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云案背后的大宋文明
- 高洪雷
- 2159字
- 2023-07-21 16:41:37
第二章 她招了
韋大莫名受傷,他的家人能想到的就是報官,而縣衙是他們鳴冤叫屈的首選。在宋代縣衙里,有四名朝廷命官,知縣是一縣之長,從八品至正九品;縣丞是副長官,正九品或從九品;主簿,從九品,負責文書和財政,相當于如今的辦公室主任兼財政局局長;縣尉,從九品,負責社會治安,相當于如今的公安局局長。縣衙還配有一定數量的“吏”,類似如今政府機關中工人身份的辦事員,如押錄[1]、手分[2]、貼司[3]等。另外,縣里還有人數眾多的差役,相當于如今的臨時工,如負責治安的耆長、弓手[4]、壯丁,負責押運的衙前,負責倉庫的公人,負責收稅的里正、戶長等。
接到報案,知縣要求縣尉緝拿兇犯。這個縣尉估計是個老手,他來到案發現場,發現沒丟失什么錢財,便排除了劫財殺人的可能,認定不是盜賊所為。
不是盜賊所為,就可能是仇殺。那么,誰是韋大的仇家呢?這個仇家力氣不大,砍了十幾刀居然只砍掉一個手指。依此推測,這個仇家不是老人就是小孩,還有可能是女人。
如同警察找不出作案者的動機就不算破案一樣,接下來,縣尉用排除法,對韋大潛在的仇家逐一做了摸底排查。在摸排中,縣尉了解到,這個韋大不僅長得丑,而且膽子小,從不主動惹事,就算是鄰里潑婦指著鼻子罵他,他都不敢還口,哪來什么仇家?隨后,縣尉在梳理韋大的關系人時發現,如此丑陋和窩囊的韋大,居然定了一門親事,據說女方長得很干凈,關鍵是女方對這門親事并不情愿。于是,懷疑的目標就轉到了女方身上。
接下來,史料里[5]記錄了一個細節:
縣尉令弓手勾到阿云,問:“是你斫傷本夫,實道來,不打你。”阿云遂具實招。
我推測,縣尉和手下已經舉起了棍棒,亮出了鞭子,瞪大了虎眼。阿云乃是一介民女,哪里見過這種陣勢。很快,她就據實招認了。
《宋史·許遵傳》也記載:
執而詰之,欲加訊掠,乃吐實。
譯成白話就是,把阿云抓來嚇唬她,準備對她刑訊拷打,她就說了實話。
案情大白,水落石出。借用一下現代法律詞匯就是: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罪犯供認不諱。
顯然,這不是一件大案,被害人受輕傷,案情也不復雜。案中沒有拉皮條的“王婆”,沒有奸夫“西門慶”,阿云也不是“潘金蓮”,過程既不曲折,也不離奇,更不曖昧,無非就是一個愛美的少女嫌未婚夫長相不好,想私底下弄死他而已。
接下來,阿云被押入大牢,等待判決。在她看來,不就是砍傷了人嗎,人又沒死,自己大不了挨一頓棍棒,受點兒皮肉之苦。在今天看來,她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受害者被砍掉了一個手指,屬于輕傷,一般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再說,她反抗“封建禮教”并沒有錯,如果說有錯,無非就是手段極端了一點兒。退一萬步講,她沒念過書,是個法盲,我們沒法從法律和人權的角度譴責她。
然而,她太天真了,想得太簡單了,因為她的案件涉及宋朝的兩條法律。
一,涉及《宋刑統?名例律》[6]中的“十惡”罪。“十惡”罪的源頭是古代宗法制度,具體包括:一叫謀反,就是圖謀危害社稷;二叫謀大逆,就是圖謀毀壞宗廟、皇陵和宮殿;三叫謀叛,就是圖謀叛國投敵;四叫惡逆,就是家族內部的犯上侵害;五叫不道,就是用慘無人道的手段侵害別人;六叫大不恭,就是對皇帝不恭敬;七叫不孝,就是不能善待父母、祖父母;八叫不睦,就是謀殺、出賣、控告直系尊親屬;九叫不義,就是殺害上司、老師;十叫內亂,就是家庭內部的亂倫行為。犯了“十惡”罪的人,即使遇到朝廷大赦,也不在赦免范圍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十惡不赦”。
妻子謀害丈夫,即便沒有實施或者雖然實施但沒有致傷致殘,也已經犯了“十惡”的“不睦”;萬一丈夫因此受傷或者死亡,妻子的罪行就升級為“惡逆”,兩種罪行在《宋刑統》中均屬大辟[7],也就是死罪。
這種罪行,除了要接受法律的嚴懲,還要接受社會輿論的口誅筆伐。早在漢代,董仲舒就發明了以“三綱”為中心的禮教體系,“三綱”就是“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臣殺君、子殺父、妻殺夫都是以下犯上,是一種“大逆不道”“人神共憤”的行為。
二,涉及《宋刑統·賊盜律》中的“謀殺”罪。其中規定:“諸謀殺人者,徒三年;已傷者,絞;已殺者,斬。”意思是,密謀殺人的,判三年徒刑;密謀殺人致人受傷的,判絞刑;密謀殺人致人死亡的,判斬首。
也就是說,阿云同時觸犯了“惡逆”罪和“謀殺”罪,還違反了倫理綱常,因此處罰起來極其嚴重。依照這兩條法律,阿云難逃一死。
那么,知縣會判她死刑嗎?
[1] 又稱押司、典押,負責收發、簽押、保管各種文書,催征賦稅,協助辦理訴訟案件,是地位最高的縣吏。
[2] 又稱守分,分前行、后行,職責隨分掌的事務而定,可以任倉、庫、場、務的主管,地位比押司低,比貼司高。
[3] 負責縣衙的書寫、造賬等工作,地位比手分低。
[4] 指弓箭手,是縣尉的隨員,負責巡邏、緝捕事宜,由當地的差役充任。
[5] 見〔北宋〕司馬光《司馬文正公傳家集》中“議謀殺已傷案問欲舉而自首狀”。
[6] 建隆四年(963),宋太祖命令判大理寺竇儀等人,參照唐朝的《唐律疏議》和后周的《顯德刑統》,制定了宋朝基本法典《宋刑統》,然后刻印頒行全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刻印頒行的刑事法典。
[7] 大辟,古代的五刑之一,泛指死刑。秦代的大辟有斬(用斧子砍頭)、梟首(把頭砍下掛在高處示眾)、車裂(五馬分尸)、棄市(在鬧市執行死刑并暴尸)、腰斬、支解(碎裂肢體)、磔(分裂肢體)等。漢代大辟改為腰斬、梟首、棄市。宋代大辟有絞刑、斬刑、凌遲(千刀萬剮)、杖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