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Ⅰ 總報告
GeneralReports

B.1 2020年全球和中國新興產業發展態勢

李彬 趙佩玉

摘要: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戰略性新興產業在2020年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增長趨勢。國際上,各國紛紛意識到新興產業發展對于下一階段國際競爭的重要意義,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布局新興產業;新興產業前沿技術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突破,國際技術合作不斷加深;同時新興產業之間及其與傳統產業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不斷加深。在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國2020年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政府給予了產業發展較大的支持力度,各地特色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技術研發取得多項突破,國內企業推出了不少代表性的新產品,市場地位不斷提升。展望2021年,我們認為在國內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一體化”等區域一體化戰略的背景下,新興產業的發展將成為區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其自身發展也會從區域的要素整合和更合理的產業布局中受益;由于新材料是其他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其戰略地位將不斷提高;下一階段國家間的技術競爭將更加激烈,國際競爭與合作將會并存。

Abstract:Despite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emerging industries still maintain a relatively high growth trend in 2020.Internationally,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next stage of competition.More and more countries have formulated strategic plans to push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of emerging industries made many breakthroughs in 2020.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operation has continued to diversify.At the same time,the integration within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betwee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emerging industries has continued to deepen.In China,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e for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in 2020.The government has implemented various polic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re booming,technologic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ments have made many breakthroughs,domestic companies have launched many representative products,the market power of Chinese companies continues to improve.Looking forward to2021,we believe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mestic vigorously promoting regional integration strategies,such as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engine for reg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nd its own development will benefit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elements and a more reasonable industrial layout;as new materials are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eir strategic position will continue to raise.The next stage of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will become more intense,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will coexist.

關鍵詞:全球及中國新興產業 技術創新 區域一體化 國際競爭與合作

Keywords:Emerging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Worl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一、2020年全球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仍然保持了較好的發展趨勢。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并存,不少國家對新興產業的發展給予了戰略上的高度重視,科技巨頭的海外收購對促進新興產業技術研發的國際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新興產業的發展改造和升級了傳統產業,新興產業之間的融合和交叉也不斷增多,滲透廣度和深度均有提高。

(一)前沿技術研究不斷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生物醫療、新材料領域技術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人工智能技術及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得到了極大的突破。2020年5月,OpenAI 發布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預訓練語言模型 GPT-3。該語言訓練模型的性能優勢在于處理自然語言數據,可以出色完成翻譯、問答和文本填空任務,也可以完成一些即時推理或領域適應的任務。2020年12月,智源學者、北京大學研究員楊玉超及其團隊提出并實現了一種基于相變存儲器(PCM)電導隨機性的神經網絡高速訓練系統。該系統在大型卷積神經網絡的訓練過程中表現優異,為人工神經網絡在終端平臺上的應用及片上訓練的實現提供了新的方向。在應用上,2020年11月30日,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的AlphaFold2 人工智能系統對蛋白質結構預測的準確性,可以與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核磁共振或X射線晶體學等實驗技術解析的蛋白質3D結構相媲美,將蛋白質結構預測任務做到了基本接近實用的水平。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來自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維也納工業大學、奧地利科技學院的團隊僅用19個類腦神經元就實現了控制自動駕駛汽車,而常規的深度神經網絡則需要數百萬個神經元。此外,這一神經網絡能夠模仿學習,具有擴展到倉庫的自動化機器人等應用場景的潛力。

2020年生物醫藥方面的突破主要集中在抗衰老、基因測序和細胞研究上。以色列理工大學結合質譜和計算兩種方法,開發出快速且廉價地分析血液樣本的新方法。美國和喀麥隆科研人員找到了與腦瘧疾發展相關的關鍵分子 EphA2 蛋白;美國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可以殺死人類癌細胞的脂肪酸二高-γ-亞麻酸(DGLA)。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繪制了抑制性神經元回路的發育圖譜,并發現了獨特的回路形成原理。

在新材料方面,韓國和英國聯合開發了超低介電新星——非晶氮化硼,該材料在 100kHz 和 1MHz 的工作頻率下分別展示了介電值 1.78 和 1.16的超低介電性質,極度接近于空氣和真空的介電值1,并且表現出了優異的機械、高壓穩定性,可以有效解決現代電子器件由于金屬連接器維度降低和堆疊密度增加導致的運行速度降低的問題。馬里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胡良兵、莫一非,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鄭小雨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駱建合作將具有 26000 年歷史的陶瓷制造工藝改造成一種創新的陶瓷材料制造方法,該聯合研究團隊開發的超高速高溫燒結新方法具有加熱速度快、冷卻速度快、溫度分布均勻、燒結溫度高達3000℃等優點。這些工藝所需的總處理時間不到 10秒,比傳統的燒結爐方法快 1000倍以上。這種陶瓷材料在固態電池、燃料電池、3D 打印技術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2020年10月,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的Susannah Scott等人提出了一種在低溫環境下將廢棄的聚乙烯轉化為價值更高的長鏈烷基芳烴的創新方法。長鏈烷基芳烴是洗滌劑、潤滑劑和制冷劑的重要成分,比聚乙烯塑料更有價值。該工作的創新思路是開發一種新的串聯催化方法,該方法不僅可以直接從廢聚乙烯塑料中制造出高價值的烷基芳族分子,而且可以高效、低成本、低能耗地進行。結果表明,該工藝路線能夠產生平均碳原子數約為30的長鏈烷基芳烴和烷基環烷酸酯,產率約為80%。盡管催化收率比低分子量聚乙烯模型化合物的轉化率要低一些,但聚合物的密度和支化度對新開發的氫解-芳構化串聯工藝影響不大。該技術可以有效地將廢塑料轉變為高附加值產品。

(二)全球合作不斷深化,合作機制日益多元化

科技巨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合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球共有28個國家和地區的398家AI企業獲得風險投資,中國企業也積極參與到此輪投資中,中國有118家AI企業獲投,獲投企業數量占全球的29.6%。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英特爾、亞馬遜、百度、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等科技巨頭都是最為活躍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收購者。這些科技巨頭往往采用建立海外實驗室的方法網羅全球人才,例如,微軟的全球七大研究院,分布于美國、中國、印度等地;IBM在全球建立了12大研究院,其中IBM中國研究院集中于物聯網、云計算等研究。中國企業也積極在全球建立研發機構,起初其海外研發機構往往集中在美國硅谷,近些年開始擴展到新加坡、德國等國家。百度硅谷人工智能實驗室于2014年在美國硅谷正式成立;2017年5月,騰訊成立美國西雅圖AI實驗室;2018年4月,新浪微博在美國硅谷Palo Alto成立微博北美研發中心,主要技術方向為AI;2018年9月,深蘭科技與盧森堡國家實驗室合建研究中心;2018年2月,阿里巴巴達摩院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合作正式成立了首個海外聯合研究機構。

(三)新興產業開始融合滲透其他產業鏈,其融合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強

自“工業互聯網”的概念提出后,全球工業互聯網和產業融合平臺建設不斷加強,全球產業融合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強。

新興產業的融合滲透是多方向的。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開始滲透融合到其產業鏈上下游,如新材料產業鏈向下游應用延伸,上下游產業縱向融合、協同發展,推動新材料日趨低維化和復合化、結構功能一體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與器件集成化、制備及應用綠色化發展。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間的產業融合將越來越多,如信息技術與材料科學相融合,美國哈佛大學和普渡大學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預測制備亞硒酸鈉晶體的反應條件,預測結果比擁有超過十年經驗的材料化學家更準確,而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的交叉融合,正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單點技術和單一產品創新加速向多技術、多產業融合互動的系統化、集成化創新轉變。

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不斷發展。例如,數字經濟從企業結構組織方式、生產緩解等方面改造了傳統服務業,不僅可以提升企業運行效率,還可以預測和培養消費者需求,從而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再如,機器人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傳統醫療器械產業的融合催生手術機器人、人工智能支架等新產品,加速推動傳統醫療器械向新一代醫療器械轉型升級。

二、2020年中國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2020年國家各部門繼續出臺政策促進各產業的發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2020年仍然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仍處于領頭羊地位,綠色低碳發展的概念不斷強化,數字創意產業以其較高的趣味性和傳播性受到重視;地區逐漸形成地方特色新興產業,成為地方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多個領域均有重大突破;代表性企業的品牌特色產品不斷更新和完善,市場地位不斷提升。

(一)政府不斷優化政策環境,進一步扶持新興產業發展

我國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各部委推出多種優惠政策來扶持新興產業的發展:《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2020年9月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發改高技〔2020〕1409號),提出了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的重要任務,繼續優化投資環境。具體到各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各部門也針對性地出臺了相應的政策,表1-1簡要介紹了我國2020年發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

表1-1 我國2020年發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

續表

續表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

(二)2020年前三季度增加值增長8.4%,新興產業發展空間繼續拓展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經濟萎靡的情況下,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仍有亮眼的表現,是我國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動力。2020年1—11月,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6%,增速高于規模以上服務業7個百分點。2020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加7.1%,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4.3個百分點。2020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6%,增速比全部投資高7.7個百分點,拉動全部投資增長0.8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也體現在產品產量上,3D打印設備、智能手表、民用無人機、集成電路圓片等新興產品產量增速同比增長1倍以上。

(三)2020年新興產業整體穩步發展,重點新興產業呈全面發展態勢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生物產業領頭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繼續蓬勃發展,數據、知識資本、新興基礎設施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生產方式智能化、產業形態數字化在微觀和宏觀上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和全社會資源配置。

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整體運行平穩。2020年,互聯網企業共完成信息服務收入7068億元,同比增長11.5%,增速低于2019年同期11.2個百分點,其中,在線教育企業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旺盛需求業務收入高速增長,直播帶貨、社交團購等銷售方式持續活躍。

從基礎設施的建設來看,2020年我國基礎設施更加完備,光纖接入用戶數已達4.54億戶,4G基站和用戶數量全球領先,5G規模部署持續提速,自2019年5G商用以來,我國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網絡,5G基站超71.8萬個,5G終端連接數突破2億個。5G+遠程會診在19個省份的60多家醫院上線使用,5G+自動駕駛、5G+智慧電網、5G+遠程教育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同時,我國工業互聯網建設正穩步推進,全國建成超過70個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工業設備數量達4000萬套,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達3萬億元;在空天網絡方面,202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隨后成功將天通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將為覆蓋范圍用戶提供穩定的移動通信業務。我國也在積極進行6G的研發。從目前行業專家勾勒的愿景來看,6G將在5G萬物互聯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開萬物智聯的大門,6G將以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時延,應用毫米波、太赫茲等高頻資源,并充分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實現空天地海的“無縫連接”。

生物產業發展迅速,市場前景巨大。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凸顯,對生物醫藥產業的需求提高。近年來,我國醫藥制造業主營業收入一直高于GDP的增速。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20年1—12月,醫藥制造業營業收入為24857.3億元,同比增長4.5%,高于規模以上工業3.7個百分點;利潤總額為3506.7億元,同比增長12.8%。

2.綠色低碳產業成為新興產業發展新引擎

綠色低碳產業實質上就是可持續發展經濟,其發展理念是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體現。我國高度重視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不斷推進完善綠色節能環保政策,綠色低碳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在新能源方面,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這五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一直保持增長的態勢,對能源的依賴性降低。國家能源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發電分析報告(2020)》顯示,2019年我國新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容量5610萬千瓦,占全國新增裝機量的58%,連續三年超過火電新增裝機量。新能源的利用率也持續提高,2019年棄電量215億千瓦時,同比降低了35.2%,利用率提高了2.5個百分點至96.7%,提前一年實現了新能源利用率95%的目標。新能源供電的市場化水平也不斷提高,2019年新能源市場化交易電量145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2%。從地區來看,2019年在多個地區新能源已成為供電的主力,如甘肅、青海的新能源發電機已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寧夏、河北、西藏、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19個?。ㄗ灾螀^)的新能源發電機成為第二大電源。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布了2020年我國新能源裝機業績,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新能源裝機容量達6049萬千瓦,躍居世界首位,其中,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2961.2萬千瓦,繼續穩居全球第一位,風電累計裝機容量3087.9萬千瓦,居全球第二位。

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0年年底,中國汽車保有量2.81億輛,同比增長8.08%,其中,新能源車保有量492萬輛,同比增長29.13%,占汽車保有量的1.75%,新能源車當年銷量占汽車銷量的5.40%。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和銷量分別為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在新能源汽車主要品種中,與2019年相比,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均呈增長趨勢。

(四)全國各地區新興產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東部地區新興產業繼續快速增長保持領先,其余各地區新興產業穩步前進

戰略性新興產業基于重大技術突破,有提升經濟附加值、開發新的經濟需求的重要作用,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區域實現經濟轉型、推動經濟增長和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工具。我國東部地區受益于較好的工業基礎和科技人文稟賦,戰略性新興產業表現出較快的增長。以江蘇省為例,江蘇省政府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均給予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較大的優惠,江蘇省專門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截至2020年年底已經累計撥付86億元,在政策方面,江蘇省圍繞集成電路、車聯網、高端裝備等領域,先后研究出臺15項政策措施和行動計劃,超前謀劃和推動經濟新動能增長。在全省上下的高度重視和全方位投入下,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進入了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經濟、培育動能的新階段,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37.8%,比2019年提高5個百分點,其中生物醫藥、電子及通信設備、智能裝備實現兩位數增長,分別增長14.0%、12.2%、10.1%;主要產品產量均實現增長,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挖掘機產量分別增長3.4%、22.1%、35.8%、43.2%。東北、華北、中部及西部地區新興產業也在穩步前進,地方特色產業蓬勃發展。重慶市于2016年發布了《重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2016—2020人才需求指導目錄》,旨在以產業需求和人才素質的高度匹配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群發展。2020年兩江新區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增長13.3%和12.9%,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52.7%和57.4%。武漢市 4個產業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光芯屏端網、汽車制造及服務、生命健康等世界級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大連市積極推進產業振興,重點打造萬億元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五千億元級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和五千億元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五)中國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重大技術突破

技術創新是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中國家趕超競爭力前沿、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工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方向,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持。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于2020年12月發布了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國的排名保持在131個經濟體中的第14名,為排行榜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較2013年上升了21位,體現了我國近些年深耕科技創新的成果。在前100位的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廣州以72259件的PCT申請量和118600 種的科學出版物數量排名第二,與2019年持平;北京以25080的PCT申請量和241367的科學出版物數量排名第四,排名不變;上海以13347 的PCT 申請量和122367 的科學出版物數量排名第11,較2019年上升兩位。除此之外,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弗朗西斯·高銳于2020年4月7日介紹了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專利申請情況,其中,中國通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專利合作條約》(PCT)體系提交了58990件申請,首次超越美國,躍升至第一位,成為年度提交國際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在企業方面,中國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2019年提交了 4441件申請,連續三年居企業申請人第一位;在高校和科研機構方面,中國的清華大學以265件PCT申請量列所有教育機構第二位,在整體排名中居第93位,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在所有教育機構中分別居第3位、第5位、第7位。表1-2所示為2020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技術突破或重點產品進展。

表1-2 2020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技術突破或重點產品進展

續表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

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近些年來,我國愈發重視創新能力的重要性,財政科學技術支出不斷提高,企業也加大了科技創新經費的投入。根據《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財政科學技術支出10717.4億元,比2018年增加1199.2億元,增長12.6%。2019年我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 22143.6億元,較2018年增長了12.5%,研究與試驗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23%,較2018年提高了0.09個百分點。其中,各類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6921.8億元,比2018年增長11.1%;政府屬研究機構經費支出 3080.8億元,增長14.5%;高等學校經費支出1796.6億元,增長23.2%。

(六)新興產業及代表企業持續發力,市場地位繼續提升

面對全球競爭激烈的新興產業發展態勢,我國戰略性新興企業依舊保持穩步增長勢頭。2020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國內代表性企業繼續發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見表1-3)。

表1-3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部分相對優勢行業企業2020年進展

續表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

三、2021年中國新興產業發展趨勢

2021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新的階段里區域一體化進程將會穩步推進,區域內要素資源的流動和合作增強,有助于更好布局和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我國半導體行業在近些年受到國外的限制,未來戰略地位將逐漸提高,對制造強國戰略的推進也將發揮重要作用;國際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日趨激烈,下一階段我們將繼續提高對研發的重視,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在國際間的人才交流、產業合作中受益。

(一)新興產業集群與都市圈發展并進,成為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產業集群具有集中優勢資源,促進人才、勞動要素的集聚等優勢,產業發展可以從勞動力資源池的共享、產業鏈上下游的知識溢出中獲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9年開始了第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申報工作,評選出第一批66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并形成了“一攬子”金融支持計劃。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各地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地方政府努力解決當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體制和金融痛點,例如,山東省在入選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大膽推進政策和制度先行先試,在技術研發上共建高端開放平臺,共促新技術研發,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環節下大功夫。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結合地方優勢建設了符合地方資源稟賦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當地的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增長與動能轉變的重要支撐。例如,北京市持續推進新能源智能汽車發展,積極打造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初步形成完整的、領先的新能源智能汽車創新體系,為首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來新動能;深圳市以 5G龍頭企業為牽引,著力突破關鍵技術,加快前沿應用示范場景落地,打造形成了5G產業生態和產業集群,致力于打造 5G全球標桿城市;貴州省近年來深入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大數據產業向縱深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亮點頻出,成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現今,我國推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這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群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區域一體化政策可以整合區域優勢資源、跨省區謀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這一方面可以解決當今各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的同質化問題,避免資源的浪費和無序化競爭,另一方面可以促進人才及科研資源的流動,攻克短板產業的關鍵技術。

(二)新材料產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高,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不斷加深

新材料產業能否實現技術突破、打破其他國家的技術壟斷對于其他產業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以電子信息行業為例,半導體產業和新型顯示產業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兩大基礎性產業,但我國的先進半導體材料及輔材和新型顯示關鍵材料,如大尺寸硅基材料、第三代半導體襯底材料、電子氣體、光刻膠、拋光材料及新型顯示關鍵材料等重點環節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產業的發展對國外供應的依賴性較強,易受到其他國家斷供或減供等情況的影響,亟須保證自主研發水平和供應能力。除此之外,隨著制造強國戰略的加快推進,各應用領域對重點材料的發展需求急速增加,以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和海洋船舶為主的交通運輸領域對特種合金、高溫合金、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輕質高強材料、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海洋工程材料的依賴性較強;3D 打印技術由于其材料總體利用率高、滿足復雜結構需求、制造工序少和制造周期短等優點,在航空航天、生物醫療等領域均可以實現較好的應用。

(三)國際競爭與合作并存

一方面,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這一觀點,世界各國已經達成共識,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均加入了這一競爭賽道,國際競爭環境復雜。許多國家推出了新興產業的發展計劃,例如,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推出“先進制造伙伴計劃”等措施,德國推出“工業4.0”,日本推行“第四次工業革命”計劃等。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下,應對策略是必不可少的:需要認識到當前幾乎所有行業的價值鏈體系開始更多地向研發和創新傾斜,要素價格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正在持續下降。傳統成本型競爭優勢正逐漸消退,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間的國際競爭正從錯位競爭向正面競爭轉變;全球產業鏈的技術擴散的紅利正逐漸消失,下一階段要著眼于提升自主研發能力,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的狀況。另一方面,需要構建全球創新網絡,積極引入全球要素資源。

參考資料

1.國網能源研究院.中國新能源發電分析報告2020.2020-07。

2.劉曉龍,葛琴,崔磊磊,等.新時期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宏觀研究,中國工程科學,2020(2)。

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戰略性新興產業形勢判斷及“十四五”發展建議.2021-01。


[1] 李彬,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工業發展和投資、新興產業;趙佩玉,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實習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照市| 宣化县| 靖州| 高青县| 武义县| 高雄县| 武定县| 长泰县| 建平县| 深州市| 比如县| 同江市| 饶平县| 抚松县| 临沧市| 宣化县| 晋江市| 习水县| 双鸭山市| 绥江县| 营口市| 上高县| 鹤壁市| 泸溪县| 姚安县| 永顺县| 泰安市| 金乡县| 阿尔山市| 思茅市| 阳信县| 罗山县| 肇源县| 金华市| 深水埗区| 禹城市| 永丰县| 丽水市| 镇宁| 鲁甸县| 海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