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劉虞
- 漢少帝
- 布衣小P
- 3993字
- 2012-09-03 14:41:01
大司馬、幽州牧劉虞
劉虞(?-193)字伯安,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東漢末年太傅、幽州牧,漢室宗親。他鎮守幽州時為政寬仁,深得人心。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當地的少數民族,但由于與公孫瓚意見不合而產生矛盾,因而進兵攻擊公孫瓚,兵敗被殺。
個人檔案
官至太傅幽州牧襄賁侯
家族資料祖父劉嘉子女劉和
歷史傳記
劉虞是東海恭王之后,漢室宗親、漢末名臣,長期駐守幽州,有很高的威信。劉虞追求寬政,發展經濟,安撫百姓,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少數民族,而下屬公孫瓚主張武力解決,二人出現矛盾。后矛盾激化,劉虞率兵進攻公孫瓚,失敗后被殺。
演義傳記
劉虞被朝廷任命為幽州牧,負責征討張舉、張純。劉備曾在他手下任職,立功后被劉虞推薦升為下密丞。劉虞也因平叛有功升為太尉。
生平詳述
劉虞(?—公元193年),字伯安,東海郯縣(今浙江嵊縣)人,雖然和袁氏兄弟、劉璋等人一樣同屬高干子弟,卻沒有倚靠祖輩的蔭蔽,而是從基層做起,早年舉孝廉,擔任戶曹吏之類的小官,任內“治身奉職”。后來又當過博平令,“治正推平,高尚純樸,境內無盜賊,災害不生”。當時甚至出現過這樣的傳說:時鄰縣接壤,蝗蟲為害,至博平界,飛過不入。這個傳說雖然不足為信,但也足以說明劉虞的杰出才能已經是廣為流傳。由于政績顯著,后累升至幽州刺史、甘陵相,漢靈帝時歷升尚書令、光祿勛、宗正等要職,靈帝末年,以宗正復任幽州牧。董卓專權時期,董卓對劉虞也是極力拉攏劉虞,拜大司馬,進封襄賁侯。初平元年,又代袁隗為太傅。位居三公之列。但由于當時的交通等方面的原因,遠在幽州的劉虞并沒有接到這項任命。以劉虞的生平情況看,就算接到,他也必定不會理睬。
“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與當時東漢官僚窮奢極欲的腐朽作風截然不同,因此對幽州風氣的改變起了很大作用,“遠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在后漢末年具有很罕見的人格魅力,深受百姓、士人愛戴。劉虞在任期間“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重點發展農業、養蠶業,利用上谷郡與匈奴、扶余、鮮卑等民族進行邊境貿易,開采漁陽郡豐富的鹽、鐵資源,按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自我挖潛,脫貧致富。經過劉虞的有管理,幽州成為當時最為富裕的地區之一。從青州、徐州過來定居的百姓竟有百萬之眾,說劉虞是個出色的內政高手一點也不過分。
漢朝的外邦異族問題一直困擾了當權者幾百年,一直沒有解決好。東漢末年,戰亂頻生,這些外邦異族也乘機進行入侵。危害了政權的穩定。靈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前中山太守張純投靠烏桓遼西部大人(即首領)丘力居等人發動叛亂,并自號彌天安定王,為三郡烏桓元帥,搶劫青、徐、幽、冀四州,殺略吏民,擴充地盤。面對復雜的形勢,劉虞立即派遣使臣到丘力居處曉以利害,成功瓦解了叛亂,避免發生民族之間的更大糾紛,并成功鎮壓了這場多民族參與的叛亂。在民族問題的處理方面,劉虞主張安撫,和平相處。他任內“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余、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在各民族之中享有崇高威望。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袁紹、韓馥等諸侯欲擁立劉虞為帝,遭到劉虞的嚴詞拒絕。劉虞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暞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作為大漢王朝的忠臣,劉虞心中想的只有盡心王室,重振朝綱。不僅如此,當漢獻帝想還都洛陽,派劉虞之子劉和去找劉虞,讓劉虞率兵迎接之時,劉虞也是毫不猶豫,立即執行。如果不是因為袁術、公孫瓚等人從中作梗,那后面發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能就變成了劉虞“助天子以平亂世”了,憑借劉虞的聲望和幽州的實力,后漢王朝至少不會那么快就土崩瓦解。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劉虞非但沒有完成其復興漢室的雄心壯志,反而在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被公孫瓚殺害,帶著遺憾悲壯的離去。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劉虞的舊部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率兵為劉虞報仇。由于當年劉虞在各民族之中的崇高威望,包括鮮卑、烏丸等民族在內的數萬青壯加入到閻柔的隊伍之中,與公孫瓚展開戰斗。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及鮮卑騎兵七千余騎為之復仇,最終大敗公孫瓚于鮑丘,斬首二萬余。
劉虞,雖然未能完成自己“盡心王室,重振朝綱”的心愿,但從他一生的政績與才能,加上處理民族問題的水平這三方面的作為來看,說他是三國前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還是恰如其分的。
劉虞的死與他與公孫瓚的仇恨是有關系的。開始,他們是對于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防范方法的意見分歧,劉虞主和,公孫瓚主戰,甚至公孫瓚還動用兵力劫掠劉虞給北方少數民族的賞賜,劉虞讓他來開會,他稱病不來。所以劉虞自此就有了消滅公孫瓚的想法。右北平人魏攸屢諫方才不攻之。次年,魏攸病死,劉虞就攻打公孫瓚,公孫瓚的主力軍都在外面,就挖地道跑了,劉虞的兵是烏合之眾,不會打仗,又不愿意擾民,不燒民屋。公孫瓚就乘機放火,率小批精銳軍突擊,劉虞軍隊大潰,逃到了居庸,被公孫瓚攻下,俘獲了劉虞。
公孫瓚殺劉虞之前,假裝祝福說:“如果你應當為天子,天應當降雨來救你。”但當時是盛夏,一天都沒有下雨,就殺死了劉虞。
后漢書·劉虞傳
劉虞字伯安,東海郯人也。祖父嘉,光祿勛。虞初舉孝廉,稍遷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余、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公事去官。中平初,黃巾作亂,攻破冀州諸郡,拜虞甘陵相,綏撫荒余,以蔬儉率下。遷宗正。
后車騎將軍張溫討賊邊章等,發幽州烏桓三千突騎,而牢稟逋懸,皆叛還本國。前中山相張純私謂前太山太守張舉曰:「今烏桓既畔,皆愿為亂,涼州賊起,朝廷不能禁。又洛陽人妻生子兩頭,此漢祚衰盡,天下有兩主之征也。子若與吾共率烏桓之眾以起兵,庶幾可定大業。」舉因然之。四年,純等遂與烏桓大人共連盟,攻薊下,燔燒城郭,虜略百姓,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眾至十余萬,屯肥如。舉稱「天子」,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移書州郡,云舉當代漢,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純又使烏桓峭王等步騎五萬,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殺害吏民。朝廷虞威信素著。恩積北方,明年,復拜幽州牧。虞到薊,罷省屯兵,務廣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寬弘,開許善路。又設賞購舉、純。舉、純走出塞,余皆降散。純為其客王政所殺,送首詣虞。靈帝遣使者就拜太尉,封容丘侯。
及董卓秉政,遣使者授虞大司馬,進封襄賁侯。初平元年,復征代袁隗為太傅。道路隔塞,王命竟不得達。舊幽部應接荒外,資費甚廣,歲常割青、冀賦調二億有余,以給足之。時處處斷絕,委輸不至,而虞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余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虞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遠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
初,詔令公孫瓚討烏桓,受虞節度。瓚但務會徒眾以自強大,而縱任部曲,頗侵擾百姓,而虞為政仁愛,念利民物,由是與瓚漸不相平。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沖,逼于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乃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赍議,上虞尊號。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固拒之。馥等又請虞領尚書事,承制封拜,復不聽。遂收斬使人。于是選掾右北平田疇、從事鮮于銀蒙險間行,奉使長安。獻帝既思東歸,見疇等大悅。時,虞子和為侍中,因此遣和潛從武關出,告虞將兵來迎。道由南陽,后將軍袁術聞其狀,遂質和,使報虞遣兵俱西。虞乃使數千騎就和奉迎天子,而術竟不遣之。初,公孫瓚知術詐,固止虞遣兵,虞不從,瓚乃陰勸術執和,使奪其兵,自是與瓚仇怨益深。和尋得逃術還北,復為袁紹所留。瓚既累為紹所敗,而猶攻之不已,虞患其默武,且慮得志不可復制,固不許行,而稍節其稟假。瓚怒,屢違節度,又復侵犯百姓。虞所賚賞典當胡夷,瓚數抄奪之。積不能禁,乃遣驛使奉章陳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稟糧不周,二奏交馳,互相非毀,朝廷依違而已。瓚乃筑京于薊城以備虞。虞數請瓚,輒稱病不應。虞乃密謀討之,以告東曹掾右北平魏攸。攸曰:「今天下引領,以公為歸,謀臣爪牙,不可無也。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虞乃止。
頃之攸卒,而積忿不已。四年冬,遂自率諸屯兵從合十萬人以攻瓚。將行,從事代郡程緒免胄而前曰:「公孫瓚雖有過惡,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而兵起蕭墻,非國之利。加勝敗難保,不如駐兵,以武臨之,瓚必悔禍謝罪,所謂不戰而服人者也。」虞以緒臨事沮議,遂斬之以徇。戒軍士曰:「無傷余人,殺一伯珪而已。」時,州從事公孫紀者,瓚以同姓厚待遇之。紀知虞謀而夜告瓚。瓚時部曲放散在外,倉卒自懼不免,乃掘東城欲走。虞兵不習戰,又愛人廬舍,敕不聽焚燒,急攻圍不下。瓚乃簡募銳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直沖突之。虞遂大敗,與官屬北奔居庸縣。瓚追攻之,三日城陷,遂執虞并妻、子還薊,猶使領州文書。會天子遣使者段訓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瓚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并、青、冀。瓚乃誣虞前與袁紹等欲稱尊號,脅訓斬虞于薊市。先坐而咒曰:「若虞應為天子者,天當風雨以相救。」時,旱勢炎盛,遂斬焉。傳首京師,故吏尾敦于路劫虞首歸葬之。瓚乃上訓為幽州刺史。虞以恩厚得眾,懷被北州,百姓流舊,莫不痛惜焉。
初,虞以儉素為操,冠敝不改,乃就補其穿。及遇害,瓚兵搜其內,而妻妾服羅紈,盛綺飾,時人以此疑之。和后從袁紹報瓚云。
ps:筆者言,劉虞之能在筆者看來覺沒有百科上面夸張,從黃巾之亂起就可以看出劉虞只是一個能吏,而不是一個封疆大吏,不過對于東漢時朝廷對烏丸、鮮卑的政策來看,劉虞的安撫要比公孫瓚的剿殺合理。畢竟對一個久經廝殺的西羌來說,朝廷是不希望多沾惹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