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少爺做事,需要你來多嘴?”李佑小臉一沉,怒目看著李桑。
“是是,小的這就去辦,這就去辦!”李桑見李佑發怒了,心里一陣恓惶,要是擱以前自己問,李佑肯定會告訴自己答案,現在卻這般模樣。
這是要失寵啊!
無奈的李桑,只能拉上兩個好兄弟,去賬房支了五百貫寶鈔,出了門!
皇宮中,朱允炆這幾日總覺得心神不安,有大事要發生,于是召見了兵部尚書齊泰。
“齊愛卿,朕近來思考一下,覺得愛卿前幾日所言頗有道理。”御案之后,朱允炆愁眉緊鎖,說道,“讓曹國公帶兵,似乎有些欠妥當……”
“陛下,曹國公參加過幾次北伐,大都以參將身份,并沒有直接指揮過大戰的經驗,缺乏臨陣應變能力……”聽了朱允炆的話,齊泰嘆了一口氣說道,“而燕王不同,燕王多次隨軍征討漠北,與蒙元血戰,可謂久經沙場,經驗豐富,能夠瞬間發現戰機,應對各種惡劣戰況。”
“可是曹國公在湖廣、陜西、河南多次練兵,熟諳戰陣,深通謀略,皇爺爺在世時也對曹國公贊賞有加……”聽了齊泰的話,朱允炆有些不悅,這相當于齊泰指著鼻子罵他了,于是辯解道。
千萬別小看練兵,里面涉及東西很多,比如兵員選拔、部伍編制、旗幟金鼓、武器裝備、將帥素養、軍禮軍法、車步騎兵,還包括了隊伍行進、膽氣、耳目、手足訓練、戰陣和結營等內容,十分繁瑣。
當年抗倭名將戚繼光寫了一本《練兵實紀》,正集九卷,雜篇六卷,洋洋灑灑數十萬字才成書,由此可見練兵的難度。
說幾個名人,戚繼光、李鴻章、曾國藩、袁世凱,這些人都是練軍出身……
“陛下,雖然曹國公多次練過兵,但練兵和實戰完全是兩回事!打仗是要死人的,而且是成千上萬的傷亡,很考驗士兵的膽魄和將領的臨陣決斷能力!”身為兵部尚書的齊泰,也讀過兵書戰策,也看過戰報,深刻懂一個道理,打仗和兵書戰策完全是兩回事。
對于任命李景隆為征虜大將軍,帶兵出征這事,齊泰從一開始就反對,極力阻撓。
因為在齊泰眼里,李景隆就是一個紙上談兵的趙括,典型的二世祖,當年李景隆跟隨藍玉、馮勝、傅友德、宋晟等人北伐時,就有過殺良冒功、貪功冒進的劣跡,但都被當時的兵部尚書給遮掩了。
因為當時李景隆是朱元璋眼里的紅人,誰也不想的得罪這位太子太傅。
當時,齊泰只是個兵部侍郎,無法改變現狀,只能聽之任之。
因此,齊泰才極力反對讓李景隆當平虜大將軍,這是在拿幾十萬大軍的生命開玩笑。
“齊愛卿有些過慮了吧?”聽了齊泰的話,朱允炆眉頭緊皺,想了想,說道,“這次出征,曹國公帶了五十萬大軍,而燕王不過三、五萬人,雙方兵力相差如此懸殊,就算曹國公沒有指揮大戰經驗,愛卿不也是推薦了瞿能,想來問題應該不大吧?”
有了耿炳文失敗的前車之鑒,這次,朱允炆準備了王炸,一出手就是五十萬大軍。
五十萬,不是五萬!十倍于燕王的兵力。
在朱允炆眼中,打仗,將領的指揮能力的確重要,但兵力也是一個重要考量因素,《孫子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自己以十倍兵力出戰,就算肯定能將燕王的五萬大軍圍起來,然后就算用人命往上堆,也能把朱棣的五萬大軍耗死。
誰能拿人命堆到最后,誰就是勝利者!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花里胡哨的技巧都徒勞的。
這就是朱允炆的邏輯。
“陛下,打仗不是人多人少,就可以決定勝負的。”聽了朱允炆這么說,齊泰有些無語,嘆了一口氣,說道,“如果兵力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大宋也不會敗給蒙元,蒙元也不會敗給太祖……”
雖然朱允炆不想承認這點,但他知道齊泰的話有道理,這也是他這幾天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一個主要原因。
朱允炆的性格過于柔弱,說好聽點,叫仁慈,說不好聽就是優柔寡斷,耳根子淺。別看他對藩王下手狠,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實力夠強。
現在遇上狠茬了,朱允炆就慫了,就怕了,就開始擔心了。所以他才召見齊泰,想商量一下對策。
“但朕已然下旨,想要追悔也來不及了!如之奈何?愛卿可有良策?”身為天子,一言九鼎,既然已經任命了李景隆,肯定不能出爾反爾,況且臨陣換將,乃是大忌。
這次撤換耿炳文,很多朝臣都對此有意見,認為朝廷只要增兵真定府,長興侯就能扳回敗局。
如果再下旨將李景隆召回來,這將打擊朝廷軍隊的士氣。
齊泰也知道李景隆任征虜大將軍,已成定局,無可挽回,只能另尋他路,找良將輔佐李景隆,來降低戰敗的風險。于是齊泰思索了一下,開口說道,“曹國公的弱勢在于戰陣臨場經驗不足,我們可以選幾名久經沙場的老將,輔佐曹國公!”
“愛卿不是已經推薦過四川都指揮使瞿能了嗎?”朱允炆問道。
“瞿能此人,允文允武,雄才大略,打仗是一把好手,經驗也老道,的確是一個人選,但他有個缺點,那就是不熟悉燕王,不熟悉燕王作戰的風格,無法給曹國公正確的建議!”齊泰趕緊說道。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愛卿所言,頗有道理。”聽了齊泰的話,朱允炆若有所悟的點了點頭,說道,“不知愛卿,可有其他人選?”
“陛下,長興侯麾下的平安,曾多次跟隨燕王出塞北征,熟悉燕王領兵作戰風格,或可給曹國公建議!”齊泰說道。
平安,小字保兒,小字就是乳名的意思。
乃是濟寧衛指揮僉事平定之子,洪武年間,平定隨常遇春征戰四方,在攻克元大都時戰死,按照慣例,平安繼承了濟寧衛指揮僉事之職。
不知走了什么狗屎運,平安被朱元璋朱元璋看上了,收為養子。開始帶兵跟隨朱棣出塞作戰。
平安此人驍勇善戰,力能舉數百斤,屢立戰功,積功密云衛指揮使,右軍都督僉事。
新書起航,求收藏,求推薦票支持!求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