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李治對自己的質疑
- 大唐:史上第一藩王,坑你沒商量
- 藕大
- 2055字
- 2023-08-11 12:11:40
“從今天開始,大唐所有的衛士,都要以大唐士兵的名義出現!”
作為《學院雜談》的一期專刊,李治作為皇儲,以官方的身份,為大唐軍方做出了一個正式的界定。
他的文風被李誠凡感染,看起來有些青澀,也沒有什么新聞的專業名詞和形式,更多的是一種口水。
不過,這篇文章一出,平民就不愛這些華美的字眼了,這么符合他們的日常用語,立刻就把李治和他們的關系給沖淡了。
也是在這一日,所有人都承認了大唐的軍隊,承認了大唐的四王子,李治!
這場秋收是李治在大唐的第一場戰爭。
這是一場精彩的戰斗。
大唐早期的時候,他沒有資格統領大軍,但是有了大唐的支持,再加上他的左春坊和十率,依然可以統領五六千人。
在秋收的時候,十率專抓最難的地方,最難的地方,就是十大皇子,這也是秋收的時候,大家都會說的一句話。
李承乾原本就是李承乾的十率,按慣例,李承乾垮臺之后,必然會進行一場徹底的清理,然而大唐這一屆的皇位更替實在是太順利了,根本沒有什么后遺癥。
李承乾與忠心的太監們離開了大唐,離開了大唐,留下的都是不會與李治作對的人,剩下的就是李治了。
可以說,這樣的洗刷,比李治親自動手要徹底的多。
不過,李承乾在大唐跟隨陳沉最久,雖然沒有太多的插手東宮的事情,卻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大部分的道理。
譬如十率的思想,左春坊的財務制度,還有政治上的計劃,都是在李承乾離開的時候,就打好了基礎。
李治接管了太子府,并沒有擔心太子會不會從他這里得到一些關于他的信息,反
而絞盡腦汁的去找各大官員。
他們也不是為了找一個值得信任的人,而是為了能夠和東宮扯上關系的人。
在政治體系上,東宮的制度要遠遠凌駕于朝堂之上,按照李承乾的行事風格,他將未來的政局完全復刻了出來。
這一切,都是李承乾故意為之,而不是故意的,從這一點來看,所謂的“先下手為強”,乃是一種至理名言。
比如說,李承乾要了解東宮的人數,每日所用的食物,下個月要采購的食物數量,以及是否要舉辦宴會等等。
在大唐的原初政局里,李承乾必須召開一次又一次的會議,在一堆官員的爭執中達成一致,最終達成了一個皆大歡喜的協議。
而李承乾則是有意無意地學著李誠凡的行事作風,完全沒有時間去開會和廢話,而是讓人拿著一張表,數了數,又查了一下自己到底賺了幾個億,這才將所有的資金都分派好,簽字和蓋章。
一次手術,用了兩個小時。
一開始,東宮官員還有些不習慣,經常會因為填寫一張表格而鬧出一些小插曲,不過,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表格的細節越來越好,大部分的資料都不需要修改,即使有變化,也可以用以前的資料來做參照,這讓官員們的壓力大大降低。
從早上到晚上,他都沒閑著,今天終于有了閑暇聚在一起,喝著茶。
李治想要的,就是一個有能力掌控這個生態圈的人。
只是朝堂上的官員這么多,但真正知道這一點的,卻都是李二的親信,李二現連自己都缺少這樣的人才,又怎會讓他進了太子府。
“這樣下去也不是個好主意,只能靠我們自己了,我們可以通過一次測試,將手下的人調過來,一來是為了緩解我們的壓力,二來也是為了鼓舞我們的斗志。”
“可如果達到了呢?好不容易才通過考核,卻被一個外來者給搶走了,這不是開玩笑么?我覺得,我們可以通過考核,但也要放寬一些。”
“稍微低一些也可以,但萬一有好幾個分數的時候?我覺得,我們可以選擇最好的辦法,不管能不能通過,都是按照成績來的,就像學院的考核一樣,誰占了名額,誰就去誰,成王敗寇,其他的就不好說了。”
“臣附議!”眾人齊聲應道。
在李治的身邊,有幾個最有權勢的官員,他們對李承乾的工作方式已經見怪不怪了,紛紛向李治請教,完全沒有注意到李治的窘迫。
他在學校讀書,但學校的生活條件和他的政治生活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他的思想還停留在過去的幾個月,他一直在思考,上官在思考,下在做決定,在下不同意的情況下,拖延了三日。
他一落座,就有三位官員將他要說的都說了出來,讓他無言以對。
他愣了一下,這不正是學校里的那些教授開會的方式么?
好吧,既然有了參照,那就好辦了。
李治清推了推高腿胡凳,咳嗽一聲,說道:“這個主意不錯,就這么定了!”
走出了崇教殿,溫暖的微風吹拂著李治,讓他徹底的回過神來,他意識到自己在宮中的位置,似乎并不重要。
這種情況他不是沒有經歷過,在參加東宮的秋收時,他曾經經歷過一次,但現在,他的問題和答案都被官員們說得一清二楚,官員之間也有了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整理出其中的漏洞,下一道圣旨。
他從未見過這樣的政壇,即便見得多了,也不太適應。
然而,讓他郁悶的是,他并沒有改變這個計劃,因為他知道,如果他改變了,很有可能會回到以前的那個磨磨蹭蹭的狀態。
“這可怎么辦?”
李治思索了很久,雖然看起來和指揮官無關,但仔細想想,那些導師的所作所為,顯然都是以李誠凡為中心的。
“怎么會這樣?我要借著太子的名頭,問一問你。”
“你和你父親一樣,都有同樣的問題。”
九成宮的農場試驗中心,李誠凡和李治正圍著農田緩緩地走來走去,一邊欣賞著莊稼的忙碌。
“新舊觀念的沖突遠超你的預料,過時的思考方式遇到了新型的、高效的、能減輕人們的工作量、解決問題的方式,失敗就是最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