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易學的象數派與義理派

儒學玄學化的趨勢早在兩漢已有萌芽。晉常璩《華陽國志》載:“嚴遵,字君平,成都人也。雅性澹泊,學業加妙,專精大《易》,耽于《老》《莊》。常卜筮于市……日閱得百錢,則閉肆下簾,授《老》《莊》,著《指歸》,為道書之宗。”西漢末年,嚴遵已精研《老子》《莊子》,為此被人視為“三玄”始祖。

魏晉時期,玄學代表人物之一何晏依照《道經》和《德經》的體例,將《老子》一書改為《道論》和《德論》,他在《道論》中探討了有和無的問題:“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夫道之而無語,名之而無名,視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則道之全焉。故能昭音響而出氣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規以之圓,圓方得形而此無形,白黑得名而此無名也。”

在何晏看來,一切都產生于無,故而他的《道論》就是“無論”。也有人將其稱為“貴無”,他所探討的中心問題是有無之辨,或者說體現了他的“以無為本”的理論原則。在何晏看來,“有”是依靠“無”而生成的,“事”也是依靠“無”來完成的,這正如《老子》第四十章所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作為儒生,有這樣的觀念,十分罕見。

何晏的這種思想乃是受到王弼影響,《世說新語·文學》載:“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何晏寫了本《老子注》,拿給王弼看,王弼又把自己所著給何看,何認為王著更精,于是果斷放棄了自己的《老子注》,而后寫出了《道論》和《德論》。

關于王弼的學術底色,湯用彤在《讀〈人物志〉》中認為他是“外崇孔教,內實道家,為一純粹之玄學家”。對于王弼在經學史上的貢獻,李中華在《中國儒學史·魏晉南北朝卷》中先將王肅與鄭玄作了比較,認為王肅經學的顯著特點是擯棄讖緯,推引古學,刪繁就簡,引申義理,援道入儒。接著李中華談到王弼經學是按照王肅的路子走下來,只是比王肅走得更遠,王肅未能建立一種新的思想體系,王弼則是堅持儒、道融合會通,將這種思想由“漸靡”而至“頓變”。

漢代易學以象數派最為發達,當時著名的派別有孟氏易、施氏易、京氏易、梁丘易等,都屬于今文易學派。孟喜提出四正卦、十二月卦說、卦氣說,京房在孟喜的卦氣說基礎上提出了八宮卦說、飛伏說、五行說和納甲說,后來虞翻又在京房納甲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卦變說、旁通說、互體說、半象說。東漢以及之后的一個時期,古文經學興起,今文經學漸衰,古文經學家解易不出象數之學,注重義理發揮,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就是王弼的《周易注》和《周易略例》,這兩部書反對象數學,開玄學解易之先河,故王弼被視為易學義理派的開創者。因此,李中華談到王弼經學時,認為《周易注》和《論語釋疑》為其代表著作:“實現了由象數向義理的轉變,開創了以老莊說易的先河。”雖然王弼僅活到了二十四歲,但是他的這些著作顯有創新性,“尤其他開創了一代玄風,成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所以李中華將王弼視為“名爍古今的經學大家”。

王弼的《周易注》只為《易經》中的六十四卦作注,沒有給《易傳》作注,故其注僅為六卷,再加上《周易略例》一卷,合計七卷。晉人韓康伯又為《易傳》作注三卷,合在一起即為十卷本的《周易注》。漢代象數派易學把《周易》中的陰陽卦氣視為解讀天下一切的內在密碼,還有一派認為《周易》乃是占筮工具,通過對爻象的解讀來預測吉兇福禍。對于這種解讀方式的局限性,余敦康在《何晏王弼玄學新探》中說:“漢代象數派的易學不僅破壞了《周易》原有的邏輯結構,作了花樣翻新的排列,而且歪曲了《周易》的性質,使它的哲學思想屈從于神學的支配。”

與傳統解易方式不同,王弼解易不談象數而專談玄旨,對于這種解經方式,湯用彤在《王弼大衍義略釋》中給出了很高的評價:“立論極精,掃除象數之支離,而對于后世之易學并有至深之影響,誠中華思想史上之一大事因緣也。”

由此可見,在玄學思想方面,王弼比何晏走得更遠,或者說更為徹底。《三國志·魏書》卷二十八《鐘會傳》引何劭《王弼傳》中稱何晏“以為圣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鐘會等述之,弼與不同,以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

何晏認為,圣人不會有情,為此也沒有喜怒哀樂,王弼反對這種說法,認為圣人跟普通人一樣有喜怒哀樂,也就是圣人也有五情。在王弼看來,五情是人的天然稟賦,是自然之本性,只是圣人的智慧高于凡人,這是凡人后天學不到的。同時王弼認為,五情同智慧一樣,是自然存在的,因此圣人不可能無情,圣人高于凡人之處,乃是圣人能夠看到現象背后的“無”,而常人只能看到表面的“有”。

王弼在《周易注》中稱“圣人之情,應物而不累于物”,可見圣人在遇到問題時,與常人一樣也會表現出喜怒哀樂,圣人超于常人處,是他們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不會沉湎于事物本身,任由自己的感情發散,但是一般人看不到圣人在這方面的超常之處,“以其無累,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顯然,這句話是批評何晏的“圣人無情論”。

王弼獨特的解易方式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隋書·經籍志》稱:“至隋,王(弼)注盛行,鄭學浸微,今殆絕矣。”到隋代時,王弼的《周易注》盛行天下,使得少有人再留意鄭玄之注,對于其如此大的影響力,唐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序》中說:“唯魏世王輔嗣之注,獨冠古今。”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是因為王弼的《周易注》一出,其他注本皆廢。

對于王弼的解易方式,后世有贊賞也有批評。比如,宋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稱:“自漢以來,言《易》者多溺于占象之學。至弼始一切掃去,暢以義理,于是天下后世宗之,余家盡廢。”這段話是針對王弼解易的重大影響力而給出的評語,陳振孫又接著說道:“然弼好老氏,魏晉談玄,自弼輩倡之。《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去三存一,于道闕矣。況其所謂辭者,又雜異端之說乎?范寧謂其罪深于桀、紂,誠有以也。”

對于王弼解《易》之弊,后世多有論述。宋劉克莊也認為:“至王輔嗣出,始研尋經旨,一掃漢學。”但是,王弼解經亦有很大的弊端:“然其弊,流而為玄虛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安市| 宣武区| 天峻县| 沾化县| 中西区| 马边| 温泉县| 清河县| 河间市| 徐州市| 奉贤区| 东安县| 清涧县| 琼结县| 互助| 固安县| 辰溪县| 托克托县| 四会市| 宁都县| 彭阳县| 莱州市| 寿光市| 南京市| 永顺县| 博乐市| 常山县| 平果县| 五原县| 宝兴县| 乐安县| 益阳市| 绵阳市| 合江县| 乌兰察布市| 六安市| 深圳市| 彰化县| 怀化市| 轮台县| 罗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