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經濟學:面向長期、全局、多維的中國發展
- 陸銘 楊汝岱等
- 2546字
- 2023-07-03 19:31:01
第五節 本書的安排
本書從面向長期、全局、多維的發展目標入手,提出了人類共同追求的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上,我們討論了中國經濟從傳統走向現代,從計劃走向市場,從相對封閉走向開放的歷程,解釋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也以長期、全局、多維的發展目標為參照,闡明了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的空間。
中國是一個大國,一個轉型和發展中的大國。
總的來說,“大國經濟學”就是要講清楚什么時候1+1>2,什么時候1+1<2。1+1>2的優勢要發揮,1+1<2的問題要治理。
因為是一個大國,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面對國際社會的大國政治博弈,中國走了相對封閉、計劃加國有的道路。但也恰恰因為是大國,如果依靠計劃和國有的體制,治理成本極其高昂,所以,中國必須市場化、分權和發展民營經濟。
在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隨著國內、國際環境的變化,實現長期、全局、多維發展的體制和政策在不斷地做出調整。本書第一章從全球化和開放的角度來論述中國發展戰略的變化,以及對于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深刻影響。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與中美關系的改善,中國逐漸打開了國門,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但因為經濟體量大,中國的開放也對國際經濟產生了影響。這時國內生產要素市場又不夠完善,國內、國際經濟出現失衡。與此同時,因為中國的國內改革和融入全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當前及未來的全球化進程中,將面臨不同體制和不同文化帶來的矛盾。回顧幾十年的中國發展,從計劃經濟時期的相對封閉經濟到基于比較優勢戰略的開放經濟,從1990年代中期之后形成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再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經濟正在成為一個開放的大國經濟。
經濟學源自政治經濟學,中國的大國經濟學也是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是理解政府與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行政和財政體制也在不斷做出調整。一方面,中國的中央—地方治理結構對于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央通過制定發展目標引領發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發展,產生了一些偏離長期、全局、多維發展的問題,中央對此有著多種協調機制。第二章對此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而第三章則深入財政制度,特別是從1994年中國的分稅制改革入手,闡述了地方政府支出結構以及地方政府行為的財政體制背景,具體地探討為何地方政府追求的往往是短期、局部、單維的增長。
本質上來說,大國存在層級體制下的信息不對稱和治理成本。這一點是大國經濟學的根本問題之一。
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就是從代價高昂的單一公有制轉向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第四章從所有制結構的視角入手,闡述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如何進行體制調整,以及民營經濟如何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由于中國經濟體制帶有強大的政府干預的傳統,它為產業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同時,大國也為“舉全國之力”的產業政策創造了條件。產業政策本身是要面向長期和全局發展的,但在產業政策的具體實施中,由于疊加了地方政府的行為以及生產要素市場的不完善,也存在一些偏離全局和長期最優的現象。這是第五章要闡述的內容。
生產要素市場的調整也是關系到整個國家是否能夠實現長期、全局、多維目標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勞動力、土地和資本三個市場。
勞動力和土地兩個市場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在1990年代之后,中國全面加入全球化進程。中國是一個單面臨海的大國,在以國際貿易為主要推動力的全球化進程中,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更快。客觀上,現代經濟發展要求資源和人口向著優勢地區集中,不同地區實現更有效的分工以及人均意義上的平衡發展。但是由于勞動力市場和土地市場存在的一些體制障礙,以及追求經濟和人口均勻分布的經濟政策,給中國的區域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協調的問題。第六章全面總結中國的大國區域經濟發展道路。
第七章著重討論中國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改革。金融本身就有跨時期和跨地區資源配置的功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市場為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金融體系仍然帶有一些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特征,加上地方政府的介入和國有企業低效率融資的問題,當前中國的金融還沒有很好地服務于長期和全局的發展目標。
在中國當代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結構在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已經出現了非常重大的變化,這是第八章要討論的結構轉型問題。中國和其他國家一樣經歷了制造業占比先上升再下降的工業化進程,而服務業占比則持續上升。但是,也需要注意到,中國與發達國家歷史同期相比,服務業占比仍偏低,制造業占比則偏高。從城鄉間結構的角度來講,中國的城鎮化率比發達國家歷史同期也明顯偏低,成為經濟結構轉型的障礙。
長期、全局、多維的發展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共同富裕。中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收入差距巨大的嚴重挑戰。收入分配是經濟結構的另外一個體現。由于中國長期注重重化工業的發展,相伴隨的問題是勞動收入占比下降,消費不足,外貿失衡。同時,也是由于生產要素市場存在的一些問題,特別是長期的金融抑制和勞動力流動障礙,導致勞動收入占比較低,以及城鄉間、地區間收入差距較大。而一些國際上普遍存在的擴大收入差距的因素(如技能偏向的技術進步),也對中國產生了影響。中國面臨著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這是第九章的內容。
在這本從經濟學視角來分析中國發展的讀本當中,我們的著重點是分析正式制度對于中國發展的影響。實際上,在一個具有獨特文化基因的大國,中國特色的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一直是相互作用的。面向長期、全局、多維的發展,本書的最后一章將探討中國的非正式制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及調整方向。
自信既是總結成就,也是正視問題。但愿我們所講的中國故事能推動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同時也能幫助全世界理解中國。
[1] 《應對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的中國擔當》,《世界金屬導報》,2019年12月10日,參見https://www.sohu.com/a/359543841_313737。
[2] 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是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1990年人文發展報告》中提出的,該指數以預期壽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質量三項為基礎變量,用以衡量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
[3] 以上改寫自《改革歷史:朱镕基的改革年》,東方網,2008年9月25日,參見網址https://business.sohu.com/20080925/n2597460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