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脈:中國儒家學派史
- 韋力
- 2558字
- 2023-07-06 18:51:20
三 儒家主體思想
對于儒家的整體概念,《漢書·藝文志》稱:“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
《漢書·藝文志》的立場是從官學出發,以此認定諸子之學皆出于某王官,其認為,儒家是出于古代的司徒之官,他們的職責是幫助國君順應自然,宣傳教化。儒家以“六經”為核心經典,故而特別在意仁義觀念,他們將道統追溯到堯舜時代,同時恪守周文王、周武王時代的禮法,儒家以孔子為宗師,奉孔子所言為圭臬,故《漢書·藝文志》認為,在那時的各個學派中,以儒學為最高。
關于儒家的立身之本,錢穆在《古史辨》第四冊序言中說:“儒為術士,即通習六藝之士,古人以禮樂射御書數為六藝,通習六藝,即得進身貴族,為之冢宰小相,稱陪臣焉,孔子然,其弟子亦無不然。儒者乃當時社會生活一流品。”
自孔子創出儒學品牌后,儒家思想成為影響中國最大的流派,同時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表現出的整體姿態是積極入世,這個特點在《論語》中多有記載,最著名的一條是《微子篇》中的“長沮、桀溺耦而耕”。
長沮和桀溺是兩位隱者,經常一起耕田。孔子周游列國,由陳國前往蔡國時,被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孔子命弟子子路向隱者打聽哪里有渡口,長沮沒有直接回答,反問子路車上坐的人是誰,當得知是孔丘后,回答說:“孔丘是知道渡口的人。”這顯然是雙關語。子路無奈,轉問桀溺,桀溺問明子路的身份后,說了一句著名的話:“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桀溺說,而今天下紛亂異常,禮崩樂壞,這種狀況有如滔滔大水彌漫天下,所到之處都是如此,你們想和誰去改變這種現狀呢?接著他又跟子路說,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還不如跟著躲避整個社會的人呢!說完之后,他也沒有回答子路所問,而是繼續耕種。
子路無奈,回來把剛才的事報告給孔子。孔子聽到后,頗為悵惘,嘆息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孔子感嘆說,人不能跟鳥獸長居在一起,我不同世人在一起,又能跟誰在一起呢?假如天下安定,我也就不參與社會的變革了。
確如兩位隱者所言,他們所處的時代已然禮崩樂壞,面對這污濁的人世,兩位隱者采取了躲避的態度,他們不想把自己的智慧貢獻于社會,只是希望與這個社會隔絕,離群索居地生活,這就是桀溺所說的避世。孔子也知道社會問題,但他沒有徹底放棄,他帶著弟子周游列國,希望能找到實現自己社會理想的地方。在兩位隱者看來,孔子的這種心態是在躲避不能實現理想的君主,這種做法屬于避人。
孔子的治世理想顯然難以實現,但他沒有灰心,離開一個國家后,又抱著新的希望抵達另一個國家,希望能夠遇到一位好的君主來支持他實現理想。孔子的這個希望在隱者看來,是不可能實現的。
類似于這樣的對話,在《論語》中還有幾處。《微子篇》在長沮桀溺之后,第二段是“荷蓧丈人”,這個故事也是發生在周游列國的途中。某天子路掉隊了,遇到一位扛著農具的老人,子路向老人請問,有沒有看見自己的老師孔子,老人說,你們這些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誰知道哪個是你的老師。說完繼續鋤草。
但是老人說完這段話后,不僅讓子路留宿家中,還殺雞做飯來招待子路。第二天子路趕上了老師,把昨天的事告訴了老師。孔子立即說,這是一位隱士,并且讓子路返回去探望老人。子路遵師命返回原處時,那位老人已經走了,于是子路站在那里發了一段著名的感慨:“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從這段話看來,子路雖然奉老師之命去探望老人,但并不贊同老人的處世之道。在他看來,有知識有智慧的人,如果不去從政來治理社會,就屬于不義,長幼之間的禮節不可廢棄,同樣,君臣之間的名分怎么能廢棄呢?只想潔身自好,卻亂了君臣間的倫理關系。君子之所以要從政為官,就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當然,子路也說,他知道在現實情況下這種理想是難以推行的,這正表明了孔子與其弟子在亂世中,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姿態,繼續推行著自己的主張。他們不想為了個人的名節而避世,哪怕被人取笑,也不放棄自己的理念,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入世。
其實孔子并不反對亂世中的隱者,他把避世之人稱為賢者,夸贊伯夷、叔齊這類逸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正符合孔子所說的“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處世哲學。孔子在其失意時,也會發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然就總體來說,儒學的主體思想依然是“治世”,歸隱只是治世思想的補充,所以儒家從總體而言,是反對逃世的,他們認為只有與人共世,努力地改造社會才能體現人生的價值。
儒家有著怎樣的入世思想呢?《論語·公冶長》中有一段孔子與兩位弟子的對話,孔子讓他們說出各自的志向,子路說:“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子路說愿意把自己的馬車和名貴的皮衣,拿來與朋友們分享,即使自己的這些貴重物品被用壞了,也沒有怨言。顏淵的回答則是,他希望不夸獎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轉問老師的理想是什么,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這句話正表達了儒家的入世觀。他希望經過自己的努力,能讓老年人過得安康舒適,能使朋友們相互信任,能讓孩子們得到關愛養護。總之,孔子最關心的事情,是幫助人們,安頓他們的生命,可見他有著關愛人的大情懷,由此表達了人的使命和責任。
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方式是有教無類,主體思想則是鼓勵弟子學而有成后去從政,以此實現關愛人類的使命。孔門高足子夏曾說:“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在子夏看來,學習好了之后才可以去做官。孔子明確地告誡弟子:“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在孔子看來,熟讀經典之人,如果去從政做官卻不會處理政務,派他當外交使節又不會辦理相關交涉,這樣的人讀書再多有什么用呢?對此黃宗羲總結說:“古者儒墨諸家,其所著書,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為民用,蓋未有空言無事實者。”(《余姚縣重修儒學記》)
從總體而言,儒家的入世思想自孔子之后,始終被后世儒者本持。人們所熟知的范仲淹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儒家入世思想的精彩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