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下半程:50歲后的幸福心理課
- (日)植木理惠
- 669字
- 2024-01-25 18:47:34
老齡化與駕車
“老害”這種偏見已甚囂塵上。不論在電視新聞還是各種廣播上,是不是經常會報道些諸如“70歲老人駕車誤踩油門釀慘劇”或者“八旬老人開車沖進便利店”之類的老年人引發的交通事故?但是,“老害”這種說法實際上并沒有什么科學依據。
如果對于患有認知障礙癥等疾病或者認知能力極度低下的人,那么當然應該禁止他們駕駛汽車。但對于那些不論年齡多大,都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判斷力和駕駛技術的人來說,同樣應該允許他們開車上路。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的電影《騾子》(2019年上映)中有一句臺詞:“要想長途運輸這么重要的東西,只能找90歲的老手,毛頭小子根本不行!”
其實在造成死亡的撞車事故、沖撞建筑物事故中,85歲以上和20歲以下的肇事者的數量幾乎相同。換言之,日常發生的交通事故,老年人確實脫不了干系,但我們也要關注到因為年輕人駕駛技術不熟練而引發的危險。從報道上來看,媒體還是喜歡大肆宣揚老年人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卻忽視年輕人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
我在這里希望各位理解一個事實:“我的駕齡有好幾十年,行駛里程也有好幾十萬公里了,所以我不可能因為駕駛技術不好而引發事故。倒是那些剛學會開車的愣頭青才危險!”—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所說的那種老年駕駛員還有很多,他們就在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中。
我們不能對這一事實置若罔聞,只知道說:“哦!都70歲了,就別開車了!”脫離人們各自的認知能力和駕駛技術,只拿年齡說事兒—這股風氣對老年人而言完全是一種壓迫。
我們不能只依據年齡做判斷,還要依據個人的認知水平以及駕駛技術,認真核實,這樣才能解決好老齡化和駕車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