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融資:策略·流程·案例一本通
- 胡華成編著
- 931字
- 2024-01-19 15:46:54
1.1.2 控制權減弱
控股是保障控制權的一種方式。對創始人來說,只有占股比例最高,才能有效保證對公司的控制權不落旁人。隨著外部融資的加入,創始人的股份比例將會不斷被稀釋,與此同時,創始人的控制權也在減弱。
前不久,一家電商公司A公司的創始人就因為其控制權減弱而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
A公司成立于2008年,差異化定位使公司很快在眾多電商網站中脫穎而出。然而,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A公司逐漸陷入了有市場但沒有資金的困境。
更糟糕的是,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VC(風險投資)機構不再愿意為電商行業投資。為了從困境中走出來,A公司的創始人想盡一切辦法,終于拿到了一家巨頭公司的戰略投資。
該巨頭公司看中了A公司的資源,希望通過戰略投資推動自身公司的發展。隨后,該巨頭公司向A公司投資了將近一億元,獲得了A公司80%的股份。有了充足的資金后,A公司的銷售額有了很大突破,發展勢頭強勁。
然而,2015年是A公司噩夢開始的第一年。在這一年里,擁有A公司80%股份的戰略投資者發現此次戰略投資對自身公司業務的拓展沒有起到什么作用,此時正趕上一家國外電商巨頭公司(以下簡稱B公司)想通過A公司開展在我國的線上業務,于是該戰略投資者將A公司20%的股份以65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B公司。
到2019年時,B公司通過增持A公司股份,持股比例達到51%,取代原戰略投資者成為A公司最大的股東。B公司的到來給A公司帶來了不同的公司定位和發展方向。當時,B公司在我國沒有任何官方網上商城,業內人士認為,該公司之所以遲遲沒有開展在我國的線上業務,是因為相中了A公司這個線上“替身”。
實際上,B公司對A公司的定位與創始人的發展理念完全相反,創始人認為公司當前最需要市場擴張,而B公司的投資人追求業績穩定。隨著兩者矛盾逐漸加深,A公司內部出現了分化。當B公司派遣人員進入A公司時,A公司的管理人員相繼離職。最終,A公司的創始人也選擇安靜地離開了自己一手創建的公司。
A公司的案例告訴我們,創始人通過股權融資引入外來資本時,需要考慮防止控制權減弱的問題。第一,不能為了高估值而做出不切實際的業績保證或不合理的人員安排保證;第二,正確認識投資協議的對賭性,盡可能避免簽訂對賭協議;第三,當投資人要求進入董事會時,一定要保證董事會成員的安排符合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