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園
——建筑、情感、思維、語言

顧孟潮:1939年生,曾任住建部《建設》雜志社副社長、副總編,中國建筑學會編輯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建筑師。著有《錢學森論建筑科學》《建筑哲學概論》等。
心靈是自己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把天堂變成地獄,也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堂。
每當我經過長期的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忽然獲得建筑思維靈感和相應的語言時,我“回到家園”的溫馨感便油然而生,感覺精神振奮,無比地快樂與舒暢。
從家園的角度看,我80多年的生命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懵懂家園階段(1939—1945)、學生家園階段(1945—1962)、軍旅家園階段(1962—1979)、建筑師家園階段(1979年后至今)。而“精神家園”則貫穿整個人生四個階段,最能體現我的家園觀——我曾說過:“我似乎是為思考而生的,思考時才是我最快樂的時刻。”
中學時代的建筑印象
北京八中的校門設計成不對稱的斜式,入口旁邊伸出一堵墻正對著按院胡同口。路過的行人老遠就可以看到那堵墻,上面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北京八中”四個大字極為醒目。
從初中到高中6年,我曾無數次地進出這個斜校門,可直到我真正成為一名建筑師時,才體會到這個校門設計的高明之處。它仿佛是學校伸出來的一只手,在向我們打招呼:歡迎您的光臨!
多么親切呀,這是校門對學校主人——學生們的熱情召喚,它吸引著學生與建筑對話。建筑物可以像人類的朋友一樣,有生命,也有情感。
我有幸從中學到大學都遇見頂尖的外語老師。教過我們6年中學外語的老師,是曾經在蘇聯領事館工作多年的高級俄語翻譯;大學5年教我們俄語的老師更不一般,是大學俄語通用教材的主編張國良教授;教我們第二外語的老師還是精通多門外語的德國教授,他通過俄語教我們英語,用的是這位老師自己編寫的、油印的俄、英、中三種語言的教材。所有這些學習外語的經歷,使我們頗有尚未畢業就開始“留洋”了的感受。
我的大學
我上大學時,正趕上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不僅生活比較艱苦,而且學習建筑理論沒有教材。好的是蘇聯建筑科學院編寫的俄文版《建筑構圖概論》1960年出版了,我們幾個同學省吃儉用各買了一冊,就組成了一個翻譯小組,邊研究、邊交流翻譯成果,彌補缺乏建筑構圖理論教材的問題。
通過翻譯原版建筑理論書籍,我們在建筑構圖理論知識方面有了較大進步,如同精神會餐,樂在其中,受益一生。這大大提高了我學習理論書刊和寫學術論文的勇氣。后來,因為有了理論基礎,我無論做設計還是寫文章時,常常會生發出連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有意義的研究題目或有趣味的靈感。
更難忘的是,我們的譯著剛剛完成,徐中教授便親自寫信給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楚云總編輯,聯系譯著的出版事宜,而且很快出版社便刊登了該書即將出版的新書預告。這對于我們這些大學尚未畢業的學生來說,真是莫大的鼓勵。
總之,學習和運用外語的經歷讓我感到,一個人學習一到兩種外國語,對于思維和語言水平的提高與發展太有益了。盡管我的外語是在環境封閉的年代學的,屬于“啞巴外語”,但是前后兩次翻譯實踐,不僅僅是出了兩部譯著——《建筑構圖概論》(1960年譯,1983年出版,俄譯漢)和《世界建筑藝術史》(1989年版,俄譯漢),這也是我思維/語言和建筑歷史/理論方面的兩次“留洋”。這一經歷使我能較早了解世界建筑學科和建筑行業的發展水平與趨勢,知道建筑學科歷史中巨人的肩膀在哪里,知道自己應當從哪里起步。
押韻順口編教材
說來話長,1962年我大學畢業時,正趕上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當時,聽了陳毅副總理的“為知識分子摘帽子,向知識分子鞠躬”的報告,我心情十分激動,很快就主動報名,要求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最終,我被分配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南疆軍區,慶幸的是一直從事專業工作。
原本要大展建筑設計宏圖的我,萬萬沒有想到,此后遇到想象不到的一個接一個的困難。在那里,你如果只會建筑設計就會處處碰壁,必須成為無師自通的“萬金油”似的干部,要設計、施工、組織、管理,甚至手把手地教戰士怎么拿瓦刀、拿磚,怎么砌墻,怎么抹砂漿……
可這些我在學校一點也沒有學過呀!只好到工地從零學起。我1964—1966年前后三年,負責主持三個軍工自建工程,從設計到施工一抓到底,而且我要教會所有戰士識圖、測量高差、找平、放線、砌墻、抹灰等具體操作。三個工程的情況還十分不同,一個在沙漠地帶的皮山縣,一個在戈壁灘上,另一個處于昆侖山的高寒缺氧地區,施工期只有7、8、9三個月,困難重重。萬般無奈下,我只好走提前進行“軍工培訓”的路子,在開工前的冬季抽調有關團隊的年輕干部或有點兒文化基礎的戰士參加施工員培訓班。1972年形成的21篇培訓教材,是在60年代已見成效的工地教材基礎上編制的,明顯有著當時的時代烙印。
如識圖篇的順口溜是:“要學識圖并不難,主席教導記心間。理論實踐緊相連,活學活用能過關。要把實物看全面,前后左右都要看。還要切開看里面,所以就有平、剖面……”圖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押韻順口特別容易記住。
最短的“砌墻篇”只有60個字,最受戰士歡迎,也最容易學:“要想砌好磚,用好七分頭。七分調個頭,面磚跟它走。丁墻用七分,兩墻能錯口。臨邊三七分,面墻能收頭。七分兩頭擔,中間加半磚。同層縫要通,二層縫錯全。”
這60個字的口訣強調七分頭磚的重要性,引起施工團隊領導人的重視,因此決定,在缺少黏土和水資源的皮山縣,燒制磚時專門燒一定比例的七分磚,以節約用水量和減少黏土資源的浪費。解放軍總后勤部營房部領導很重視這一舉措,還專門派人到各地施工現場與燒磚現場進行調查研究,證明其節約效果果然明顯。
建筑觀念里程碑
建筑的本質是什么?什么樣的建筑是好建筑?什么樣的建筑師是好建筑師?
我從在學校學建筑開始,就試著回答這三個問題,雖然獲得了一個又一個與之前不同的答案,但至今還沒有找到令我滿意的答案。這種困惑伴隨了我一生。
直到1985年,中青年建筑師座談會時,不知哪來的靈感,在這次會上,我竟然斗膽提出了“人類建筑學觀念的五個里程碑”——實用建筑觀念、藝術建筑學觀念、機器建筑學觀念、空間建筑學觀念、環境建筑學觀念。
我剛剛發言完,竟然就得到陳志華教授的鼓勵,他邀請我去清華大學給他們教研室的老師們作報告,真叫我受寵若驚。但此事也使我明白,人生有限,知識無涯,沒有能夠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絕對正確答案,必須不斷地探索同一個問題,不斷完善答案。
我這“五個里程碑”的答案,實際上是受1981年國際建筑師“華沙宣言”的啟發,是沿著前輩的思路,既逆向思索又向前延伸,從而生發出來的,并無什么神秘可言:這完全是依靠與歷史巨人對話,向他們學習,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說下去的結果。
足跡心跡能成事
建筑大師們從哪里開始設計思考呢?
1955年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做迪士尼樂園路線設計的故事,對我很有啟發。
當格羅皮烏斯將園內47.6公頃的主體建筑完成后,卻在設計連接各個景點的路徑時卡了殼。前前后后,他苦思冥想做了50多種路線設計方案,卻沒有一種能讓他感到滿意。迪士尼樂園為了早日賺錢,天天打電話催格羅皮烏斯,讓他盡快拿出路線設計方案來。
心煩意亂多日的格羅皮烏斯,正好被邀請參加在法國舉行的一個慶典活動。他就順便到郊外散心,進了一位老婦人的葡萄園后,他看到游客們踩踏出來的路徑時來了靈感:路不就是供人走的嗎?!人們最喜歡最經常走的,應該就是最佳路線。
于是,格羅皮烏斯趕回國內,很快就把最新的路徑設計方案交給施工部。他的方案就是:在樂園空地上撒下草種,待整個樂園被綠草蓋滿時,再提前開放樂園。提前開放的日子里,草地被游客們踩出許多條小路徑,格羅皮烏斯讓施工人員按照這些踩出的路徑鋪成有寬有窄、自然天成、優美流暢、深受游客喜愛的路徑。
1971年,在倫敦國際園林建筑藝術研討會上,格羅皮烏斯的迪士尼樂園路徑設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
與格羅皮烏斯同時代的后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對“您的設計從哪里開始”這個問題的回答,與格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明確指出,設計要從足跡(footprint)開始。即要從體驗使用者(人)進入建筑的足跡,從他們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心跡)開始思考,設身處地地滿足使用者的需要,這樣才可能有好的建筑藝術作品誕生。
其實,放眼中外古今杰出的建筑師、園林設計師,他們都是十分重視腳底板的感覺的。如中國400余年前明代的學者文震亨就提出做設計的“三忘”標準,即讓“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這不正是從足跡開始設計的“詩意棲居”的境界嗎?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關肇鄴先生也是這樣開始設計構思的。20世紀90年代,他設計清華新圖書館時,念念不忘的是清華師生們在老圖書館北面草地上留下的那些足跡。他特意在新館設置了北入口,為滿足師生迫不及待、捷足先登入館的心理需求創造條件。
環境藝術在崛起
《建成環境的意義——非言語表達方法》一書堪稱環境建筑學理論的奠基之作。
該書英文版出版于1982年,即國際建筑師“華沙宣言”之后一年,10年后中文版問世。
該書是作者阿摩斯·拉普卜特多年調查、研究、思考的理論結晶。正如該書序言所說,“環境的意義”這個主題在長期被忽略后才開始受到了相當的重視。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以普通使用者視角(相對于建筑師或建筑評論家的身份而言)和日常環境(相對于人們往往更重視著名地標建筑而言)為思考和討論的重點,對建成環境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
作者早在1977年(40多年前)即開始關注人與環境聯系機理的研究。研究人們用什么方式以及在什么基礎上對環境做出反應,論證環境—行為交互作用機理的模型……這些研究論證有助于理解我們如何看待環境,感覺如何,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從而明確我們的規劃設計應當從哪里開始,向何處努力,爭取達到什么標準和境界,其對指引建筑思維的正確走向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對“建成環境”的定義不斷加以拓展,認為建成環境是物質文化的一個子集(subset),包括半固定的因素和人,并應包括作為場面體系的表現的文化景觀,以及于其間產生的行動體系。它包括各種類型的環境、所有的文化和整個時間跨度。這大大拓展了我們感受、思考和處理城鄉建筑環境規劃設計、遺產保護等有關建成環境問題時的思維空間和視野。
在研究建成環境的意義方面,作者強調必須明確區分三種不同層次上表達意義的類型:
(1)“高層次”意義,是指有關宇宙論、文化圖式、世界觀、哲學體系和信仰等方面的。
(2)“中層次”意義,是指有關表達身份、地位、財富、權力等,即指活動、行為和場面中潛在的而不是效用性的方面。
(3)“低層次”的意義,是指日常的、效用性意義:識別有意布置的場面之用途的記憶線索和因之而生的社會情境、期望行為等;私密性,可近性;升(堂)入(室)等;座位排列;行動和道路指向;等等。這些令使用者行為恰當,舉止適度,協同動作。
遺憾的是,作者也承認此書主要關注的是(2)(3)層次的意義(或價值),而且對此二層次的界定也尚不明確。這大概也是更多人認識不清,所以采取實用主義態度把許多珍貴的建筑文化遺產一掃而光的原因吧?
鑒于此,作者在書中特別介紹了吉布森(Gibson,1968)的從實在客體到使用客體,從價值客體到象征客體的不同客體等級之間的聯系,以及賓福德(Binford,1962)的功能三層次——實用技藝(效用性或技術性用途)、社會技藝和思維技藝——之間的聯系,從而補充了該書三層次分類方式的不足之處。
為了正確運用建成環境理論的圖式或框架,作者有三點說明:
(1)在人類心目中,對個體實物的結構,有一種邏輯或秩序,它們便是“圖式”或“框架”。
(2)人類的記憶是聯想的——每一種圖式都指向和提到許多相關的別的事物,圖式也幫助限定各種成分或“網絡”。
(3)人類大部分推理思維能力來自用一種圖式的信息去推斷另一種圖式的特征。
總之,該書對我們加深對建筑環境的認知和理解運用有著無與倫比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值得認真研讀。
“六字真言”解《園冶》
雖然研讀《園冶》多時,但這部奇書使我至今仍覺得需要繼續下功夫去探尋它的寶藏。我總有一種深山探寶的感覺,幾乎每一次讀它都會有新的發現。《園冶》作者計成在“興造論”開篇中的“因”“借”“體”“宜”“主”“費”六字,被我視為“六字真言”。
這六個字中的每一個字,不僅本身內涵十分豐富,可以一當十、以一當百,而且,計成在這里把每一個字都當作動詞看待,督促我們去“因”、去“借”、去“體”、去“宜”、去“主”、去“費”!因此,如果只把這六字當作名詞,當作手法,那將與《園冶》作者的原意擦肩而過。
可以看出,此六字本身十分豐富,其含義不是加一個注釋或者譯成白話文就可以說清楚的。它們都有其經典的層次,只有通過該字上下文的語境來解讀、體會,方能把握該字此時此處的準確含義。
在《園冶》的設計思維中計成對“六字真言”有進一步的解讀:
因:要“精而合宜”。“探奇”,“尋源”,“因借無由,觸景俱是”。
借:要“巧而得體”。“借景有因”,“借景,林園之最要”,“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
體:要“構園得體”。“地偏為勝”,“景到隨機”,“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宜:要“隨宜合用”。“大觀不足,小筑允宜”,“得景隨形”,“相地合宜”,“相間得宜”,“格式隨宜”,“低方宜挖”,“構合時宜”,“宜亭斯亭,宜榭斯榭”,“方向隨宜”。
主:要“能主之人”。要“傳于世”,“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園筑之主,猶須什九,而用匠什一”。
費:要“節用”,不要“惜費”。
“六字真言”的思維特征在于:
(1)言簡意賅——以一當十。所以解讀翻譯要特別認真,必須把一和十分析清楚。
(2)因果鏈系統——字字在“開源發流”,關鍵在探尋源在哪里,才能“因”之、“借”之。
(3)點到為止——《園冶》是“啟發式讀本”,目的在授人以漁,沒有標準答案。供人們學習作者的思路,這是大師的教學法:“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4)誘人入境——用現場感極強的文學描述相地、立基、屋宇、裝折、借景的全過程,目的在于幫人們學會入境體驗、自謀經驗,啟發人們對風景園林設計建造的理解和想象。
“因”“借”“體”三字是指“入境”(進入物境、畫境、悟境)的過程,到“宜”字時已開始立意和拍板,認定“隨宜合用”(從適用出發),“因境而成”“裁出舊套”“小筑允宜”則是“除舊”和“小筑”。
而“借景”為“林園之最要”,是因為“景”為“園魂”。借景要做到“精而合宜”是難度極大的事情。
在《園冶》一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是“宜”字,在“宜”字上體現“能主之人”的藝術眼光、品位和設計建造水平。
《園冶》對中國園林有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貢獻。正如夏昌世先生指出的:“當日的條件問題,蓋園林規劃全由主人決定,卻不通訣竅,而實際操作則為匠工,雖胸有丘壑,惜不識一丁點兒,難為文以傳。若非計成、李漁等人精通其技,能詩善畫,又富有實際經驗,著書立說,則悠久的園林造詣將失傳,而無從談發揚了!”
《園冶》一書充分體現了漢語的優勢:它僅僅用六個字表達了如此豐富和高深的內涵,充分體現了漢語的優勢;此14500余字,絕不亞于那些洋洋數十萬言的所謂“巨著”和高堂講章。漢語是智慧的語言。
從“六字真言”可以看出,《園冶》作者計成已經隱隱地感覺到風景園林(計成是“造園”這一術語的創始人)作為環境藝術的特征——中介性、生態性、場所性和磨合性。
亞歷山大“中國粉”
不要忘記了建筑的社會性、歷史性、公民性,不能把建筑看成僅僅屬于建筑專業人員的事情。建筑要想健康成長,并結出豐碩的果實,必須深深植根于地理、地質、氣候、宗教、社會、歷史的土壤之中。我們把建筑看成像互聯網那樣聯系著方方面面,這無疑是正確的。
《建筑模式語言》,是以亞歷山大為首的專家群,經十年調查研究城市與建筑現狀后形成的科研成果。這不正是建筑工作中運用互聯網思維的體現嗎?它啟示我們,從事建筑事業特別需要互聯網思維。請看253個建筑模式語言相互關聯組成的網狀圖,這里的每一個語言模式都與其他語言模式緊密相連,它們共同體現了由城鎮到建筑再到構造細節的思考—設計—建造全過程。
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教授十年間全力以赴完成了一套三本的系列叢書,即《建筑的永恒之道》(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建筑模式語言》(A Pattern Language:Towns,Buildings,Construction)、《俄勒岡實驗》(The Oregon Experiment)。第一本是他對理論的闡述,第二本是模式語言的條文,第三本是在俄勒岡大學校園運用他的理論加以實踐的總結。
三本書的組合很有意思,本身就構成一個系統,即形成實踐總結—技術知識—科學理論三個層次。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偉大和樸實之處。他所走過的道路正是勤于實踐、勤于思考提煉,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的道路。因此這些書內容豐富、充實,能有效地解決讀者設計思路與建造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建筑模式語言》的高明之處,在于它不是提供對問題的簡單的解答,而是為人們提供思考建筑問題的253個思路——建筑模式語言單元,并且將這些建筑模式語言形成的背景和歷史交代得清清楚楚,供你思考后選擇采用。
如何使用這些建筑模式語言?作者在前言部分專門提示了以下8個步驟:(1)復制一份模式語言的總目錄;(2)大略地瀏覽這份總目錄,并將你設計時可能需要的模式標上小記號,選出你中意的模式;(3)讀一下有關的模式;(4)在目錄表上做記號;(5)剔除你懷疑的某個模式;(6)把所需要的模式標定;(7)加上你自己的語言材料(構想);(8)將擬改動的模式加以調整,使之成為自己的一套語言。
作者在前言部分不無自豪又充滿信心地說,這是一些既可以用于寫散文,也可以用于寫詩的詩意盎然的模式語言。一旦你學會使用本語言,并盡可能地壓縮到一起進行設計,它會使你的建筑造價盡量降低,同時又富有詩意。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覺得《建筑模式語言》一書堪稱互聯網思維的杰作。它認為,絕不能將城市規劃、建筑形式設計看作平面構圖游戲的語言,其特點乃是:(1)由淺入深,引人入門入勝境的生動立體的建筑語言;(2)經歷了人居活動檢驗的有生命力的建筑語言;(3)見人見物見事件,有生活基礎的語言;(4)能啟發規劃師、建筑設計師、建造師、園林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設計思路的建筑語言種子;(5)超前的、有互聯網思維特點的建筑模式語言。
從事建筑事業特別需要互聯網思維。
我贊賞恩格斯的觀點,他認為,所謂精神是“思維的精神”,他稱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
我崇拜思維,思維是人最本質的特征。相對于學歷(銅牌)、能力(銀牌)、人緣(金牌)而言,思維是王牌。有正確的思路才能引導你走上正確的起點,才有成功的可能。
思維闖入互聯網
期刊上和網上在熱議互聯網思維,值得學術期刊的編者、作者、讀者關注。
我贊同“互聯網思維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的提法。有人總結互聯網思維的特點和優勢為:(1)是相對于工業化思維而言的思維;(2)民主化思維;(3)用戶至上的思維;(4)產品和服務一站式思維;(5)帶有媒體性質的思維;(6)扁平化的思維。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幾條雖然講到了互聯網的屬性和特征,但是也出現了誤區,似乎是有了互聯網后才有互聯網思維,誤認為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人的專利,互聯網可以“包打天下”,那顯然是不對的。其實,恰恰是思維闖入了互聯網,才有了互聯網思維。
所謂互聯網思維,不過是已經存在多時的分散性思維、分析性思維等借助互聯網這個新思路和新工具,更加顯示出它們的思維方略的優勢而已。
每個人都有一個死角,自己走不出去,別人也闖不進來……
每個人都有一道傷口,或深或淺,蓋上布,以為不存在……
我要說,互聯網能使人走出死角,互聯網能讓人傷口愈合,這乃是互聯網思維最大的啟示和思想功能。它是能讓我們走出死角、治療傷口、去除孤獨的靈丹妙藥。
互聯網讓我們進入更精彩的世界,走近另類思維;互聯網讓我們找到失散的老朋友,結交許多新朋友;互聯網一下使人年輕幾十歲,而且明白了“年輕”只是心靈中的一種狀態,頭腦中的一種意志;互聯網真實地實現了“一天等于20年”的預言;人如果有了互聯網這個“心中的無線電臺”,可以達到生活幾百年的境界。
建筑科學大部門
杰出的科學家錢學森先生1996年6月4日會見我時,提出建立建筑科學大部門的建議。
錢學森先生在這次會見時主要談了三個問題。首先是強調,要堅定不移地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我們的工作;隨后,就正式提出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大科學部門——建筑科學。他說:“現在建筑科學里面認為是基礎理論的東西,實際上是我說的第二個層次的學問,屬技術科學層次,就是怎么把基礎理論應用到實際中去,即之間的過渡層次。現在建筑系的學生學的,重在技術和藝術技巧的運用,這是第三層次,實際上是工程技術層次了。”
“真正的建筑哲學應該研究建筑與人、建筑與社會的關系。”
“各位考慮,我們是不是可以建立一門科學,就是真正的建筑科學。它要包括的第一層次是真正的建筑學;第二層次是建筑技術性理論,包括城市學;然后第三層次是工程技術,包括城市規劃。三個層次,最后是哲學的概括。這一大部門學問是把藝術和科學糅在一起,建筑是科學的藝術,也是藝術的科學,所以搞建筑是了不起的,這是偉大的任務。我們中國人要把這個搞清楚了,也是對人類的貢獻。”

1996年6月4日,錢學森會見《城市學與山水城市》主編鮑世行、顧孟潮,責任編輯吳小亞,談論哲學、建筑科學、學術民主等問題
這里,他對建筑科學作為大科學的性質和特征做出全面準確的論斷。隨后,他在同年6月23日、7月14日、7月28日的信中,連續多次強調,要迅速建立建筑科學大部門。他說:“要迅速建立‘建筑科學’這一現代科學技術大部門,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以求達到豁然開朗的境地。我想這是社會主義中國建筑界、城市科學界不可推卸的責任。請考慮。”(見《錢學森論建筑科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年第2版,第175—178頁)
溯源靈感破神秘
如今北京天安門觀禮臺已有70多年歷史了,它與新中國同日生,是不朽的建筑杰作。設計和建造它的人當然是幸運的,甚至是永垂史冊的。不少人竟然以為它是幾百年前與明代的天安門同時修建起來的呢!
天安門觀禮臺既能滿足現代國慶盛典觀禮、休息、如廁、存儲物品等實用需求,在藝術美學上,它又能起“站腳助威”的作用——它大大加強和擴大了天安門的威嚴壯麗。
我們設想,如果沒有觀禮臺,只有天安門這個故宮入口的大門樓,將會是什么情景呢?可能天安門會讓人感到“落落寡合”,氣魄和氣氛要差多了。觀禮臺是天安門城樓名副其實的“最佳配角”。初看起來它體量龐大,比天安門不知大多少倍,但是,廣場建筑中的它“似有若無”。它像金字塔的底部,堅實有力地擁簇著制高點——天安門,而且觀禮臺也成為共和國形象的一部分。難怪觀禮臺的設計者張開濟大師不無自豪地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天安門觀禮臺設計的靈感從哪里來?
最近,我看到親歷者的回憶,得到了一方面的答案。1949年任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交際科科長兼國家典禮局秘書的郭英回憶(見《炎黃春秋》2009年第10期郭英的文章《目睹新中國開國大典》),當時的國慶觀禮臺并沒有今天那樣堅固和壯麗,它只是為了貴賓觀禮,在天安門前由北平的能工巧匠搭起來的由杉木、竹子和鐵絲構成的多級平臺。負責這一工程的是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宣傳部部長張致祥同志。他當時擔心這個觀禮臺不結實,還調來軍區警衛營的人上去,一齊喊“一、二”,一同跺腳“實驗”。結果證明“萬無一失”才交付使用。事后張致祥風趣地說:“開國大典的觀禮臺要是‘垮了臺’,那還得了!”
無獨有偶,1917年11月7日,當時蘇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開國大典的觀禮臺,也是由木材臨時搭制成的,后來由蘇聯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舒舍夫設計成大理石和花崗石的不朽建筑——列寧墓。1924年才竣工,安放了列寧的遺體向世人開放,先后接待了7000多萬名世界各地的來訪者。1994年,列寧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可想而知,舒舍夫的設計靈感(包括位置、尺度、規模等方面)顯然是受到原有木結構臨時建筑的觀禮臺的啟發。
北京和莫斯科兩處觀禮臺由簡易的木構平臺演化成“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呢?
北京和莫斯科最初的木構觀禮臺告訴我們:老祖宗的水平是有限的,不要迷信他們,但又要尊重他們的原創性。作為臨時應急的構筑物,它不可能十分完美,它頗像繪畫作品的草圖,開始可能粗陋不堪、漏洞百出,然而可貴之處在于原創性,屬于原創性思維與實踐。在這么重要的地方——北京天安門前和莫斯科紅場搭架子、扎大篷,本身就需要有想象力和開拓魄力的。因此,這些臨時建筑都成為后來不朽的建筑構思和發展的靈感基礎。
后繼者(設計者、施工者、管理者)正是在此基礎上獲得靈感。他們的貢獻是將比較原始、粗放的臨時建筑精心加工、提升,使其成為能滿足國慶典禮需要的大氣磅礴的經典作品,這乃是“點石成金”的杰出貢獻。重視原生態文化(如臨時性建筑、民歌、民居等),但又不滿足于其原生態水平,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像天安門觀禮臺一樣使其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