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啟示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8044字
- 2023-07-03 17:35:04
第二章 母親的掌控
今晚我們要來評估羅伯特(Robert)這名個案,他今年十一歲零八個月大。老師不確定羅伯特是否智力發展不全。智力發展不全是個非常棘手、復雜的問題,診斷時也必須非常小心,因為患者是否能當個成功的人,關鍵很有可能就在于我們的判斷。
按常理來說,正常的孩童在這個年齡應該要達到五年級的水平,不過病歷記錄上卻寫道:
“男孩在學校出現弱智、低能的行為表現。他目前就讀三年級,智商非常低,在班上相當安靜、溫順。他的動作一直以來都很慢,也很膽小怕羞,很晚才學會開口說話。”
個案智力低下的現象看起來相當嚴重,不過有時正常的孩子也會動作慢、膽子小,左撇子的小孩尤其如此。左撇子的小孩通常無法靈活運用雙手,經歷幾次挫敗后,孩子會變得過度謹慎,動作因此也會變得特別慢。很晚才學會說話這點確實令人起疑,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低能孩童共有的問題。假如心智出現嚴重缺陷,他們甚至完全無法開口說話。不過,某一類嬌生慣養的孩子也要到很晚才能說話。在德文中,我們有一個特別的詞來形容這類孩童,不過英文卻沒有類似詞匯。雖然這些孩子沒聾也沒啞,但他們只能聽卻無法開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判斷孩子是否低能。畢竟等到某些個案長大后,我們才發現原來他們很聰明,有些甚至還變得能言善道。我就知道有些人一開始在說話方面有很大的障礙,長大后卻非常擅長運用語言,他們有些是歷史人物,有些目前還活著。針對此個案,我們必須從這兩種模式中找出一種:要么是低能弱智,要么就是被寵壞了。從某些方面來看,低能孩童與被寵壞的孩子會發展出相同的生命風格。羅伯特有可能綜合這兩種風格,我們或許會在判斷過程中面臨一些困難。
“孩子的父親是位矮小、肥胖、靦腆的男子,母親則極具魅力和吸引力。個案有兩位姐姐,年齡分別為十六歲和十四歲,除此之外家里沒有其他孩子。父母感情融洽,不曾爭執、起口角,不過母親是家中的支配者。母親說父親比較偏愛長女,男孩則跟她比較親。”
我們能明顯看出,個案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且是幺子,確實是占了一點便宜。我很少看到在幸福美滿的婚姻中,夫妻中的一方是家中的支配者,這或許跟陳述內容相矛盾。母親說男孩跟她比較親,這大概還有言外之意。她沒有說出口的話應該是:“我把他寵壞了。”
“比起其他家人,男孩更常提到母親。因為他動作慢又低能,家人都叫他‘小子’,這個綽號相當不好聽。兩位姐姐都已經上高中,非常聰明。”
家里只要有頭腦很好的小孩,另一個孩子通常就會陷入困境。聰明的孩子地位較優越,會使另一個孩子相形見絀,這種情形可能正好發生在個案身上。過度受寵的孩子容易感到沮喪氣餒,這可能也是羅伯特面臨的障礙。不過這也讓我們燃起一線希望,因為比起低能的孩童,聰明的孩子更容易感到氣餒,同時我們也能認定個案在開始上學前更有勇氣。或許羅伯特根本不是低能兒。
“進入學校就讀前,學生得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大家都拿兩位姐姐的考試成績來與男孩比較。男孩現在的老師就曾勸阻這種做法。”
這完全印證了我們的判斷。
“父親對男孩的態度算是負面的。他認為男孩生來如此,而且永遠不會改變。母親說家里的孩子從來沒被打過,還表示:‘他是我們唯一的兒子,發現他跟其他孩子不同,實在是一大打擊。’”
父親的消極心態令人沮喪,因為孩子時常會依照父親對他的看法發展。正因如此,我們有責任鼓勵這個孩子,讓他自己有正常發展的希望。羅伯特在公立學校已經念到三年級,這點讓我相信他絕對不是沒希望。
我們現在先試著將羅伯特視為單純的問題兒童,暫時不去考慮智力發展不全的狀況。我們發現他在家中的地位相當受限:一方面,他跟母親太過親密,太依賴母親的協助;另一方面,他無法跟兩位更聰明的姐姐競爭,因為他勇氣不足,所以也不會打架或爭吵。據我們所知,他總是保持沉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幾乎無法預期孩子能夠好好發展。打個比方,假如在一塊狹小的土地上長了三棵樹,其中兩棵克服重重障礙,長得高大挺拔,第三棵根本就無法自在生長。這個道理也能套用在孩童的發展上。在個案家庭中,兩位姐姐已經占據了所有可能的發展空間,男孩不得不將目標定在比較低的層級,也就是停止繼續發展。如此一來,我們就能解釋他的整個發展模式。
“兩位女孩的互動非常友善。男孩更常談起大姐,大姐常帶他去散步或看電影。他說二姐時常戲弄他,為了反擊他也會嘲笑二姐。”
二姐和男孩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情況。二姐活潑主動,帶有侵略性,雖然資料中關于她的記錄并不多,但我們能肯定她努力想成為家中第一。反觀男孩,他遭受挫折、放棄努力,安然接受墊底的事實。男孩和二姐互相取笑、捉弄對方的事實,顯示出他們之間的競爭關系。二姐十四歲,男孩將近十二歲,代表男孩出生時她大約兩歲半。弟弟出生讓她覺得自己的寶座被奪走了,而她對弟弟的攻擊成功奏效,使男孩未試圖競爭。
“家庭經濟狀況還不錯。母親負責管家,父親則經營一家當地的雜貨店,同時也持有雜貨店的股份。女孩都穿得很體面,并未在空閑時間打工。家中有五個房間、五張單人床,每個人各睡一張床。男孩睡覺時面向墻壁,有時身體會蜷曲起來。”
我對睡眠姿勢做過一些研究,發現光是觀察一個人晚上睡覺的樣子,就能從中得到很多線索。男孩的睡姿似乎是想表達:“我沒有勇氣,我什么都不想看。”把身體蜷起來的時候,他則希望能消失,讓自己像刺猬一樣縮成一團,不被敵人發現。
“父親跟男孩同睡一房,母親說她有時候得躺在男孩身邊,讓他靜下來直到入睡為止。”
第二點非常重要,這顯示男孩非常恐懼,膽怯害怕時需要母親的協助與陪伴。他不想像獨立個體那樣運作,因此借由操控自己的行為,來讓母親不得不注意他。如果讓男孩處在沒有母親陪伴的情境中,例如在學校教室里,男孩就會感到氣餒受挫。從某種程度來說,他的態度就像睡姿:轉身背對一切,將眼睛閉上。這代表他不想面對任何問題。
“母親承認自己比較晚才跟兒子分開睡,兩位女兒跟她一起睡的時間沒這么長。這對夫妻的家族源自意大利,不過他們不像傳統意大利家庭,丈夫并未過度干涉老婆或女兒的行為。母親說:‘在家,我全權掌控一切。有時候老公會說我應該留在家里,因為我太累了。他跟其他男人一樣不希望妻子出門,但他不會用這么直接的方式表達。’”
母親的這番話,證明羅伯特確實比姐姐享有更多特權,也印證了我們原先的推斷。此外,父親并未輕視女性,也未試圖打壓掌控一切的老婆。
“男孩的身體記錄與病史如下:生他的時候,母親的分娩陣痛期長達十二小時,醫生并未使用任何手術器具。生產過程出現一些困難,出生時男孩臉色發青,體重為五千四百多克。”
有些人或許認為產程中的困難也很值得考慮,但這項信息并不是那么重要。也許是因為男童的頭特別大。出生時男嬰的頭比女嬰大,這也是常有的現象。
“母親說男童出生時并不是個漂亮的嬰兒,皮膚是黃色的。兩個月大時,男童全身大起疹子,直到十五個月大時才退去。他很早就能把頭抬起來,六個月大時就能坐著。第一顆牙在八個月大時長出,他也差不多在此時斷奶。喂男童吃飯并不容易,而在找到適合的奶粉之前,他也飽受腸胃炎之苦。九個月大時,男童開始吃固體食物。十五個月時,母親開始訓練他大小便,兩歲時他就能完全控制膀胱。小時候,爸媽就開始讓他服用少許魚肝油。孩子慢慢長大,母親雖然覺得哪里怪怪的,但從來不曾說出口。男孩在兩歲時學會走路。”
只有在場幫忙接生的醫師,才能針對黃皮膚與初期的疹子提供確切信息。假如男孩在兩歲前無法走路,那幼年時他可能患有小兒軟骨病。
“男孩靠動作和一點點聲音來表達與溝通,家人都能理解他想說什么,最懂他的是母親。”
母親非常了解男孩動作的意思,這點實在是很遺憾。既然說話不是必要的溝通手段,那他自然不會有想發展語言能力的渴望。
“男孩的聽力沒問題。醫生告訴母親不用太擔心,順其自然就好,因為有一天‘他就會開竅了’。男孩在五歲時開始說話。他曾接受過扁桃體與腺樣體切除術。他很少生病,也不挑食。”
假如無理取鬧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小孩就有可能要到四歲后才開口說話,這種狀況并不罕見。另外,這類型的孩子也有可能對食物挑三揀四或尿床。既然這些狀況都沒出現在羅伯特身上,那么我們能斷定他跟母親一直以來都維持著非常良好的關系,因此他不覺得有改善的必要。
“兩年前,他為了矯正近視開始戴眼鏡,他的近視度數約莫為零點三。他大概在一年半前學會自己穿衣服。因為他動作拖拖拉拉的,所以旁人時常得催他穿衣服,他還得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確定該將哪只鞋穿在哪只腳上。他比同年齡的孩童都高大,身高約一百五十二厘米,體重四十五公斤。”
直到十歲才學會自己穿衣服,這表示他以前真的被慣壞了。他不怎么喜歡自己穿衣服,因為他希望母親能幫他穿。比同儕都還要高大,有可能是腦下垂體出了問題,但也有可能只是母親讓他吃得很營養,把他養得非常健康。
“他用右手寫字,但用左手做其他事。”
這點非常重要,由此我們能確定羅伯特天生是左撇子。生在右撇子世界的他,在適應方面必須面對許多困難,他也被這些問題搞得非常氣餒。
“男孩跟母親和大姐比較親近,幾乎不曾提起父親。”
花絕大多數時間跟母親膩在一起,父親完全比不上母親,這種現象在被寵壞的孩子身上相當普遍。父親確實鑄下大錯,對男孩抱持消極的態度尤其不應該。我確定大姐能夠贏得羅伯特的心與信任,但對他來說,跟父親和解則是更艱難的課題。只要母親在場,男孩總會跑去找她。父親應該帶孩子出門旅行,與他共度美好的父子時光,跟他變成“好兄弟”。到某個時間點,他也應該向羅伯特坦承自己對他的智商的看法是錯的。讓男孩與父親和解,這就是治療與輔導的起點。
“母親常請他跑腿兒辦事,他很喜歡幫忙,也喜歡談論這些事。如果她想請羅伯特去商店買兩樣以上的物品,就得將品項寫在紙條上。羅伯特的老師開始記錄這份病歷之后,店鋪老板就建議母親不要寫紙條給羅伯特,他顯然也有進步。”
我們根本不能期待不習慣單獨行動的孩子,被派去跑腿兒買東西時能記住兩項以上的物品。不過店老板了解男孩,對情況也有很精辟的見解。其實不少非專業人士都有這種領悟力。大家注意到羅伯特進步了,這確實是個很好的指針,顯示他的困境確實有改善的可能。這也讓我們相信絕大多數的嚴重錯誤其實都有辦法導正。
“有時候母親會注意到男孩在跟想象中的孩童說話,而且替那位孩童回答問題。他說話的對象通常是男孩。跟男童對話時,羅伯特口齒伶俐,語調粗魯,就像街上沒人管的野孩子一樣。他的面部表情會變得很生動,看起來像是在與對方爭執。”
許多孩子會玩這種跟假想中的孩童說話的游戲。有趣的是,羅伯特這么長時間無法開口,現在開始訓練自己說話,不僅替自己發聲,還幫想象中的男孩回答問題。羅伯特甚至有可能發展成作家或劇作家。左撇子的孩童通常都會往藝術方面發展。從他的游戲以及和姐姐爭執的事實來看,能推斷他渴望有個男孩陪。他或許已經對女性產生某種恐懼感,而且也高估了她們的力量。在母親處于支配角色的情況下,他更有可能陷入這種處境。他的想象顯然非常生動活潑,對于膽小羞怯的孩童來說,這種現象相當普遍。在白日夢中,當個雄偉、勇氣十足的英雄并不難。羅伯特實際上是個膽小鬼,但這個事實令他受傷,因此在想象中他認為自己是一名征服者。我們的任務,是讓他知道如何在現實世界中懷抱勇氣。
“他不跟街上的男孩玩耍。他說:‘他們的玩法跟我不一樣,他們常常打來打去,我又不喜歡打架。’有時他會開始一陣陣地笑,母親害怕這種笑聲。有時他的笑聲比較響亮,接著又幾乎聽不見。”
他不跟街上的男孩玩,因為他膽小,而母親害怕的笑聲,則是用以弱化她支配的手段。要是她不愿遷就他,或對他不夠溺愛,笑聲可能會更為猖狂。
“睡覺時,他偶爾會坐在床上,自言自語說許多事,接著又安靜躺下,在無人介入的情況下睡去。”
許多小孩為了讓母親到身邊,會在夜里尖叫。只要稍微給母親一點暗示,羅伯特就滿足了。
“他試著在學校交朋友,但很容易就感到灰心沮喪。同學并不會躲他,也不會辱罵他。雖然有許多老師帶過他,但他只記得其中兩位的名字。”
嬌生慣養的小孩如果在交友上遇到困難,很快就會放棄了。至于他對老師姓名的記憶,他之所以不記得老師叫什么,其實是因為他不喜歡這些老師。這不代表他記憶力差,而是他想將這些老師忘掉。
“直到最近,他才開始在學校里跟身邊的同學說話。他在六歲時入學,在1A班待了兩個學期、1B班待了三個學期。到了二年級,他在2A班讀了兩個學期,在2B班也念了兩個學期。后來在3A班讀了一學期、3B班讀了兩學期,現在是第二次待在3B班。”
他不和其他孩童交談這點,再次顯示我們的患者非常孤立。不過他現在開始進步了。幸好他六歲就開始上學,而不是更晚才入學。一直留級重讀的循環根本無法激勵羅伯特,也難怪他對上學缺乏興趣。我們的任務是讓他重獲希望。雖然他的課業表現并不出色,但我們能讓他拿到一些好成績,這是讓他重振信心的辦法之一。這個策略聽起來不怎么妥當,實際上并不然。給他低分,使他心生挫折,這種做法一點意義也沒有。我的建議是,在他的課業表現有所改善之前,不要替他打分數。派給他比較簡單的任務,或是老師認為他能夠完成的習題,這個做法或許值得參考。老師應該找出他特別感興趣的事物,鼓勵他往該領域發展。老師的任務是讓羅伯特知道,其實他也能成為一位有價值的學生。我知道這在公立學校不易實行,有些人可能會持反對意見,說其他學生會認為老師偏袒羅伯特。就我看來,整個班級必須營造出一種氛圍,讓全班成為老師輔導羅伯特的助力。假如其他同學也能合作幫忙,羅伯特的情況就能有所改善。
“他的字跡大概跟七年級的孩童一樣。”
他在這個領域超越同儕。他的雙手經過許多訓練,這種優勢是為了彌補身為左撇子的缺陷。雖然男孩成功克服了這項障礙,他還是感到沮喪。許多個體都會將注意力擺在缺陷上,受缺陷所影響,很少會因為成功而振奮。在膽小害羞的孩童的行為模式中,失敗的影響力通常遠大于成功。
“他的繪畫能力很差。”
雖然個案記錄這么說,但我相信只要勾起他對繪畫或設計的興趣,他絕對能發展出非常優秀的能力,這也能補足他在近視方面的短處。老師說羅伯特在學校會戴眼鏡,不過他或許還沒好好訓練雙眼,因為他不喜歡戴眼鏡。
“他的閱讀能力落后一大截。”
大家都曉得有些左撇子孩童的閱讀速度比較慢,因為他們傾向將單詞的字母排列倒過來讀。或許羅伯特就是這一類的左撇子。我的學生艾麗斯·弗里曼(Alice Friedman)醫師發現,左撇子孩童在閱讀時,都會把字母扭轉、左右反過來讀。對右撇子來說,從左往右讀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對左撇子來說,從右往左讀比較輕松,而左撇子的心靈充斥著這種原始天性。假如沒有人發現孩子是左撇子,他在學校遭到失敗打擊之后,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因為他的閱讀能力根本無法與右撇子匹敵。羅伯特在閱讀與繪畫方面遭遇的挫折,都被投射在他必須面對的所有問題上,難怪他會停滯不前。假如我們發現羅伯特在閱讀方面的障礙其實是來自左撇子的習性,勢必就得糾正他的訓練。
我們能從一些跡象來判斷。如果拼字時將字母扭轉、畫動物時由右往左畫,或者雙手交握時將左手大拇指放在上方,那他就有可能是左撇子。
“他在拼字的時候通常有三種可能:第一是他知道如何正確把字拼出來;第二是他認識這個字,但是會把兩個字母顛倒過來;最后一種可能是他不曉得字怎么拼,而且幾乎都會把e當成開頭字母。老師認為后兩種可能跟他是左撇子有關。”
我認為這單純是顯示出了他的絕望,他不曉得該怎么繼續(1)。
“1926年3月,羅伯特接受未分級班級督學的考核,當時他八歲大,心智年齡只有四歲六個月。”
難怪他們會懷疑羅伯特智力發展不全。但智力測驗的結果并不是絕對的,診斷也不能就此打住。我們知道過度受到保護和寵愛的孩子,對于自己在學校遇到的挫敗太過害怕,因此無法專心接受測驗,測驗結果也不可靠。除了心智發展不全的孩童外,被寵壞的小孩也有可能出現智商低的現象。唯有在與其他診斷結果相吻合的情況下,心理測驗才有價值。不過在我們的個案中,男孩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希望能仰賴母親的協助,同時也是來自內心深切的挫敗感。
“根據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Test),羅伯特的智商為五十二,基準年齡(2)為三歲,上限年齡為七歲。從哈格提閱讀測驗(Haggerty Reading Test)的結果來看,他的閱讀能力等同于1A程度的孩童。從伍迪-麥考爾混合基本測驗(Woody-McCall Mixed Fundamental Test)來看,他的計算能力也跟1A程度的孩童相仿。男孩非常討喜、迷人,測驗時配合度很高。”
最后一句話更讓我們確定他是個備受寵愛的孩子,也顯示他夠聰明,知道要好好發揮自己的魅力。
“他反應速度快,注意力也很集中。說話的時候,他習慣重復最后一個字,但現在教他的這位老師沒注意到這點。”
重復字詞是不確定的跡象,顯示他試圖通過猶豫和結巴來爭取時間。現任老師之所以沒發現,很有可能是因為她不太會逼羅伯特,而羅伯特也不怕她。
“男孩嚴重低能,無法辨別顏色與形狀(這次他沒戴眼鏡)。”
他的眼睛無疑有器質性缺陷,他還有可能是色盲。他沒辦法辨別形狀,顯示他缺乏適切的訓練。
“他對數字的記憶力等同于四歲大的小孩,對思想的記憶跟三歲大的孩子沒兩樣。”
這些信息讀起來似乎令人沮喪,但我們知道聰明的成年人,在極大的壓力之下也無法計算數字。羅伯特接受測驗時的情緒與態度,是判斷測驗結果有多準確的重要依據。
“有人曾建議將他送到不分級的班上去,但母親不同意,所以他就跟其他孩童被安置在進度較慢的班上。他說自己不做夢。”
如果他不做夢,代表他對現況百分之百滿意,顯示他已經達成目標,欲望都徹底被滿足,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他在家和在學校都能獲得安全感,不需要再掙扎奮斗。
“他起先說自己不記得任何童年的事,后來又說:‘有個小女孩曾經讓我騎她的腳踏車。’這其實是最近的事,但他講得好像是很久以前發生似的。”
這段記憶與他的行為模式相符:他希望所有人都當他的奴仆。
“抱負:他曾經一度希望自己夠成熟,能成熟到可以獨立拼寫。還有一次他想幫父親掃店鋪的地。”
假如他是在不受他人影響下表達出第一個抱負,這算是不錯的征兆,代表他知道自己有哪些缺陷,期望未來能加以克服。第二個抱負顯示他希望父親喜歡他。
“另一個心愿則是希望能長得夠大,大到能在街上玩。他不想工作賺錢。基于這些愿望,他選擇長大、變強壯,好好學習課業。前兩個心愿是他自動自發說出口的。”
從不想工作的愿望,我們能再次讀出他沮喪氣餒的心態。至于其他野心,我相信前兩個是每個男孩的愿望,這在美國尤其顯著,因為運動在這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希望能好好學習、提升課業表現,這就顯示出問題所在。
“要他選擇是待在家里看書,還是外出到街上去,他選擇后者。老師認為這位家中的幺子,內心感到沮喪氣餒,個子大導致行動顯得笨拙,還有左撇子的天性,這都讓他感到束手束腳。有人曾建議父母讓男孩負擔一些責任,留意哪些活動對男孩而言有幫助,也不要在他面前稱贊兩位姐姐。老師也在班上派給他一些任務,比如分發紙張和幫忙讓教室空氣流通。他很快就留意到這些信號。一開始,他對自己拿到的紙張數量沒什么概念,后來就有明顯進步了。”
老師已經選擇用最棒的方式來協助羅伯特了,我沒辦法提出更好的建議。我想向羅伯特解釋,他過去的教育過程出了一些錯誤。我想鼓勵他,讓他相信自己能達到跟姐姐一樣的水平,并向他解釋他至今之所以未成功,是因為太依賴母親,對自己失去信心。就算情況無法立即改善,我們還是得向他保證他一定辦得到。以學習游泳為例,剛開始所有動作肯定都是錯的,不然大家第一次下水就立刻能游了。剛開始絕對游不起來,但最后還是能學會。我們必須用羅伯特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讓他理解我們的主張。
羅伯特也得知道他必須跟玩伴有更多、更良好的互動。我應該讓他在放學后加入某個團體或俱樂部,這樣他就能經常跟陌生人相處,而不是黏在母親身邊。我們必須解釋他在閱讀方面的特殊障礙,重新教他用正確的方法閱讀。如果能將他從絕望的心態中拉出來,他絕對能進步。病歷的最后幾點顯示他已經朝對的方向發展了,我相信老師也會注意到他的進展。此外,我們也得跟母親談一談,告訴她羅伯特是個聰明的孩子,但只有讓他學會獨立,她才有辦法體會到原來兒子這么聰明。從這名個案面對的困難,就能清楚看出為何多數問題兒童都是被寵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