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歷史人物故事:戰國人物
- 牟曉萍
- 6511字
- 2023-07-03 19:10:56
吳起:用兵如神垂青史,熱衷功名引爭議

人物小檔案
姓名:吳起,別稱“吳子”
生卒年:前440年—前381年
國別:生于衛國,在魯、魏、楚三國謀事
職位:將軍
特點:目標明確,下場悲慘
人生歷程:先學儒法后習兵法—先后在魯國、魏國當將軍—在楚國主持變法
傳世著作:《吳子兵法》
后世地位:兵家代表人物,與兵圣孫武并稱“孫吳”
故事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戰國策》
吳起是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戰功顯赫,用兵出神入化,堪稱一代戰神。除了征戰沙場,他還能治國理政,大刀闊斧推行變法,讓楚國迅速崛起。但他一直備受后人非議,背負千古罵名,有人甚至說他不忠不孝、道德淪喪,這是為什么呢?
誅鄰止謗,母喪不歸
吳起出生于衛國,家境富裕。成年后,他一心求取功名,奈何四處碰壁,最終家產耗盡,十分落魄。同鄉人笑話他:“真是個敗家子,自己不成器,還把家業糟踐得精光。”吳起一怒之下,提刀相向,一連殺死三十多個嘲諷他的人。
殺了人,自然要被官府追究,吳起待不下去,只好逃走。在衛國的東門,吳起與母親訣別。他咬破自己的手臂,發下狠誓:“我吳起不當上將相,決不再回衛國!”就這樣,吳起開始了背井離鄉的生涯。
吳起一路來到魯國,拜于孔子的徒弟曾子門下,學習儒家治國之道。他十分勤奮,晝夜苦讀,小有名氣。在老師曾子的盛名之下,吳起也有機會結識上層社會的名流。齊國大夫田居出使魯國,就常和吳起一起談論學問,非常賞識吳起,還把女兒嫁給了他。
曾子知道吳起的母親還留在衛國,便問吳起:“你離家游學已有六年,為何從不回家探望自己的母親呢?你這樣能夠安心嗎?”吳起答道:“我曾當著母親的面起誓,不混出個模樣,決不再回衛國。”曾子不滿地說:“你可以向別人起誓,怎么能向自己的母親起誓呢?”從此,曾子開始討厭吳起。
沒過多久,噩耗傳來,吳起的母親去世了。吳起仰天號哭,當年分別時的誓言猶在耳邊,但時至今日,自己依然沒有混出什么名堂來啊。悲痛的吳起擦干眼淚,毅然做出了決定:不回去服喪!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一向講究孝道,儒家更是提倡孝敬父母。吳起的行徑很令曾子瞧不起,他生氣地說:“河水無源就會枯竭,樹木無根就會斷折,人若無本,怎能得善終?吳起母親死了都不回去安葬,就是忘本之人。他不再是我的弟子!”于是,曾子與之斷絕了師徒關系,吳起被逐出師門。
為上戰場,殺妻求將
吳起仍舊留在魯國,轉而學習兵法。三年后,他學有所成,又跑去求官。
這一年,齊國的相國田和試圖篡位,又害怕魯國討伐他,于是主動攻擊魯國。危急之時,正是用人之際。魯穆公召集眾大臣商議,有人建議提拔精通兵法的吳起為將軍。這正是吳起多年以來夢寐以求的!但是,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且正好來自田氏家族,因此魯國人有疑慮,對吳起不是很放心,怕他與齊國有什么勾結。
成為將軍,是吳起一生的夢想。如今夢想近在咫尺,他又怎么愿意輕易放棄?經過考慮,在妻子和功名之間,吳起做出了選擇。
吳起回到家里,問夫人田氏:“男兒都盼望能夠娶妻生子,這是為什么呢?”
溫婉的田氏回答說:“有內才能有外,成家才能立業啊。”
吳起接著說:“好男兒志在四方。大丈夫就應出將拜相、加官晉爵,最終功垂青史、名傳千載。希望夫人也能助我一臂之力。”
田氏不解地問:“妾為一弱小女子,如何助君呢?”
吳起說道:“現在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君有意讓我統兵為將,只因齊國田氏是你的娘家人,他才猶豫不決。如果我能帶著你的人頭去拜見魯君,他必定會打消疑慮。這樣一來,我的功名就有望了。”
田氏大驚,正想開口答話,吳起拔劍一揮,田氏的人頭已然落地。
吳起帶著妻子的人頭前去拜見魯穆公,果然如愿以償地被任命為將軍。
在戰場上,吳起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最終大破齊軍,得勝而還。
可是,面對吳起的崛起,魯國群臣又是眼熱又是嫉妒,紛紛起而攻擊他,在國君面前說他的壞話。有的說他心狠手辣,殺害了三十多個同鄉;有的說他不孝,母親去世了也不回去;有的說他薄情寡義,為了當上將軍殺死妻子;有的說魯國若任用吳起,必將得罪衛國……種種理由,不一而足。
于是,魯穆公沒有繼續重用吳起。
成語釋義
殺妻求將:為了謀得將軍的職位,不惜殺害自己的妻子。后指為了功名利祿而不惜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
同甘共苦,士卒樂仗
吳起受到冷落,不久就丟掉了官職。對他來說,魯國算是待不下去了。聽說魏國正在廣招人才,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吳起決定離開魯國,投奔魏國。
來到魏國后,吳起找到了魏國的相國翟璜。翟璜名氣不是很大,卻是個善于識別人才的“伯樂”,為魏文侯推薦了大量棟梁之材,比如治鄴的西門豹、推行變法的李克(一般認為李克即李悝)等。這時,魏文侯正承受著來自秦國的壓力,急需能帶兵遣將的人才。翟璜知道吳起很有軍事才能,便向魏文侯推薦了他。
但是對于是否任用吳起,魏文侯還是有些猶豫。他問李克:“吳起這個人,如何?”李克回答說:“吳起這個人,貪財又好色,人品不怎么樣,但是用兵如神,連春秋時期的名將司馬穰苴都比不過呢!”
聽了這席話,魏文侯不再猶豫,當即提拔吳起為魏國的將軍,命之率兵攻打秦國。
以當時的局勢來看,趙、魏、韓三家分晉后,全都處在立足未穩的境地。魏國所處的位置并不是太好,北邊有趙國壓著,西邊有強悍的秦國,東邊則是韓國。魏國和秦國間常因爭奪關中河西地區發生戰爭。在魏文侯的授意下,吳起帶領魏軍向西攻打秦國,居然一口氣拿下了秦國五座城池。魏國由此占有全部的河西地區,并在此設立西河郡。也是在翟璜的推薦下,吳起擔任了西河郡守。為防秦國入侵,吳起在西河修筑了一座新城,取名為吳城。
據《吳子兵法》記載,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進行軍事改革,訓練出了戰國最強精銳步兵“魏武卒”。他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甚至以少勝多,挫敗了秦國多次對這一地區的進攻。
那么,吳起屢戰屢勝的秘訣是什么呢?他帶兵的特點,就是以身作則,與等級最低的士卒待遇相同。他和士兵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飯菜,睡臥不用床席,行軍不騎戰馬,見到士兵背糧過多、行走艱難,還會與他們一同背糧前進。
一次,一個普通士兵皮膚長了惡性毒瘡,非常難受,吳起竟親自為他吸吮出膿液。堂堂一位將軍,如此體恤和關心下屬,讓周圍的人十分感動,各個兒暗中發誓,愿意為吳起拼死效力。
可是,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以后,居然號啕大哭!
旁人十分不解,都說:“你兒子就是一個小小的士卒,吳將軍親自給他吸吮毒瘡,你應該覺得光榮啊,哭什么呢?”
這位婦人說:“前些年,我的丈夫也長了惡性毒瘡,也是吳將軍親自給他吸出膿液的。他感念吳將軍的恩德,打仗的時候奮不顧身,最終戰死在了沙場之上。現在,吳將軍又給我的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我的兒子接下來又會戰死在什么地方啊,所以哭泣不止。”
的確,吳起就是這樣愛兵如子,因此廣受士兵愛戴,以至于全軍上下莫不以死相報,屢戰屢勝。
吳起也成為戰國時期的不敗名將。有吳起在,秦國始終不敢輕舉妄動。魏國由此率先崛起,成為戰國初期中原的第一個霸主。
名篇摘選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1]。故人曰:“諾,期返而食[2]。”起曰:“待[3]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4]者,恐其自食其言[5]也。其為信若此[6],宜其能服三軍[7]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宋濂《龍門子凝道記》
【注釋】
[1]止之食:留住他吃飯。
[2]期返而食:約定返回時來吃。
[3]待:等待。
[4]俟(sì):等待。
[5]自食其言:不守信用,說話不算數。
[6]為信若此:像此般堅守信用。
[7]服三軍:使三軍信服。
田文論功,圣賢度量
魏文侯臨終前,將太子托付給吳起、翟璜等自己信任的人。魏國進入了魏武侯時代。
一次,魏武侯和大臣們在西河郡巡視。乘船到了河中心的時候,魏武侯回頭對吳起感嘆道:“河山是這樣的險峻,邊防是如此的牢固,這是魏國之寶啊。”
吳起認真地回答說:“要想江山永固,在德不在險啊。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右靠泰山,南北皆有屏障,不可謂不險,但夏桀不施仁政,所以遭到商湯的放逐。商紂的領土,左邊靠孟門山,右臨太行山,北有常山,南朝黃河,地勢非常有利,但紂王荒淫殘暴,所以被武王推翻了。如果您不施恩德,不行仁政,即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
魏武侯聽了,非常贊賞,連說:“講得好!”
此時的吳起,能夠勸說君王以德治國,已然成為魏國不可或缺的重臣了。
吳起鎮守西河,名聲日隆。這年,魏武侯要推舉丞相。吳起覺得自己戰功赫赫,丞相之位非他莫屬。結果,魏武侯卻讓田文當了丞相。吳起很不服氣,直接前去找田文單挑。他對田文說:“咱們比比功勞,看誰更有資格做丞相?”
田文說:“好啊。”
吳起說:“率領三軍,讓士兵們甘愿戰死沙場,讓敵國不敢圖謀,你和我誰強?”
“我不如你。”
“管理百官,親近萬民,充實府庫,你和我誰強?”
“我不如你。”
“鎮守西河,致使秦兵不敢向東發展,韓、趙順從于魏,你和我誰強?”
“我不如你。”
“既然這三件事情,你都不如我,但你的位置卻高于我,為什么?”
田文推心置腹地對吳起說:“君主年輕,國家不安定,大臣不順從,百姓不信服,這個緊要關頭,把丞相的位置交給功高蓋主的你合適,還是交給資歷淺薄的我合適呢?”

吳起像
吳起沉默了一會兒,對田文說:“交給你合適。”
田文說:“這就是我之所以職位比你高的原因。”
由此,性情直爽的吳起心悅誠服,承認自己在政治謀略方面確實不如田文。
公叔陰謀,轉為楚相
可惜,田文當上丞相沒多久就病逝了。繼任的丞相,叫公叔座(《戰國策》《資治通鑒》上作“公叔痤”)。公叔座仗著自己娶了魏國公主,與魏武侯的關系更親近,就忌憚起吳起的地位和名望了。為了除掉吳起,公叔座絞盡腦汁,卻總是不得要領。
公叔座的一個仆人看透了主人的心思,為他出了一個很歹毒的主意。這個仆人說:“要除掉吳起很容易。吳起這個人,品行高潔,愛惜名譽。您只要如此做就可以了。”
第二天,公叔座就依計行事。他先去找魏武侯,對國君說:“吳起如此能干,可惜咱們魏國實力有限,又跟強秦相鄰,恐怕吳起沒有久留之心啊。”
聽丞相這么一說,魏武侯不免十分擔心,就問公叔座:“那怎么辦呢?”
公叔座說:“不妨把魏國公主嫁給他,用這個方法來試探一下。如果他想要久留,就會接受公主,如果不想久留,肯定會拒絕。從他的態度上就能做出判斷了。”
魏武侯深以為然。
接著,公叔座又盛情邀請吳起到他家里宴飲。吳起到達公叔座的府上后,發現魏國公主正在盛氣凌人地教訓自己的丈夫呢。堂堂一國丞相,在家里卻被公主如此輕賤,吳起十分震驚。看到這樣的情形,吳起很快找個借口離開了。
過了一陣子,魏武侯果然提出要把魏國的一個公主許配給吳起。吳起親眼見過娶了公主的公叔座在家里的地位,因此毫不猶豫地斷然拒絕了這門親事。
魏武侯馬上對吳起起了疑心,不再像以前那樣信任他了。
公叔座的離間計居然大獲成功。
在這樣的情況下,吳起害怕獲罪受罰,只好離開魏國,前去投奔楚國。
臨行的時候,吳起特意停下車回頭遙望西河郡,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他的車夫對他說:“您有著堅強的心志,常把舍棄天下看得就像扔掉鞋子一樣輕而易舉。如今離開西河郡,卻為何如此心傷呢?”
吳起擦去眼淚回答說:“你有所不知,如果國君信任我,讓我竭盡所能,我是可以幫助國君繼續成就霸業的。如今國君卻聽信小人的讒言,疏遠和防備我。我離開后,西河郡終將回到秦國的手里,強大的魏國從此要被削弱了。”
果然一語成讖,沒過幾年,秦國商鞅就率兵奪取了西河之地。
富國強兵,功在人上
來到楚國,吳起受到楚王的熱情歡迎。楚王早就聽說過吳起的大名,所以直接將他提拔為丞相。
吳起向楚王提議說:“楚國沃野千里,人口百萬,本應雄壓諸侯,世代執掌天下霸主之位,現在之所以勢力衰微,主要是不善于備戰養兵。要想軍隊實力強勁,首先得有充足的軍費。如今官員冗余,更有許多王室宗親尸位素餐,消耗了楚國大量的財力,而三軍將士卻因薪俸不足食不果腹。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即使想為國效力也無法做到啊。”
楚王問:“依丞相之計,該如何呢?”
吳起說:“首先,裁掉不必要的官員,尤其是辭退眾多游說之士。其次,規定爵位和俸祿只能延續兩代,以杜絕王親貴族長期占據職位、享受優厚待遇而不做實事。精簡下來的錢財可用于養兵備戰,加強軍事訓練。如果這樣做了,楚國都不能大振國威,臣請大王以欺君之罪論處。”
楚王聽從了吳起的建議。于是,在楚王的支持下,吳起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撤去了朝內朝外多余的官員數百人,又下令斷絕已傳五代的王室宗族的俸祿,讓他們自食其力。五代以內的宗族成員的俸祿也有所削減,所省費用全部繳入國庫。吳起又從楚國各地選來大批精壯士卒,日夜加以訓練,并提高他們的薪俸待遇。士卒們無不感恩戴德,紛紛表示要以身許國,捐軀沙場。
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軍隊訓練好了,用兵如神的吳起先是率兵向南,平定了百越之地,把楚國的疆域拓展至江南,占領了洞庭、蒼梧之地。接著,他又率兵向北,打退了趙、魏、韓的聯合軍隊,吞并了陳國、蔡國,將楚國勢力擴展到黃河岸邊。他甚至還率兵向西,討伐實力強勁的秦國。
一時間,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各國十分懼怕。
觸犯貴族,亂箭身喪
可是,吳起事業越是如日中天,就越是遭小人嫉恨。要知道,吳起的改革觸犯了一部分楚國王親貴族的利益。這些王親貴族或被剝奪了封地,或被削除了俸祿,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對吳起的仇恨也是一日多于一日。
他們個個咬牙切齒,日夜籌謀的就是如何除掉吳起,回到過去的好日子。
終于,他們等來了機會,支持吳起改革的楚王過世了。所有被吳起裁掉的官員,所有被剝奪了俸祿的宗親大臣,立刻群起作亂,合起伙來圍攻吳起。
吳起知道自己難以脫身,性命不保,情急之下想出了個與之同歸于盡的主意。
他一路躲避追兵,一路跑向王宮。楚王的尸體還陳放在大殿,此時已身負重傷的吳起徑直撲到楚王的尸體上。追趕而來的眾人開弓齊射,吳起被亂箭射死。
吳起慘死了,射殺他的人也沒活成。因為楚國有法律規定:傷害楚王尸體屬于重罪,要誅滅三族!追趕者的箭矢卻沒長眼睛,在射中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王的尸體。
于是,楚王下葬后,那些射中楚王遺體的人被依法處死,受牽連的宗室達70余家!
臨死也要拉上這么多墊背的,死后還能為自己報仇,吳起的能耐由此可見。
吳起在魏國和楚國的作為,對戰國時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本人的經歷也令后人無限感慨。當年,吳起勸說魏武侯要以德治國,可是他自己在楚國主持改革則冷酷無情、苛刻無比,最終因觸碰了他人的“奶酪”而中箭身亡,可悲可嘆。
今天,陜西延安的吳起縣就是因吳起而得名的,相傳他曾在此駐兵戍邊。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歷經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這里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
課后設計
【延伸閱讀】
公叔座與商鞅
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庶子,本名是公孫鞅,后來被封在商邑,所以稱為商鞅。
商鞅年少之時,深受同鄉人吳起的影響,喜好法家之學,也到魏國尋找一展抱負的機會。來到魏國后,他投奔在當朝宰相公叔座的門下。
公叔座知道商鞅是難得的人才,還沒來得及向國君推薦,自己就重病臥床了。魏惠王親自來到相府探病,擔憂地說:“一旦您有什么不測,魏國的江山可如何是好?”公叔座回答說:“我門下的公孫鞅,雖然年少但有奇才,您可以將國事托付給他。”魏惠王聽了這話,沒有作聲。到魏惠王即將離去的時候,公叔座又屏退左右,單獨對他說:“大王您如果不任用公孫鞅的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離開魏國!他要是被別的國家重用,我魏國必受其害。”魏惠王應允了下來。
魏惠王離開后,公叔座召來商鞅,對他說:“今天國君問誰可以接替我為相,我推薦了你,但看大王的神色,他并不打算聽我之言。我是一國之相,理應先忠于自己的國君,再顧及自己的門下,所以我建議國君如果不任用你,一定要殺了你。國君點頭答應了。你現在速速離去吧,晚了恐怕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商鞅聽聞此言,并沒有驚慌。他說:“既然大王不肯聽您的話重用我,又怎么會聽您的話殺了我呢?”
果然,魏惠王離開相府之后,就對左右之人說:“相國病得不輕啊,居然讓我將國政交付給公孫鞅,這也太可笑了!”
魏惠王終究沒有任用商鞅。商鞅后來到了秦國,主持變法,成就了一代強秦。
馬陵之戰,魏國損失了太子、主帥和幾十萬大軍。商鞅趁此良機,毫不猶豫地帶著秦兵攻打魏國,將吳起當年苦心經營的西河之地納入了秦國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