。經過兩年多的準備,他在魯哀公元年春天,命相國伍子胥為主將、大將軍孫武、太宰伯嚭為副將,并親自率領吳國精兵攻入越國,為父報仇。越王勾踐率越軍在夫椒迎戰吳軍,大將軍孫武和相國伍子胥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展開了突然襲擊,越軍大敗,只剩下五千余人退守會稽山。吳軍乘勝追擊,攻克了越國都城會稽城,并包圍了勾踐據守的會稽山。
面對如此危急的局面,越王勾踐無奈,只好派出來自楚國、善于辭令的大夫文仲前往吳軍大營求和,但被一心為父報仇的夫差和主將伍子胥嚴詞拒絕。回到會稽山后,文仲向勾踐建議,吳軍副將、太宰伯嚭貪財好色、嫉賢妒能,與子胥同是楚人、在吳國同朝為官卻志趣不合,吳王敬畏子胥而親信伯嚭,如能私下以財色討其歡心,讓他在吳王夫差面前替越國說話,則和議可成。
勾踐采納了文仲的計策,命文仲從內宮挑選美女八名、白璧二十雙、黃金千鎰偷偷獻給了伯嚭,文仲原來也是楚人,他向同為楚人的老鄉伯嚭表示,如能在吳王面前勸和,將來越國向吳國進貢的寶器都將先送到太宰大人府上,太宰大人可任意笑納中意的寶物,然后再送入王宮。伯嚭此時在吳國已位居太宰,與伍子胥、孫武都為吳王闔閭的托孤之臣,他在吳王夫差面前確實說得上話。看到八位越國美女和白璧、黃金,還有將來從越國進貢的無數財貨,貪財好色的伯嚭終于動心了。
經過太宰伯嚭的一番建議,吳王夫差準備接受越王勾踐的求和,保留越國宗廟祭祀,但忠心耿耿的相國伍子胥堅決反對。伍子胥感念吳王闔閭的知遇之恩,又受闔閭托孤重任,一心要為闔閭報仇并滅掉越國,消除吳國的后患。他對吳王夫差說:“大王不可。臣聽聞‘建樹德行要不斷培植,消除毒害最好掃除干凈。’從前有過氏的寒澆(寒浞之子)殺掉了斟灌而攻打斟鄩氏,滅掉了夏后相。夏相之妻、有仍氏的后緡正懷著孕,她從城墻的小洞中逃回了有仍氏,生下了少康。少康長大之后成為了有仍氏的牧官之長,他非常憎恨寒澆,發誓一定要報殺父之仇。寒澆也派臣下(名椒)尋找少康,要斬草除根,少康就逃到了有虞氏那里,做了有虞氏的膳食之長。有虞氏首領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作妻子,還將綸邑封給了他。少康從此擁有了十里見方的土地和部眾五百人。他廣施恩德,重用賢臣,逐步實現了報仇復國的計劃。”
夫差打心里敬畏這位深受父王信任的托孤知己,但也很反感相國伍子胥總是教訓自己,畢竟自己是吳國的國君。他聽到伍相國講起了夏朝少康復國的故事,有些不耐煩地說:“相國,為何不可與越國議和?”
伍子胥接著說道:“大王,難道您忘記了殺父之仇了嗎?現在吳國的實力還不如有過氏,而越國的力量可比少康強大。如果同意議和,失去了滅掉越國的大好時機,等以后越國坐大,將是吳國的災難呀!勾踐親民、樂于施舍,重用賢能,如果現在我們不滅掉越國,違背上天賜予的機會而讓仇敵緩過氣來、發展壯大,恐怕將來悔之不及啊!中原姬姓衰微,楚國無力爭雄,吳國處于蠻夷之間,反而使仇敵壯大,將來還怎么爭奪中原諸侯霸主?”
夫差很不耐煩地擺了擺手,讓眾人退下,他根本沒把越國放在眼里,再說了,太宰伯嚭說得好,接受越國的投降,可以讓中原諸侯看到寡人的霸主風范!夫差沒有聽進伍子胥的諫言,而是采納了太宰伯嚭的意見,答應了越國的議和請求。伍子胥回去后對眾人說:”越國雖降,但用十年時間生養男丁、積聚國力,再用十年時間訓練士卒,二十年后,吳國的宮殿恐怕要成為池沼了。“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二年,越王勾踐三年)三月,吳越簽訂和約,吳國軍隊進入了越國,越國成為了吳國的附屬國。
與此同時,在北方的晉國,趙鞅經過近兩年的準備,再次對范氏、中行氏采取了攻勢,不過這一次他并沒有急于攻打范氏士吉射、中行氏荀寅固守的朝歌城,而是將兵鋒指向了與邯鄲互為犄角之勢的邯鄲城,因為盤踞在邯鄲的趙稷叛晉之后,一直是朝歌城的外援。如果此時朝歌城內的士吉射、荀寅派兵救援邯鄲,則可以同時猛攻朝歌,一舉攻克這兩座城池。
邯鄲的趙稷確實派人突圍前往朝歌求救,但士吉射和荀寅也非常清楚趙鞅的策略,因此不敢輕舉妄動,只好再次派人到齊國求助。齊景公本來與衛、宋、魯三國約好本年開春出兵討伐晉國、救援朝歌,接到朝歌傳來的邯鄲告急的消息,便先聯合衛靈公率領的衛軍,在四月份猛攻晉國的五鹿城。五鹿城緊鄰黃河,是趙氏的基地之一,也是齊、衛救援邯鄲的必經之處,攻克了五鹿,渡過黃河,齊、衛聯軍就可以直逼邯鄲城下,解了邯鄲之圍。
戰況僵持了半年,五鹿也沒攻下來。齊景公與衛靈公在晉國的乾侯再次會面,商討救援在朝歌苦苦堅持的范氏和中行氏的方案。二位國君商定,齊、衛、魯三國聯軍出兵攻打趙氏的另一處戰略要地棘蒲城,以分散晉軍對朝歌的軍事壓力。棘蒲位于邯鄲北部、中山國南部,齊景公派人聯絡駐扎在中山國內的晉國宿敵鮮虞人,南北夾擊棘蒲,一舉攻克了棘蒲城。然而,趙鞅剿滅范氏、中行氏的決心并沒有因為棘蒲被齊國率領的諸侯聯軍攻陷而改變,他親率大軍于十一月再次圍攻朝歌城。至此,被圍困在邯鄲的趙稷終于緩了口氣,但是朝歌的士吉射和荀寅卻被趙鞅掐住了脖子。
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正在雙方都無法打破僵局之時,魯哀公二年四月七日,在位四十二年的衛靈公去世了。衛國隨即進入了國喪之期,衛國軍馬也不會在自己的國君大喪期間去為晉國的范氏、中行氏征戰了,他們撤出了在晉國的軍事行動,護送衛靈公的靈柩返回了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