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中午時分,他才拎著兩大摞舊書,晃晃悠悠的,回到大雜院里面。
看到這么多的舊書,還有一套四本的《紅樓夢》,李學霞埋怨了兩句,藥都沒喝就到處瞎跑,萬一病情復發了怎么辦。
對此,李學海只好解釋了一番,他是給大哥李學志找高中課本去了,這才算是蒙混過關。
倒是剛睡醒的李學雅,她拿過一本《紅樓夢》,捧在手里看的津津有味。
吃過中午飯,又喝了碗雞蛋水與一大碗湯藥,李學海開始忙碌起來,先是繼續抄寫《童林傳》,直到快到五點的時候,他才取出課本翻閱起來。
六點鐘,劉慧下班回家時,正好看見他認真復習的樣子,極為滿意。
晚飯,她特意炒了一個肉菜,大蔥炒臘肉,說是給他補身子用的,給李學雅羨慕夠嗆。
接下來幾天,李學海每天都用大半時間來寫作,剩余時間復習高中知識,日子過的十分充實。
李順民也沒有閑著,愣是跑了大半個燕京城的廢品回收站,爺倆終于湊齊了一套老三屆的課本,以及前三冊《代數》,加上李學海買回來的幾本《物理》、《化學》,一股腦的給李學志寄了過去。
9月初,燕京的天氣開始轉涼。
最近幾天李家陷入古怪氣氛里面,劉慧對于李順民瞞著自己寄包裹的事,頗有一些不滿。
奈何,李順民開著火車整天到處跑不著家,她連人影都逮不著,沒處發泄,只能自個生著悶氣。
在家里面看誰都不順眼,就連李學海都變得小心翼翼起來,生怕一個不小心成了出氣筒。
這天一家人吃完早飯,李學海穿著一套板綠衣褲,里頭配了一件紅色背心,腳下踩著一雙黑面紅底布鞋,肩上斜挎著一個帆布綠色斜挎包,裝著這段時間寫好的稿件,打算找家雜志投稿碰碰運氣。
他興高采烈的要去投稿,絲毫沒有注意到,劉慧臉色變得越來越陰沉,就差寫著恨鐵不成鋼幾個大字。
“你說說你,不好好待在家里復習,非得大早上就往外跑。”
“你以前什么學習成績我還不知道?你不好好留在家里復習,萬一考不上大學怎么辦?”
“難不成,將來你也打算學你大哥娶一個女知青回來,到鄉下待一輩子?”
李學霞給他一個自求多福的眼神,便不再多看;李學雅低頭收拾著碗筷,一點多余的動作都不敢有,生怕被殃及池魚。
劉慧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語氣,李學海十分無語:“媽,您老就放心吧,華清、燕京不敢說,但北外我保證沒問題。”
對于自己的英語水平,他還是有信心的,至少考進北外問題不大。
“反正你自己看著辦,最次也得給我考一個大專回來,咱家就是自費也供你上。”
“北外,我保證沒問題。”
李學海又強調了一遍。
“北外是啥學校?”
末了,劉慧問了一句,對于李學海口中的北外,她壓根就沒聽說過,還以為是大專呢。
“這個我知道我知道。”
“三哥說的北外,就是咱們燕京的外國語大學,HD區西三環北邊上,那個外交部直屬大學。”
“前幾天,我還跟同學去西院校區逛了一圈,遇到了好幾個老外。”李學雅小嘴叭叭說個不停,顯然對于北外校園里的外教好奇。
這個時期北外不僅有著外教,數量還不少。
“外交部直屬大學好,就報這個大學。”
劉慧臉色頓時陰轉晴,狠狠拍了一下大腿,臉上變得眉飛色舞,“將來畢業正好可以進外交部工作,說不定還有機會出國。”
別看她文化程度不高,但卻知道做為外交部直屬大學,將來畢業進外交部的機會很大,而能進外交部就有機會成為外交官,成為外交官就能出國。
這年頭能夠出國工作,普通老百姓根本連想都不敢想,特別是帶回來的各種外國稀奇商品與外匯,更別提能羨慕死多少人了。
眼看劉慧越說越遠,李學海趕緊打了個哈哈,推著李順民的自行車就往外走,要不然非得說個沒完沒了。
不過,她有一點說的沒錯,北外畢業確實可以進外交部。
如今正值國內百廢待興之際,對于外語人才奇缺,莫說是北外就算是北二外的畢業生,都能進入國家部委工作,分配工作上不比華清、北大差,甚至更容易留在燕京。
未來北外一度號稱“外交官搖籃”,穩穩壓了以后復校的外交學院一籌。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北外逐漸沒落了,可眼下北外妥妥的是國家重點大學,外交部的寶貝疙瘩。
此時李學海騎著二八大杠自行車,正在燕京街道上穿行,不禁心生豪邁,想不到,他也有去《燕京文藝》投稿的一天。
《燕京文藝》創立之初是在東長安街燕京飯店后面的霞公府街。其中霞公府15號舊樓就是燕京文聯所在地,《燕京文藝》則在一七里拐彎、盤虬交錯的大雜院里。
特殊時期,《燕京文藝》隨燕京文聯搬到了西長安大街7號,
在快到西單路口的大街路北,有北大門,就是西長安街7號,走進大門后是一條寬胡同,東邊是一塊塊城磚建筑的古墻,直通二道門的傳達室。
走過傳達室后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經大殿往西,再往北拐,又是一條胡同,往前走,迎面有座樓房,就是如今燕京文聯所在地。
(這是網上介紹的場景,不信可以搜一下《燕京作家》2011年第1期-總第7期西長安街7號)
一棟不高的四層小樓,略微顯得有些破舊,隱約能夠看到裸露的墻體,樓內有著各種燕京文化協會,包括《燕京文藝》的編輯部。
樓門前掛著各個協會的辦公室銘牌,其中《燕京文藝》位于一樓西側。
李學海停好自行車,正要邁步往著樓里面走,就被一位看門的老大爺給攔了下來。
“哎,同志,你找誰?”
“大爺您好,我是來給《燕京文藝》投稿的。”說著話,李學海將斜挎包里的一摞稿子取了出來,晃了兩下。
看了一眼李學海手上的稿子,老頭轉頭向著樓道里面喊了一聲,“小章,有人給你們編輯部送稿子來了。”
很快樓道里面響起一聲清脆的女聲,“董大爺,我馬上過來。”
大約過了能有一兩分鐘左右,樓里面走出一位身材高挑的年輕女子,少說也有一米六七,一看就是地道的北方人。
“小章,這位小伙子來找你們投稿的。”董大爺指了指李學海,意思就是他來找你們投稿的。
“你好,我叫章德凝,《燕京文藝》的編輯,你把稿子給我就行。另外將你的聯系地址寫下來給我,不管稿子最終是否過審,我們都會以信件方式通知你的。”章德凝講的極為詳細。
她是去年才參加工作的,如今是《燕京文藝》里面最年輕的編輯,所以工作起來格外認真。
“那個我想先問一下,你們雜志能否刊登俠義題材作品?”李學海覺得必須先問個明白,萬一人家不能發表俠義小說,他傻乎乎的投稿,豈不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俠義題材!”
章德凝念叨了幾遍,似乎有些發愣,一時沒明白過來俠義題材是啥。
“是俠義小說吧?”董大爺看著眼前這個年輕漂亮的新編輯有些發愣,不由出言提醒道:“就是類似《三俠五義》、《施公案》……”
“啊!”
“這種題材作品!”章德凝面露難色,《燕京文藝》是一本綜合性期刊不假,但俠義題材的小說,只怕是刊登不了。
“你們期刊的宗旨不是古今中外、提高為主嗎?”
“怎么連俠義小說都不能刊登?”眼見沒有一口拒絕,李學海覺得可以嘗試一下,實在不行再換一家試試。
“這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刊登方針。”章德凝好懸沒笑出聲來,這要是被《人民文學》的人聽到,非得氣個半死不可。
啥子?
這是《人民文學》的?
李學海差點尷尬的要死,還好他臉皮夠厚,趕緊解釋起來,“我還以為是《燕京文藝》的……”
章德凝強忍著笑意說道:“你不用去《人民文學》投稿,他們肯定不敢刊登。”
“你要是不著急走,我帶你去編輯部問問,看《燕京文藝》或者國內有哪家期刊能刊登俠義題材作品。”
別說是《燕京文藝》、《人民文學》這樣的大型期刊,就算是放眼國內一眾中小型期刊,此時只怕都沒有哪家期刊雜志敢說能刊登俠義小說的。
內地第一本武術類雜志《武林》,直到1981年才成立,同年7月正式出版,并刊登了金庸的《射雕英雄傳》,迅速風靡海內外,一冊難求,正式掀起了國內武俠熱潮。
李學海厚著臉皮連忙點過感謝。
見此,章德凝忍著笑意領他來到樓內,走入靠西側的一間辦公室。
只見不大的空間里面,擺著能有三四張辦公桌,地上、桌子上,到處堆著一摞摞的稿件,一位有些上了年紀的女性編輯,正在翻閱著手上的稿件,神情十分專注,絲毫沒有注意到外人到來。
“周姐,這位同志想問問咱們雜志能否刊登俠義題材作品!”章德凝走到女性編輯辦公桌前,簡單介紹了一下李學海的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