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美學下的電影音樂研究

現代美學視野下的電影音樂功能研究

一、電影音樂美學內涵概述

電影音樂,顧名思義,是電影中的音樂,但又不僅僅需要這樣簡單的理解。作為兩種藝術類型的結合,電影音樂在吸取了電影藝術和音樂藝術的各自系統中的內涵、氣質和功能基礎上,又在結合的過程中加以創造從而獲得了獨立性和超越性,使得兩大基礎性藝術在現時代要依賴這個結晶而得以創新跨越式發展。音樂是聽覺藝術,電影是一種以畫面為主要表現平臺的視聽藝術,因此,音樂進入電影,它本身更需要結合電影的諸多要素,如故事情節、整體氣氛、感情基調和人物心理等,來展開作為音樂本質的旋律、節奏、韻律和基調。而電影的很多要素也因為電影音樂恰到好處的配合甚至是點睛而在其作為電影藝術的美學價值上得到了某種升華。

二、電影音樂的基本美學特征分析

(一)主題上的確定性

單純的音樂藝術其主題的設定和表達更多的是音樂創作者隨性而定,往往具有個體性和一次性,呈現出的是自由、散漫、不確定的主題設定,無論是愛情、生命、家國、哲理等,這種主題的設定都只取決于創作者的自由意志,而并不需要迎合給定的、現成的示范要求。而電影音樂則不然,在創作的初始階段就必須要尊重和遵從電影本身的主題設定,要受題材、情節、人物、情感基調等諸多因素甚至很多細節因素的限制,還要受本文由論文聯盟h收集整理到畫面效果的制約,絕不能任由音樂家情感的張力外現。音樂家在為電影創作音樂的時候,必須跟著影片情節的起伏跌宕、角色人物的七情六欲而起承轉合,每一段音樂的節奏旋律和風格都要嚴格按照畫面規定的情感符號來創作,如果任由自己的意志創作出與影片情景聯系不大的音樂片段,則會立即被觀眾察覺并被定義為失敗的背景音樂。而從觀影者的內心感受來講,由于欣賞電影音樂往往是結合電影具體的情節、人物和場景氣氛,因此無需更多的想象和聯想,因此形成了電影音樂比單純音樂更好理解的傾向性。這就是因為電影音樂由于要服務電影本身而先天預設一個確定的主題。

(二)表達上的非獨立性

與純音樂相比,電影音樂具有表達上的非獨立性。通俗講,聽單純的音樂,就是聽音樂本身,從而讓聽者獲得視覺享受并產生語境聯想。而電影音樂由于其先天具有主題任務而退居幕后,成為用來表達電影概念的中介橋梁。電影音樂似乎從音樂人的創作的初始階段,就具有先天的非獨立性,關于它的任何精髓設計都有一個先在的主題預設。當然,也存在一首超越電影本身的電影音樂。比如張國榮主演的《夜半歌聲》,其中主題曲《夜半歌聲》由張國榮創作并演唱,曲風哀婉攝魄,蕩氣回腸,而歌者的演繹也渾厚絕艷,可以說電影與電影音樂已經達到了互相成全,甚至電影音樂在很大程度上達到成全了電影本身。但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電影音樂《夜半歌聲》也同樣是用來表達、渲染、烘托電影《夜半歌聲》唯美大氣、浪漫滄桑的整體感情基調和故事內涵。如果沒有電影本身,那么這首主題曲反而會墜入飄零無依的“無主”狀態。

(三)形態上的間斷性

這一點是對音樂的外在表現形態而言的。單純的音樂是一氣呵成的連貫形態,從頭至尾。而電影音樂恰恰沒有這個特征,反而出于對電影各方面的考慮,如劇情需要、心理狀態刻畫、氣氛營造,可能會戛然而止,可能會原地踏步,也可能會突然出現,總之,電影音樂創作者要始終根據電影畫面需要安排音樂的開始、中斷、延續、重復和結束,除了影片開始和結束的具有標志性的音樂之外,其他電影音樂均要為電影本身而打破音樂本身的連貫性。

三、現代電影音樂的美學功能探析

(一)人心叵測——電影音樂對人物心理與主觀態度的表現

現代美學視野更加強調人在電影中的崇高地位,人是故事的主角,更是電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任何電影似乎都要塑造一個或者合情或者合理的人物形象。而同樣,現代電影美學也更加關注對人的復雜微妙心理的刻畫和表現。與文學作品不同,文學作品是通過文字展開聯想,文字自身的邏輯性可以輕松而直觀地刻畫人物的心理,并融入作者的主觀態度,讀者通過閱讀就能夠將這些信息直接抓住并消化。而電影強調的是眼見為實,是通過視覺化手段展現人物的外形、動作、語言、舉止、神態,而對于心理的刻畫,則電影就是窮盡一切技術手段都難以表達,而這個時候就需要電影音樂的介入了。比如可以表現影片中人物和特定境遇中豐富微妙的感情狀態以及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心理變化以及回憶、幻覺、想象等。表現角色心理體驗的音樂在影片中所采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既可以是畫外音樂,也可以是畫內音樂。既可以是同步化的,也可以是音畫對位的。既可以是歌曲,也可以是器樂。①如馮小剛的經典電影《非誠勿擾》中,秦奮與梁笑笑第一次見面喝酒,談起過去的情感往事悲痛欲絕傷心落淚。之后他示意梁笑笑離開,自己單獨安靜一下。此刻響起的就是空靈、哀婉而略帶一點藍調的歌曲。很顯然這里的電影音樂就是在烘托男主人公傷感、脆弱又真誠執著的精神世界,同時還能夠隱約暗藏女主人公的寬慰、細膩和同情。這種復雜的心理,幾乎無法通過單純的電影技法、鏡頭語言等視覺藝術來表現,而此刻的電影音樂既點睛又輕松表達出了復雜而深厚的心理狀態。

同樣,電影作為一種以視覺為主的綜合藝術,作者的主觀態度是必須要隱藏起來,通過故事情節展開,讓觀眾讀出來的。無論是整體態度還是對某一片段、某一人物的臨時態度,也都難以通過單純的電影表現手法來實現。而電影音樂同樣是輕車熟路,恰到好處。由于音樂本身的諸如概括性、主體性等特征使得它可以作為影片的一個旁觀者,排除影片中各路人馬的意志干擾而表現出一個相對獨立的態度體系,而也許就可以寄托作者的意志。用于表現作者主觀意志的音樂,可以是畫外音樂,也可以是畫內音樂,也就是故事情節中出現的音樂演奏情景。比如蒂姆·伯頓執導的《僵尸新娘》中僵尸新娘和青年維克多共同演奏那一幕,通過細膩曼妙的鋼琴演奏,表現了男女主人公微妙的情感性質和富于變化的心理特征,也暗示了作者的“愛情超越人鬼殊途”的價值理念。

(二)幻想叢生——電影音樂對氣氛環境的刻畫

一部豐滿的電影,除了人物和故事,還要有處在字里行間隱約閃現的氣氛和環境,這些要素雖然不直接顯露出來,卻為電影本身增色不少,甚至構成影片的某個看點。而影片對氣氛和環境的要求,則催生了電影音樂在這方面美學功能的使命。一般而言,用于渲染氣氛的電影音樂都是畫外音樂,往往通過獨特而貼切的音樂風格和屬性,為特定情節、特定人物和特定基調起到獨特而貼切的烘托作用,甚至是提醒作用,讓觀眾不知不覺身臨其境,產生了代入感和第一人稱感。對于恐怖驚悚懸疑類型片來說,對氣氛和環境的要求是相當苛刻的。以驚悚片來說,由于用來驚悚觀眾的情節始終不能開門見山展開,必須半遮半掩,圖窮匕見,因此視覺化的情節對于這種氣氛的助力非常有限。而電影音樂所能夠發揮的空間則非常廣大。音樂通過特定的器樂、慢速、停頓、驟起,營造出讓人窒息的懸疑驚悚效果,從而將整部影片所要表達的風格發揮到了極致。甚至可以說,像恐怖驚悚這種類型的影片,氣氛往往勝過了故事本身,觀眾到劇場中可能享受的就是那種令周身緊張、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的驚悚氣氛。而基于這種消費心理,電影音樂在這方面的功能實現則更是責無旁貸。

當然上面是環境氣氛,也可以說是現場氣氛,是大多數電影音樂所能夠提供的。而還有一些氣氛是比較隱匿婉約的,如時代氣氛和地域氣氛,則是不容易表達的,這一點也給電影音樂在這方面功能的表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代美學視野下,電影藝術則要求更多展現時代和地方氣韻。比如文藝片大導演王家衛特別擅長拍攝具有舊時代風格的電影,曠世名作《花樣年華》就是講20世紀60年代小資市民階層的故事,而為了再現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和風土人情,影片中播放了舊上海時代歌曲、傳統的地方戲以及菲律賓、香港等地樂隊演奏的共24段音樂,音樂涉及華爾茲、拉丁、爵士等風格,影片用這些音樂與故事、影像元素形成了完美的統一來演繹一段動人的故事,在音樂氛圍中影片洋溢出舊上海的味道。②溫雅柔緩的小提琴主旋律配合著靚麗的旗袍和狹仄的小巷,幾乎將真正的七八十年前的舊香港的市井生活跨越時空搬到了眼前,很大程度上是音樂的功效。而在地域風格上,電影音樂也成為當前當代電影題材鋪陳的一個線索,就是所謂的明顯展示其“本土主義”特色的電影,如寧浩的兩部瘋狂作品,以重慶為背景的《瘋狂的石頭》和以廈門為背景的《瘋狂的賽車》。以《瘋狂的賽車》為例,由于故事發生在沿海城市廈門,屬于閩南文化圈,因此影片中大量出現具有閩南風格的音樂和直接以閩南語演唱的歌曲。這種電影音樂直接與視覺層面上出現的具有廈門地域特色的符號交相輝映,使得閩文化符號系統躍然銀幕,給觀眾一種別樣的文化享受。

當然,電影音樂還有連貫情節、互動觀眾、評論電影本身的功能。在現代美學視野下,電影音樂的功能主要在人心與情景這兩大系統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也構成了現代電影藝術乃至電影產業著力打造票房和口碑雙贏的有力支點。而現代美學理念體系的轉型也帶動了電影音樂在創作和制作上的全新變革,使之更加升級了其自身的獨立性,從而開創其在功能上的覆蓋面和創造力。因此,從電影音樂的功能探究,也能夠從電影制作的一線層面把握現代美學在如文化、商業、科學、價值、流行等多個因素影響下所面臨的轉型選擇和創新方向。

聯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阳市| 涞源县| 婺源县| 德化县| 贵港市| 耿马| 玉树县| 闽清县| 莱芜市| 吉安县| 临清市| 曲周县| 策勒县| 福州市| 温泉县| 玉林市| 厦门市| 年辖:市辖区| 綦江县| 长岭县| 尼木县| 临颍县| 额尔古纳市| 莒南县| 旬邑县| 溧水县| 巫溪县| 泸水县| 安多县| 丹寨县| 松原市| 寿宁县| 沐川县| 乌苏市| 镇赉县| 岱山县| 西平县| 谷城县| 宁南县| 九龙坡区| 芒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