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新興產業發展報告(2020—2021)作者名: 趙巖主編本章字數: 3260字更新時間: 2024-01-22 19:42:08
序
當前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沖擊正在進一步顯現,全球經濟一體化萎縮,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科技脫鉤、網絡攻擊、規則博弈等沖突進一步加劇,使不同發展理念、體系、路徑、能力分化加快。我們必須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和新挑戰,增強風險意識和機遇意識,保持戰略定力,趨利避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主動應變、化危為機,以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變革催生新的發展動能”。
以網絡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不斷推動傳統經濟發展和產業模式的變革,數字經濟成為新格局的重要標志。各國家和地區紛紛發布高科技戰略,搶占未來技術競爭制高點。例如,美國的《關鍵和新興技術國家戰略》、歐盟的《2030數字指南針:歐盟數字十年戰略》、韓國的《2021—2035核心技術計劃》等,均大力布局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技術、量子計算、先進通信等前沿技術。2020年以來,我國也出臺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和《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引導政策,鼓勵5G、集成電路、工業互聯網等重點IT 產業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將加強關鍵數字技術創新應用,特別是高端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傳感器等關鍵領域的技術產品應用列為當前政策鼓勵重點。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消費模式發生變化,根據麥肯錫2021年1月發布的報告,新冠肺炎疫情使超過60%的消費者改變了購物習慣,37%的消費者更多地選擇在網上購物;企業開始使用在線客戶服務、遠程辦公,并使用AI和機器學習來改進運營;數字化創業企業大量涌現,企業間并購重組行為增多。同時,新冠肺炎疫情揭示了許多企業供應鏈的脆弱性,全球供應鏈面臨重構,未來的供應鏈鏈條將趨于區域化、本地化、分散化。從全球來看,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一直高度重視供應鏈安全,美國近幾年發布了《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建立可信ICT供應鏈白皮書》等多個文件,拜登政府在短短幾個月內發布了3個相關行政令——《可持續公共衛生供應鏈行政命令》《確保未來由美工人在美制造行政令》《美國供應鏈行政令》,不斷強化自主供應鏈建設,并聯合盟友共同維護供應鏈安全。面對部分發達國家從供需兩側對我國供應鏈的限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并做出一系列部署,強化高端通用芯片、機器人、高精度減速器、工業軟件、光刻機等高端產品的自主性。《綱要》進一步提出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
數字化的快速推進導致網絡風險呈指數級增長。美國歐亞集團認為,未來5到10年內,網絡安全將成為全球第三大風險。一方面,很多國家和地區紛紛通過加強數據保護等舉措努力在維護公共利益和保護個人隱私之間尋求平衡。另一方面,網絡漏洞、數據泄露等問題日益凸顯,有組織、有目的的網絡攻擊不斷增多,網絡安全防護工作面臨更多挑戰。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工業信息安全事件涉及8大領域、16個細分領域,其中,裝備制造、能源等行業遭受的網絡攻擊最嚴重,交通運輸、電子信息制造、消費品制造、水利等行業網絡攻擊呈現高發態勢。2020年以來,我國發布了《數據安全法》《電信和互聯網行業數據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工業互聯網數據安全防護指南》《關于開展工業互聯網企業網絡安全分類分級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規和規范文件,形成我國在數據安全、工業網絡安全防護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安排。
我們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進一步強調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供給和創新需求,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深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強化產業鏈安全,打造良好的產業生態,實現產業鏈各方“共創、共享、共贏”。
新時期,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著力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產學研用合作,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政策之間的協同效應。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依托科技創新成果開辟新的產業和業態。創新鏈引發的創新行為既提升了產業各環節的價值,也拓展和延伸了產業鏈條。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產業鏈的每個環節或節點都可能成為創新的爆發點,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中各環節的協同創新。這種閉環關系體現了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
二是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目前,我國消費端的數字化轉型進程較快,但產業端數字化轉型相對滯后,影響了數字經濟的整體發展。通過深化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應用,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不斷釋放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是傳統產業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途徑。“十四五”時期要圍繞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實施“上云用數賦智”,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三是加快數字化人才培養。數字化轉型不僅涉及數字技術的運用,而且涉及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再造。在這個過程中,數字化人才建設至關重要。數字化人才既包括首席數據官等數字化領導者,也包括軟件工程師、硬件工程師、大數據專家等數字化專業人才,還包括將數字化專業技術與企業轉型實踐結合起來的數字化應用人才。這需要高校、企業、研究機構和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就業培訓等多種形式,開設適應不同人群、不同層次的教育培訓課程,提高全民的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能。《綱要》要求,“加強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普及提升公民數字素養”。針對勞動者的數字職業技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研究制定了《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工作方案》對數字技能培養提出了具體舉措。
四是充分發揮市場與政府的作用。將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結合,企業是市場經濟主體,但政府的作用也必不可少。工業互聯網作為產業數字化的重要載體已進入發展快車道,在航空、石油化工、鋼鐵、家電、服裝、機械等多個行業得到應用。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面向不同場景的應用創新,不斷拓展行業價值空間,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為確保該產業健康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門已印發《加強工業互聯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建立監督檢查、信息共享和通報、應急處置等工業互聯網安全管理制度,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保障平臺、基礎資源庫和安全測試驗證環境,構建工業互聯網安全評估體系,為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企業提供良好環境。
五是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中小微企業是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中央政府層面已經推出多項減稅降費舉措,并鼓勵金融資本服務實體經濟,積極利用金融資本賦能產業技術創新和應用發展,打造多元化資金支持體系,努力形成產業與金融良性互動、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等舉措,大大提升了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有助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相關部門、地方、企業近150家單位啟動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推出500余項幫扶舉措,為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紓困。
2021年,面對日趨復雜、嚴峻的國際競爭格局,我們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積極塑造新時代我國工業和信息化建設新優勢、新格局。值此之際,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推出2020—2021年度“工業和信息化藍皮書”,深入分析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工業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新興產業、中小企業和“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等重點領域的發展態勢。相信這套藍皮書有助于讀者全面理解和把握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發展形勢、機遇和挑戰,共同為網絡強國和制造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是以為序。
中國工程院院士
- 經濟特區研究文獻索引·第五輯(2011—2015)
- 中國碳中和通用指引
- 生態引領 綠色趕超:新常態下加快轉型與跨越發展的貴州案例研究
- 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區域創新績效研究
- 特色小鎮政策一問一答(2017~2018)
- 中國話語:中國政治經濟學40人論壇·演講錄
- 中國進口貿易的新進展與政策選擇:2023中國進口發展報告
- 組織中的支配與服從:中國式勞動關系的制度邏輯
- 2021—2022年中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藍皮書
- 深化改革與中國經濟長期發展(“中國經濟前沿”叢書)
- 財務通:直達成功企業的財務智慧
- 中國改革開放與發展實踐叢書:中國式反貧困模式演進與實踐
- 未刊論文與會議發言稿(全2冊)
- 沿邊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研究(2022)
- 中國民營文化資本跨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