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讀

朱自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和學者。

1898年生于江蘇省東海縣。原名朱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朱自清原籍浙江紹興,后隨父親定居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畢業于江蘇省立第八中學,后考入北京大學文預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學系。彼時,因感于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為惕勵自己不隨流俗而合污,故改名自清;為勉勵自己奮發圖強,改字佩弦。他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北大哲學系四年的課程。在大學期間,朱自清開始寫詩,并加入新潮社,成為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一員。1920年畢業于北大哲學系。

大學畢業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帶的多所中學任教。五年中換了幾個地方,深以輾轉為苦。這期間,他加入了文學研究會,與俞平伯、葉圣陶等人結下深厚的友誼。1925年,經俞平伯推薦,朱自清赴清華大學部任教授,自此終身服務于清華大學,并長期任中文系主任。來北京后,寫出了《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名篇,出版了詩與散文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你我》等。1931—1932年,朱自清出國游學,歸國后結集出版了《歐游雜記》《倫敦雜記》。

抗日戰爭爆發后,朱自清隨校南遷,任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在戰時艱苦的條件下,兢兢業業于文學和學術研究。抗戰勝利后,隨校遷回北京,拖著病體再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并積極投身于國內反饑餓、反內戰的民主運動中。1948年8月因病去世。臨終前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簽名,并囑咐家人不要買美國配售的救濟面粉,保持了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毛澤東在文章中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文學史已有公論。他的作品,樹立了白話美文的典范,提升了現代散文的審美品格。

從思想內容看,他散文的核心是一個“真”字。用真摯的感情,寫真實的見聞和感受,記寫真實的景物,發表真實的議論。朱自清的散文,從題材上說是比較單一的,多是親友的交往、家庭的瑣事,即使后期那些知性的議論文,也很少發空論。可能就是因為時時追求真切的內容,才實實在在地感動了讀者。正如當年作家趙景深所言: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談哲理,只是談一點家常瑣事,雖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過幾筆,卻常能把他那真誠的靈魂捧出來給讀者看”。就是因為這樣,朱自清的散文才具有了感人的力量。

記人記事的散文,如《背影》《冬天》《給亡婦》《兒女》等,都是極平常的事件,卻能以記寫的真切、感情的真摯打動讀者。寫景狀物一類,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羅馬》等,則能將描寫的景物,真切地表現出來,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不論寫什么景物,作者追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這效果是達到了。后期的議論性散文,如《論別人》《論自己》《論做作》,都那么真誠率直地發表意見;特別是《論氣節》一文,更是作者的坦誠自白。

關于散文內容、情感的真實,在《論無話可說》一文中,朱自清極坦誠地告訴讀者:“十年前我寫過詩;后來不寫了,寫散文;入中年以后散文也不大寫得出了——現在是,比散文還要‘散’的無話可說!”朱自清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解釋:“十年前正是五四運動的時期,大伙兒蓬蓬勃勃的朝氣,緊逼著我這個年輕的學生;于是乎跟著人家的腳印,也說說什么自然,什么人生。”現在,“中年人若還打著少年人的調子,……只總覺‘像煞有介事’。他要用很大的力量去寫出那冒著熱氣或流著眼淚的話;一個神經敏銳的人對于這個是不容易忍耐的,無論在自己在別人。這好比上了年紀的太太小姐們還涂脂抹粉地到大庭廣眾里去賣弄一般,是殊可不必的了。”如此剖析自己的感情,真實而感人。他散文內容的真實,于此可見一斑。

從藝術表現上看,朱自清的散文有兩個突出的方面:

一、散文中寫出了情致

與詩歌、小說和戲劇不同,散文既沒有曲折的情節、完整的故事,也不注重形象的塑造,更沒有詩的音節和韻律。散文容易寫,要寫好卻不容易。朱自清能在散文領域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創作出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其“奧秘”何在?20世紀60年代,唐弢先生提出了“情致說”,認為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被讀者喜愛,經久不衰,是因為寫出了情致。像《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些名篇,令人久久不忘,就在于寫出了情致。

這里所謂的情致,是指散文具有的個人風格及魅力,它能恰如其分地傳遞給讀者一種與眾不同的情趣,一種強烈的感染力。這樣表達也許比較抽象,那么來看看朱自清的老朋友葉圣陶先生是怎么說的:“每回重讀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傾聽他的閑談的樂趣,古今中外,海闊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這樣的經驗,他這樣的想頭,不是我也有過的嗎?在我只不過一閃而逝,他卻緊緊抓住了。他還能表達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濃,味道極正而且醇厚。”這是老朋友從感受方面說的。能夠將一閃而逝的東西抓住,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不論敘述、描寫,還是議論、抒情,都能恰到好處,這是極難的。情致,就是那種恰好的情味,那種表現上的極致。“味道極正而且醇厚”,葉圣陶用飲酒品茶作了比喻,這就是讀好的散文的藝術享受吧。

二、語言的清秀雋永

朱自清的散文能有長久的藝術生命力,語言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被其同時代作家們交口稱贊,有人贊其“秀麗”,有人稱其“清秀”,也有人評其“清幽”,總之都沒有離開一個“清”字,就因為朱自清講究文字,又不過分雕琢,追求白描的寫法,追求樸素自然。他的散文讀起來,如行云流水,帶清秀之氣。他的學生朱德熙認為,朱自清的散文“能夠在樸素自然的風格中立新意,造新語,于平淡之中見神奇,平正通達而又富于創造性”。這是就朱自清散文的整體文字風格而言的,用“清秀雋永”來概括,應當是合適的。

再具體地說,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前期和后期是有變化的;同是前期或后期,抒情敘事文也與議論文不同。早期,朱自清的語言更書面化一些,那時剛從文言文發展到白話文,作家語言都帶有蛻變的痕跡,與今天的白話文不同。葉圣陶認為,朱自清散文早期幾篇,“有點兒著意為文”,“略嫌文勝于質”;到了《背影》之后,就“文質并茂”,“全憑真感受真性情取勝”了。同時又認為,到了寫《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的時候,就“全寫口語”,“有現代口語的韻味”了。晚年,“文字越見得周密妥帖,可是平淡質樸”,很見現代文的功力了。葉圣陶是朱自清的老朋友,又是一位文體大家,他歸納的朱自清散文語言的發展變化是準確的。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朱自清的散文占有重要地位。能夠以散文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很不容易的。

講一件真實的事情。天津一位中學國文老師說,朱自清先生逝世后的第三天,他看見一群小學生,爭搶著看當天的報紙,其中一個驚嘆著說:“老師,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他感嘆道:“有成千上萬的幼稚心靈都將為這個《背影》的作者而哀傷的吧!”一篇短短的《背影》,能夠在讀者中產生如此巨大的感染力,足見朱自清散文的成功了。

20世紀30年代,郁達夫在總結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的散文成就時,這樣評價朱自清:“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滿貯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的散文,把文言與白話、古典與現代、情與景恰如其分地融合起來,是白話美文的一塊里程碑。

編者注:

《朱自清散文精選(增訂本)》是在《朱自清散文精選》(2003年版)基礎上做的修訂和增補,增補的原則,除了關注作品的歷史影響和傳播度外,著重選擇能夠體現朱自清人格和文格的篇章,盡可能地涵蓋朱自清散文創作各個階段的代表作,且類型豐富,內容適合學生;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由淺入深地排序,并對個別生僻的字詞做了簡單的注釋或注音;涉及國外的譯名,跟現行通用差異較大的,用腳注做了說明。為了讓讀者直觀地感受朱自清寫作風格的變化,用詞、語氣及標點符號的嬗變,也便于理解文章創作的時代背景,“增訂本”依據“朱自清創作年譜”,于每篇文章后注明了寫作時間,部分“創作年譜”里沒有記錄寫作時間的,標注了發表時間。

《朱自清散文精選(增訂本)》以獲得“國家圖書獎”的《朱自清全集》為底本,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將個別已廢止的文字做了符合現代漢語規范的修改;極個別如“象”(像)、“那”(哪)——兩字在原作中同時存在,但用法跟現在不同,容易給現代文學作品閱讀經驗不足的讀者造成困擾,影響閱讀體驗——做了適度的校改,并用腳注加以說明。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南市| 乌兰察布市| 神农架林区| 杭州市| 新余市| 安平县| 南开区| 河东区| 改则县| 成都市| 巫溪县| 抚松县| 英超| 台东县| 华亭县| 红原县| 邵阳县| 胶南市| 漾濞| 会理县| 鄯善县| 揭西县| 镇赉县| 白玉县| 麻阳| 会昌县| 禄劝| 高州市| 青河县| 宿迁市| 万宁市| 亚东县| 长春市| 南乐县| 久治县| 疏附县| 泉州市| 百色市| 玉屏| 藁城市| 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