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李學海想寫傷痕文學或者一篇現實主義小說,結果幾天寫下來,他被現實無情的打臉了,文筆屬實不怎么樣,寫來寫去都覺得別扭。
這屬于筆力問題,有文字天賦的人寫出來的作品,平平常常的內容也可以寫的非常出彩;天賦一般的人,即使構思出一個非常新穎的劇情,寫出來的內容也會變得十分平淡。
想了半天,李學海最終決定直接抄書,按照《雍正劍俠圖》主體劇情改編精簡,再加上“借鑒”后世單田芳版本《童林傳》的精髓,寫上一本《童林傳》。
單田芳的《童林傳》,他聽了無數遍,包括100回版的、250回版的、300回版的、229回版等等。
這還不算其他評書家說過的版本。
可謂是版本繁多。
他準備寫的是古代俠義小說,肯定不能按照評書來寫,所以李學海選擇直接抄襲單老的小說版本《童林傳》,全書總共228回,結尾寫到議破敵群英獻策,下戰書賊眾嘩然。
只是他畢竟第一次動筆寫古代俠義小說,冷不丁的寫起來,多少有些吃力。
哪怕僅是改編精簡,甚至有著原著作品借鑒,依然感覺有些吃力,只能慢慢的磨。
不知不覺,寫了一個來小時。
李學海感覺眼睛有些發脹,手指、胳膊、肩膀酸疼,只好放下筆活動了一下身體,將寫好了的稿紙收起來,塞到自己褥子下面。
這套民國版的《雍正劍俠圖》不僅是繁體字,還是豎排版的,看起來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看的特別慢不說,時間久了,還有點胸口憋悶。
簡單收拾了一下書桌,李學海順著窗戶往外瞧了一眼,此時已經是日落時分,一抹斜陽映黃昏,整個大雜院變得熱鬧起來,各家各戶炒菜的香味與一眾孩童打鬧聲音重疊在一起,呈現出一種混雜而又不失和諧的美。
聞著飯菜香味,李學海下意識摸了摸肚子,喊道;“媽,什么時候吃飯!”
“快了,等你爸回來就吃。”
“我爸今晚好不容易回來吃飯,咱家是不是加個菜?”
李順民是火車司機,平日里全國到處跑,一個月有大半的時間不在家吃飯。
“不過年不過節的,加什么菜?”
“哥,你就別瞎想了,咱媽今晚就做了土豆燉白菜,還有咸菜絲。”
劉慧瞪了李學雅一眼,“就你嘴快!”
“你要是不樂意吃,可以不吃,沒人強逼著你吃!”
“我又沒說不吃。”李學雅噘著嘴,小聲嘀咕了一句。
土豆燉白菜就是土豆與白菜往鍋里一燉,頂多放一點點的豬油;咸菜絲是去年腌制好的芥菜,切成絲,放點醬油醋一拌,偶爾劉慧還會倒上兩滴香油,串串味。
“把飯盒拿過來,先給你姐的飯菜盛出來熱上,晚點給送醫院去。”
劉慧瞥了一眼噘嘴的李學雅,對她開始指揮起來,大有指揮千軍萬馬的氣勢。
見此,李學海自覺幫忙放桌子,將碗筷擺放好。
天快黑的時候,李順民風塵仆仆的趕了回來,高高瘦瘦的身上,沾染了不少煤灰,看上去有些黑漆漆的。
七十年代的火車司機,可不是什么輕快工作,那是又苦又累又臟,一年到頭都看不到人影,經常是出乘一次最少7-8天才能回來,回家也只能呆16個小時,拋去交班時間只有12個小時的真正休息時間。
特別是蒸汽火車的司機,需要不斷探身出車窗外瞭望,司爐工則需要不斷添煤,三個人各司其職,一刻不能歇著。
火車到站退勤后,還要完成機車檢查、給油、擦車、保養等作業。
如今雖說國內已經有了不少內燃機火車,但老式的蒸汽火車依然是重要運力,直到八十年代國內鐵路運輸,依然是如此。
“看你衣服弄得,到處都是煤灰,趕緊脫下來洗把臉吃飯。”
“今天老陳腰疼病犯了,幫他鏟了幾锨煤。”
“他腰疼?你就不腰疼?”
李順民笑了笑,脫下上衣,洗了一把臉,來到餐桌坐下。
晚飯跟李學雅說的一樣,土豆燉白菜、咸菜絲和黃瓜、大蔥蘸醬。
主食是高粱米水飯與玉米面餅子。
李學海扒拉了一口高粱米水飯,搭配著咸菜絲,吃的還算習慣。
唯獨玉米面的餅子,真的咽不下去,硬硬的,拉嗓子,唯一的優點就是抗餓。
這時候的玉米面與后世的不同,摻雜著玉米糠,后世玉米面都是沒有糠的。
不過這年月對吃的沒有太多講究,每頓飯能吃飽就行。
至少玉米面餅子里面沒有摻雜野菜,是純糧食的,怎么著也比野菜餅子強。
這個“強”不是說好吃,而是抗餓。
幾人吃完了飯,劉慧就催促李學雅趕緊去醫院送飯,李學海則幫忙收拾碗筷。
等都收拾完了,劉慧在院子里面生起火爐,用爐火給李學海煎藥。
“明天你去街道報到,順便問問安置工作的事。”
劉慧坐在門口板凳上面,拿著一把蒲扇對著爐子里面扇風,嘴里忍不住嘀咕道;“要是街道實在安置不了,你就去問問,看子女能不能接班,正好我可以提前退休,空出來一個崗位給你。”
“提前退休?”
“媽你才四十出頭,這么早退休干啥?”
“再說了,我得的是肺炎有傳染性,你們食堂能要?”
“又沒說馬上就讓你接班,可以等你的病徹底好了。”
“反正我不想去食堂。”
“食堂怎么了!鬧大饑荒的時候,食堂的人都餓不著。”
“咳咳!”眼見母子二人愈演愈烈,李順民輕咳了一聲,端起茶缸抿了一口茶水,道:“少說兩句,學海都是大人了,該有自己的想法了。”
“啥!”劉慧頓時不樂意了,滿臉不耐煩的盯著李順民道:“瞎摻乎啥,要是沒有個好工作,他將來連對象都不好找。”
面對劉慧的不耐煩,李順民樂呵呵的說道:“這次出車回來,我在路上聽人說,上面好像在開什么座談會,商量恢復高考的事。”
“上面要恢復高考?”這個消息,讓劉慧差點叫出聲來,急不可耐的問道:“真的假的?”
“我也是聽人說的。”李順民聞言搖了搖頭,他也是在火車上聽人說的,具體他也不清楚,可一想到對方提起主持會議的人,他又覺得應該是真的。
劉慧瞧他又是搖頭又是猶豫的樣子,她就來氣,不清楚,你倒是問清楚了呀!
這會被他弄得不上不下的,別提有多著急了。
“我覺得應該是真的。”
李順民往外瞧了一眼,見院子里沒有什么人,他這才壓低聲音小聲道:“據說是老人家親自主持的會議,我想應該錯不了。”
“對對對,肯定錯不了。”劉慧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臉上更是眉開眼笑。
李學海眼底閃過一絲驚訝,這么快嗎?
今年8月4日到8月8日期間,國家就已經召開了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會議上提出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制度。
同時8月13日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也在燕京召開,采取由國家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辦法,全面恢復原有的高考制度。
眼下是8月中旬,正是大討論期間,李順民聽到一些風聲,很正常。
其實很多國內高中學校里面,早在8月初就已經有小道消息流傳,今年國家要恢復高考,只是一直到10月份,國家才正式公布恢復高考的消息。
“學海,你來自己煎藥。”
“我出去一趟。”把蒲扇往李學海手中一塞,劉慧著急忙慌的就要起身往外走。
“媽,你干啥去?”李學海拿著手里的蒲扇,看著劉慧有些發愣。
“我去給你借高中課本去。”劉慧壓低著聲音道:“萬一是真的,晚了可就借不著了。”
“媽,多借一套唄。”
“多借一套干啥?”
“給我哥寄過去呀。”
“不用管他,反正他也沒打算回來。”提起李學志,劉慧臉色一沉,變得有些難看起來。
下鄉前,她千叮萬囑的說,千萬別在村里找對象。
不成想,人家壓根沒聽進去,李學志不僅找了一個對象,去年還把劉敏怡給領了回來,在家里熱熱鬧鬧辦了一場婚禮,這可給她氣壞了。
李學海一看到她的臉色,便明白了怎么回事,這是怪大哥沒有聽她的話,在鄉下找了一個女知青結婚。
此外恐怕還有大嫂劉敏怡的家庭出身因素,怕未來影響到大哥李學志返城。
“媽,大嫂好歹也是燕京戶口……”李學海出言解釋著。
“燕京戶口有啥用?”
“就她,還不如農村戶口呢。”劉慧沒好氣的說了一句,她就急匆匆往外走去,顯然是對劉敏怡的家庭出身有意見。
“沒事,明后天抽出時間來,我去一趟新華書店或廢品回收站看看。”李順民抿了一口茶水,擺出一副輕描淡寫的樣子,沒有絲毫的擔心。
新華書店!
廢品回收站!
李學海不由伸出了大拇指,果然還是姜是老的辣,不服不行。
其實燕京除了新華書店以外,還有中國書店,外文書店、教育書店等等。
另外,還有大名鼎鼎的三聯書店,以及一些大大小小的舊書店。
但論起書店數量與書籍種類,新華書店絕對遠超其余一眾書店,
運氣好的話,甚至可以找到老三屆時候的初高中舊課本。
比起眼下的初高中課本,老三屆的初高中課本,明顯要靠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