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父母常常給孩子善意的連接(珍藏版)
- 吳文君
- 19字
- 2024-01-19 16:41:20
第一章 父母的生命能量關乎孩子的成長質量
一、認識自己,做好蛻變準備
歡迎你踏上成為導師型父母的蛻變之旅!每天一小步,本書用180天陪你成為導師型父母,為你帶來驚人變化。
當你打開這本書,你已經做好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準備。物質上,你已經準備了本書,作為你的蛻變指南;精神上,你已經準備好蛻變,用180天的時間,成為導師型父母。接下來,我將從為人父母的困擾、認識原生家庭、測試生命能量三方面,幫助你做好蛻變前的準備。
(一)為人父母,你有哪些困擾
在蛻變之旅即將開始前,請檢查一下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心里裝了什么?需要再裝些什么?檢視自己內心的信念,梳理自己為人父母的困擾,確定此次旅程的目標。這是你本次旅程的起點。
花點時間梳理你目前的狀況和為人父母的困擾,在筆記本上做個簡單的記錄,主要圍繞以下問題:你現在有幾個孩子?孩子分別是幾歲?是男孩還是女孩?你目前做父母最大的困擾是什么?這個困擾是關于孩子的教育,還是關于你與老人的相處,或是關于夫妻的瑣事爭吵?完成這項梳理以后,請把一只手放在胸口,老老實實地回答這幾個問題:
1.你為什么生孩子?
2.你希望孩子未來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3.你是如何做父母的?(翻開本書之前,你是如何做父母的?你希望成為像誰一樣的父母?你不希望成為哪種父母?)
根據上述三個問題,我準備了相應的備選答案,希望能幫助你理性、清晰地認識自己。
問題一:你為什么生孩子?
備選答案:
1.為父母而生。
2.為愛人而生。
3.為自己的需要而生。
4.為了讓一個生命來到世界。
你的答案是哪一個或哪幾個?不同的人,答案會有所不同。有的人因為父母年紀大了,想讓父母兒孫繞膝,所以是為父母而生;有的人因為愛人特別喜歡孩子,所以是為愛人而生;有人則因為天生就愛孩子,結婚就是為了生孩子,所以迫不及待地生了。也有一些人說:“讓一個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是我的使命和責任。”生育的出發點不同,對待孩子和養育孩子的態度一定會截然不同。
問題二:你希望孩子未來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備選答案:
1.希望孩子未來在學業、事業方面能超過我和愛人。
2.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都可以,只要不像我和愛人。
3.希望孩子能實現我小時候沒實現的愿望和理想。
4.對孩子沒有期待,他可以成長為自己想成為的任何樣子。
問題三:你是如何做父母的?
備選答案:
1.放養孩子,任其自由成長。
2.交給長輩帶孩子。
3.認真看育兒書籍,陪伴孩子。
4.對孩子有求必應。
或許你一直覺得養育孩子并沒有什么難的,讓他吃飽穿暖即可,品格和道德的塑造可以等孩子長大再慢慢完成。或許你在育兒方面一直都比較困惑和焦慮,經常閱讀育兒書籍,與朋友探討育兒小妙招,甚至在網上搜索育兒知識和理論,你還會不自覺地模仿某些育兒榜樣。這些行為的結果如何呢?
回答完上述問題,你會發現你的內心世界已經風起云涌,你對如何養育孩子、如何做合格的父母產生了更多的疑惑和思考。接下來你會檢視和反思關于家、關于生命養育、關于父母和孩子的角色這些重要的課題。既然如此,讓我們進入旅程前的下一個準備吧!
(二)了解自己,認識你的原生家庭
繪制家庭樹
本章家庭樹的繪制范圍是你的原生家庭,包括親生父母、養父母或繼父母、兄弟姐妹。家庭樹也被稱為原生家庭圖,是以樹狀圖直觀地呈現每個人原生家庭成員關系的圖示。
第一步:畫出原生家庭圖的框架并分兩層寫下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名字。圖的第一層是父母,第二層是你和你的兄弟姐妹,包括夭折、流產、墮胎的兄弟姐妹,按出生順序用線段連接起來(不在世的成員用黑筆框出)。
第二步:審視你的生命源頭,探尋每個人對你的影響。在每個成員的名字旁邊寫下你對他的評價和他的職業。評價包括三個性格特點,分別用一個詞概括。分別用四種線段表示你與他的關系(粗黑線:親密;單線:疏遠;曲線:沖突;空白:連接中斷),通過線段直觀地看出原生家庭中成員之間的關系。
第三步:察覺家庭樹的循環及相似性,展望和猜測這些循環會如何在自己的新核心家庭中重演。
三幅典型原生家庭圖
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操作,我選取了三幅簡單的原生家庭圖。請按照以上三步驟進行初步解讀,猜測每個家庭里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和案主的生命狀態、生命循環模式。
第一個家庭是典型的三口之家(如圖1.1),是常見的獨生子女家庭。父母之間是沖突關系,父子之間是疏遠關系,母子之間是親密關系。父親是一名律師,沉默、粗暴、能干;母親是一名教師,強悍、嘮叨、任勞任怨;兒子是一名法官,沉默、能干、堅強。

圖1.1 原生家庭圖1
第二個家庭是一個重組家庭,父親有位前妻,并有一孩早夭,以“X”代表。父母結婚,生了現在的女兒。通過圖1.2可知,父與前妻的關系呈親密狀態,父與現妻的關系呈疏遠狀態,父與現女之間是親密關系,母與現女間是沖突關系。父親是一名工程師,大男子主義、懶散、樂觀;父親的前妻是一名銷售經理;母親是一名公司文員,柔弱、可憐、堅韌;女兒是一名企業主管,積極主動、脾氣大、韌性強。

圖1.2 原生家庭圖2
第三個家庭中的女案主是被領養的,在原生家庭中排行第二,家中老大是男孩。女案主聰明、善良、冷漠,是一名會計,她與養父母一起生活,以虛線相連。生父是一名企業家,冷漠、不負責任、聰明;生母是一名會計,她世故、勢利、能干。女案主與生父、生母的聯系中斷。養母善良、笨拙、親近,是一名家庭主婦;養父本分、樸實、勤儉,是一名工人;兄長性格冷淡,聰明、貪玩,是名企業管理員。女案主與養父母關系疏遠,與兄長有沖突。

圖1.3 原生家庭圖3
以上三例家庭樹看似不同但核心相同,即每個孩子只有一對給予其生命的父母,這就是世上各種關系里最穩定、最核心的關系,是不可否定、不可改變、不可代替的永恒的血緣關系。人們常說親情“血濃于水”,都是由“鐵三角”衍生而出。在“鐵三角”中(如圖1.4),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先結為夫妻,二者結合生下孩子,由此才產生永恒的親子關系。

圖1.4 原生家庭圖4
夫妻關系先于親子關系而存在,但它不是永恒不變的,有可能因為一人離開而中斷,但其中“父親與孩子”“母親與孩子”的關系,卻是永恒不變的兩種互不相同的關系,不可以相互取代或被否定。
無論遇到什么情況,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都沒有資格代替爸爸,爸爸也沒資格代替媽媽。每個孩子來到世界,就有了與父母相連的各自獨立而永恒的親子關系。親子關系真正的本質是父母盡己所能,給予孩子生命!
因此,對于子女來說,“生”本身就是最永恒且唯一的禮物,“養”則是附加的禮物和恩德。父母是否養育子女或養育的質量如何,不是衡量親子關系的基本要素。每個新生兒就像一顆獨特的鉆石,被父母帶到世界上體驗和經歷生命之美。鉆石本身的光芒不會因外包裝的優劣而改變,無論是珍貴的絲綢還是粗糙的牛皮紙,都無法代替鉆石本身的珍貴,所以父母“生子”之恩,是“鐵三角”中親子關系的核心,無法取代;而“育子”之恩,則是一份附加的恩情。獨有生恩,已無還報,兩恩并重,是謂最深親子之情。
除了生命的給予,還有做人的傳承。孩子在父親身上學到男人的力量,經與父親連接感受到與世界的關系。孩子在母親身上學到女人的慈愛,經與母親連接感受到安全與親近,學到了何為女人、何為妻子、何為愛。父母兩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且無可替代的角色。孩子跟爸爸的關系往往決定了孩子跟世界的關系,跟媽媽的關系往往決定了孩子跟親人的關系。
“鐵三角”的關系雖然簡單,但是非常重要。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最初的6~8年里,是一種全然開放的“吸收”狀態,毫無保留地開放所有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受到家庭中父母互動帶來的所有影響。這些影響無意識地儲存在孩子的身體、情緒、認知里,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生命模式,好像在寫人生電影的腳本一樣。
這一切影響,在平時是潛伏未見的。往往在未來遇到某些事件造成了沖擊,潛伏的場景被激發,這些儲存的影響才會從個體的潛意識中浮現出來,以被擾動的情緒或信念為線索,喚醒曾經的記憶。如關于男女如何相處、丈夫和妻子的角色分工、父母對待孩子的不同方式等內容。在那時你會發現,原來小時候發生的一切都沒有忘記,那些情緒和影響都深藏在自己的內心。有很多人做了父母才意識到,小時候自己的經歷會一直影響著自己的情緒。這些童年經歷從來沒有隨著記憶消失,每個人都需要主動地完成自我和解,才能開始覺醒、有能力主動選擇過自己的新生活。
我做過很多咨詢案例,其中一個案例的案主是位高學歷的白領女性,人生路的前半程非常順利,讀書時成績名列前茅,工作時成為同事中的佼佼者,可生了孩子后,卻出現了嚴重的產后抑郁。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這位女性生孩子后,爸媽來幫忙帶孩子,觸發了她童年時爸爸媽媽的相處模式中有關沖突和對抗的記憶,讓她覺得害怕、痛苦。同時她還要面對現實中的愛人、公公、婆婆……她不知如何處理這些復雜的關系,強行壓抑這些情緒,反而導致了非常嚴重的抑郁。
在另一個更嚴重的產后抑郁的案例中,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一起跳樓自殺,她用這樣的方式來解脫自己。她的“萬言遺書”控訴自己的丈夫、公公、婆婆,令人唏噓。但揭開表面的這層紗,真相卻是這位媽媽小時候經歷的創傷被重新激活,現實的導火索點燃了過去的記憶。她無力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選擇一死了之。
有人因恐婚而不婚,有人因不喜歡孩子而不生育,表面上糾結于各種現實條件、擔心自己能力不足,其深層原因則是受小時候的創傷經歷和生命模式的無意識控制,不去主動面對和處理就無法開始自己全新的生活。親子關系的互動模式、父母互動的模式、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不僅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自己的家庭生活,甚至影響著與其他人的關系,如上下級關系、師生關系、同事關系等。
孩子是否信任這個世界?是否有安全感?我通過三十年的研究和咨詢案例積累發現,親子關系是生命中一切關系的原型,親子關系決定了每個生命的質量和狀態。
在開始主動探索和學習之前,許多生命都在被動、無意識地更換不同的舞臺和場景,跟不同的“演員”重復自己小時候無意識中寫就的人生腳本。只要回溯根源,就可以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改變自己的人生。
改變從回到親子關系開始,從了解、厘清、轉化自己的親子關系開始。
第一,從當下開始,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親子關系的模式,因小時候的記憶被觸發而開始轉變。
第二,覺察之后,可以主動以成人的方式,重新選擇切合當下的應對模式。比如我過去面對權威領導時會抖成一團,這也許是小時候被爸爸打的應激反應。覺察讓我明白,對方只是領導不是爸爸,我只是下屬,不是孩子,我只要用下屬的方式去應對就好。這樣我就有了重新選擇的主動權。
第三,親子關系的影響巨大,只需要從抗拒父母轉為接受父母,就可以重歸生命河流,獲得源源不斷的愛和祝福。接受父母就是真正接受自己的生命,就是跟生命源頭的主動連接,就是真正接受世界。接受會帶來改變,會創造幸福和喜悅。相反,內心對父母抗拒,就是抗拒和否定自己,就是斷開與世界的連接,讓生命源頭斷流。生命就會因分離而孤獨,能量枯竭。
第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深遠,今天你與愛人給予孩子的一切,都在創造和影響孩子的未來。父母越富有智慧,越有能力順道而行,對孩子的影響就越深刻。反之,有意識地切斷與祖祖輩輩的連接,會陷入無意識、無效教育孩子的痛苦循環。
互動分享:
1.在你生命的前六年里,有怎樣的故事?
2.你會怎樣回憶你的過去?如何向別人講你小時候的故事?
(三)認識自己,測試“生命能量”
準備好紙筆,做如下測試。測試之前做幾個深呼吸,放松一下,讓心里的念頭直接流動出來。
1.你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經常是怎樣的?
備選答案(單選或多選都可以):焦慮、緊張、憤怒、恐懼、懊惱、無奈、喜悅、平靜、快樂、興奮、煩躁、麻木。
2.你經常因什么人而自責、懺悔或內疚?
3.你經常夢見誰?夢中的情緒如何?與離開你的親人有關嗎?
4.你能區分麻木和平靜兩種狀態嗎?
5.當你感受到最強烈的愛時,是什么時候?
6.你知道愛人和孩子為什么不太喜歡靠近你、不愿與你溝通嗎?
測試完成后,看著答卷,你發現自己的情緒處在哪個狀態?是低落、平靜,還是興奮?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在各種課程和場合中,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的生命能量等級圖(如圖1.5)作為一種自我覺察和改變的工具,分享給許多人。
霍金斯經過30多年的科學實驗,發現了生命能量等級的規律。他發現人與宇宙萬物一樣,只是能量振動的頻率不同而已。從物理學的角度看,能量不分正負,只是振動頻率不同,越輕、越抽象無形的東西振動頻率越高,如思想、念頭等;而桌、椅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實體,振動頻率就會偏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振動頻率。人與人之間,看似是外形、長相不同,本質則是各自的振動頻率不同。有人喜悅興奮,有人憤怒壓抑,不同的能量振動頻率會呈現完全不同的生命狀態。這種狀態與每個人的身高、體重、長相均無任何關聯,而是與其傳達出來的情緒感受相關。
相同頻率的能量能夠產生共振,高頻振動可以帶動低頻振動。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房間放置很多不同的音叉,一個振動比較強的音叉,會引起其他振動較弱的音叉增加振動頻率,并且逐漸變成相同振頻的振動。人們發現,同頻率的音叉容易產生共振,振動強的音叉可以帶動振動弱的音叉與自己同頻共振。以此我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是能量頻率互動的結果。人們總是無意識地喜歡靠近陽光、有溫度、總是開心的人,害怕靠近陰沉、緊張、煩躁、抑郁的人。有溫度的人,總會不自覺地成為社交場合中的中心和領袖。

圖1.5 生命能量等級圖
能量,是可測量的客觀存在。霍金斯最大的貢獻,是通過大量實驗發現不同的情緒反應有不同的振動頻率和不同的能量層級。能量層級,從低頻到高頻共有17個層次,決定了人生的狀態和品質。羞愧、內疚、冷淡、悲傷、恐懼、欲望、憤怒、驕傲這些情緒的分數值都在200分以下,等級和分數最低的情緒是羞愧、內疚,驕傲的分數值相對較高。
中國人最怕“驕傲”,怕驕傲后翹尾巴,不思進取。所以我們經常用羞愧感教育孩子:“你要好好學習。學不好,對不起爹媽和爺爺奶奶。”學校老師也這樣訓導學生:“你爸媽辛苦工作都是為了你。你要好好學習,才能對得起他們。”事實證明,越這樣苦口婆心地勸說,孩子越做不到、做不好。這是因為不斷制造的內疚感、羞愧感越多,孩子的能量等級越低,越沒有力量,無法做真正想做的事。我們就是無意間用羞愧和內疚兩種能量,把孩子放在最低能量層級的“十八層地獄”,傷害了孩子而不自知。相比較而言,一個有資格驕傲的孩子,更有力量爆發自己的潛能,更有力量改變自己。可我們不允許孩子驕傲。
霍金斯的測試發現,能量等級在200分以下的人占85%,也就是說85%的人活在八種較低的情緒狀態里。若無主動地改變,有人終其一生都會活在這樣的狀態里。能量等級在200~500分之間,生命狀態就會發生質的變化,開始有勇氣、淡定、主動、寬容、明智等正面情緒。能量等級在500分以上,就能達到愛和喜悅的狀態,保持一個平和的心境,進入開悟的境界,脫離對金錢、權力、物質的所有貪求。能量等級到600分是平和狀態,在700分至1000分是能量頂峰,達到“物我合一”的狀態,是最高級別的精神境界。能量等級的提升,一定要通過主動、自覺地改變才能完成,產生大的跨越。
生命能量等級對于生活有怎樣的意義呢?
有人這樣形容人生:人的一生有三種狀態,就像水有三種存在狀態一樣。一種是凍結狀態,一種是平常狀態(常溫的),一種是沸騰狀態。水在凍結的時候是冷的,人在凍結的時候是緊張、恐懼、非常被動的;水在常溫時,是可以隨意流動的,可以用不同的容器裝起來,但仍要依附于容器,受到很多的限制;沸騰的水,則可以上天入地,有更廣闊的空間創造、生發,不受容器的局限。水的三種狀態是由溫度決定的,人的狀態則由心靈的溫度決定,每個人心靈的溫度決定了自己的能量層級和能量狀態。
在認識和了解了生命能量等級規律后,你可以測試自己的生命能量等級,覺察孩子、愛人、父母的能量等級。你可以選擇提升自己的能量等級或維持當前狀態。
作為孩子的精神導師和精神偶像,父母的生活狀態、生活態度反映了他們的生命能量,會影響孩子的生命能量的提升。父母應以積極的生命能量正面帶動孩子快速提升生命能量,讓孩子的未來更加輝煌。
互動分享:
1.你的家人中誰是最受歡迎的人?猜一猜他的能量在哪個層級中?
2.你見過能量層級最高的人是誰呢?請用本節內容分析他受歡迎的原因。
(四)實用技巧:給自己和孩子換標簽
所謂標簽,原指商品標注,用一個簡單的卡片使商品的目類、價格一目了然。此處的標簽特指以幾個形容詞描述某人、事、物的特點、特征,把擁有無限可能的存在界定和限制為某個點或方向。人們在與外界互動時,總會用某些詞代表自己的信念和想法、評價和定義,如標簽一樣,貼在自己或對象身上。比如一張紙,本可以有很多用途,但貼上“打印紙”的標簽后,人們只會在打印時想到它。
每個人來到世界,都有無限可能的發展空間,但在成長過程中,被家長和老師教導、評價、定義,有自己認同的,也有不認同的,慢慢地自己也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某些評價。每個評價就像一個標簽,貼在自己身上,使自己容易被識別、區分,除了自己的姓名、性別,標簽就是最簡單的“我是誰”的說明。
除易識別,標簽的暗示作用、對人的限制通常是刻板化的,缺少靈活和可變性。一個完全活成標簽特征的人,往往也是一個被局限、受控制的人。只活成一兩個面的人,喪失了生命的豐富色彩和其他變化成長的可能性,很難適應社會。比如“堅強的人”往往缺少柔和;堅持活成“努力”的人,往往過分執著、辛苦,缺少變通,難以活出自在完整的本性。父母對孩子的標簽化,也會暗示和局限孩子,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如“我的孩子除了不愛學習,其他什么都好”。試想,孩子接受了“不愛學習”這個標簽后,他會有怎樣的學習狀態呢?
為了激發生活更多的變化,幫助孩子更有效地成長,重換標簽是個非常實用且有效的技巧。
重換標簽分兩步進行:先給自己換標簽,親身體驗換標簽的真實感受和變化;再幫孩子換標簽。
第一步,給自己換標簽。在開始換標簽之前請先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放松下來。所有的練習都需要跟隨自己的心,在放松的感覺中進行。請把一張A4白紙折成十等份剪開,做成十張卡片,在每張卡片里完成以下內容。
1.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問自己這個問題,看看腦海里會冒出怎樣的形容詞?比如“敏捷的”“比較呆笨”。無論頭腦中跳出怎樣的詞,不做評價,把十個詞逐個寫在十張卡片上。請注意,無論是你自己認可的,還是別人評價的,不管是好的、不好的,只要在腦海中出現,就如實記錄。
2.用三個關鍵詞概括你的生活經歷(人生故事)。
3.把雙面膠或膠帶紙貼在每張卡片背面,把每張卡片放在身體相應的部位,感受它帶給身心的感覺。
卡片放置的位置可以是頭頂,可以是腳跟,可以是胯上,可以是腹部。完成之后,站在鏡子前面,看一看貼著這些標簽的自己,嘗試做一些表情和動作來匹配這些標簽,記住自己內心的感受。
這個過程也許對你來說是個挑戰,但你需要老老實實、真實地面對自己,因為這是幫你認識自己、讓你更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過程。
4.把卡片摘下來,試問自己:我希望未來過怎樣的人生?
寫下三個關鍵詞作為答案。再問自己,未來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再寫下十個詞概括答案。試想當你成為這樣的人時,有哪些場景和畫面跳了出來?也請寫出來。
5.將這些卡片一張張放在手心里,思考這些卡片貼在哪里更合適。
找到感覺,把它一張張貼上去,然后再站在鏡子前面問自己:如果我是這樣一個人,怎樣的表情、動作才能匹配現在的這些新標簽?讓自己做出來,再感受有了這些新標簽之后,身心有什么變化?
6.從第三步摘掉的十個標簽里,找一些你喜歡的、在意卻不喜歡的標簽貼在身上。
現在你身上除了十個新標簽,還有一些老標簽。再次站在鏡子面前看自己,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把這些感覺寫出來。這時,給自己換標簽的練習就完成了。
第二步,給孩子換標簽。當你有了給自己換標簽的經歷和感受后,可以換種方式幫孩子換標簽,不需要完全依靠我上文的介紹。
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也可以帶著愛人,三個人一起做。讓孩子做出自我評價,你與愛人分別給他評價,讓孩子同時看到爸爸媽媽眼中的自己、爸爸媽媽眼中過去的自己、爸爸媽媽眼中未來的自己,以及自己期望的未來的自己。孩子可以同時看到自己的許多面。你可以重復第一步的六個步驟,讓孩子站在過去、現在、未來不同的時間點,去看到自己、別人眼中的更多可能。這對孩子來說將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自我發現、自我拓展的學習過程。
你們可以跟孩子一起分享孩子成長中的故事和場景,每人想出三個關鍵詞;告訴孩子你們希望他未來過怎樣的人生,成為怎樣的人,再寫出十個標簽。一步步完成所有的過程,跟孩子一起分享彼此的感覺。
這個過程將非常美好,也許將成為家中非常美妙的黃金時間,帶給你和愛人、孩子一份出乎意料的收獲和幸福。
互動分享:
請寫下當你看到自己貼滿標簽時的感覺和收獲,以及你幫孩子做練習時的感覺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