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視頻指導版)
- 鄧之宏 鐘利紅主編
- 4764字
- 2023-07-13 15:51:06
2.1 供應鏈的流程觀點*
開篇案例

韓都衣舍的PDA供應鏈實踐
供應鏈是由一系列的流程和流構成的,它們發生在不同環節之內和不同環節之間。流程和流相結合,可以滿足客戶對產品的需求。供應鏈中的流程可從兩個視角進行觀察,包括循環觀點和推/拉觀點。
2.1.1 供應鏈流程的循環觀點
供應鏈這個術語形象地描述了產品或原材料從供應商到制造商,到分銷商,再到零售商,直至客戶這一鏈條移動的過程。供應鏈管理通過多個環節共同作用提高整體效益。每個環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形成網絡系統。這個系統也不是靜止不變的,不僅網絡間傳輸的數據在不斷變化,而且網絡的構成模式也在實時進行調整。供應鏈涵蓋接受并滿足客戶需求的全部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新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生產運作、分銷、財務和客戶服務。
由于技術、市場、人員、管理等因素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因此,供應鏈流程也并非一成不變,企業要根據各項因素的變化進行判斷和分析,并適時對供應鏈流程進行重組。圖2.1所示為供應鏈流程模型。

圖2.1 供應鏈流程模型
圖2.1所示的供應鏈流程模型可以分為一系列循環,每一個循環在供應鏈兩個相鄰的環節間進行。供應鏈流程模型可以分解為圖2.2所示的4個供應鏈流程循環,包括客戶訂單循環、補貨循環、制造循環、采購循環。
并非每個供應鏈流程都必須劃分為這4個循環。例如,一個便利店的供應鏈流程就可能有4個分開的循環,在便利店的供應鏈流程中,零售商儲備了產品并向分銷商提出補充訂貨;而戴爾公司直接面向客戶,可以直接越過零售商和分銷商兩個環節。在現今B2C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更多的企業越過各類分銷環節,直接面向電商零售平臺。
每個循環由6個子流程構成,如圖2.3所示,子流程循環往復。

圖2.2 供應鏈流程循環

圖2.3 供應鏈流程循環的子流程
根據交易過程的不同情況,圖2.3所示的子流程可應用于適當的供應鏈流程循環中。例如,客戶通過京東商城在線購物時,他們成為客戶訂單循環的一部分——客戶作為買方,京東商城作為供應方。相反,當京東商城向一個分銷商下訂單來補充其庫存時,他們成為補貨循環的一部分——京東商場作為買方,分銷商作為供應方。
在每個循環內部,買方的目的是確保可以得到產品并且通過規模購買實現低價買入,供應方的目的是試圖預測客戶訂貨量并且盡量降低接收訂單的成本。因此,供應方在接收訂單時會準時完成并改善訂單履行的效率和準確性,買方也會致力于降低收貨過程的成本。買方通過對逆向物流的管理降低成本并滿足環保目標的要求。
盡管每個循環有基本相同的子流程,但每個循環之間還是存在幾個重要的區別。第一點區別在于需求的確定性。在客戶訂單循環中,需求發生在供應鏈外部,并且是不確定的;而在其他循環中,雖然需求也是不確定的,但是可以根據供應鏈各環節傳遞出的信息反映出來。例如,在采購循環中,只要了解了汽車制造商的生產計劃,輪胎供應商便可以準確預測其輪胎的需求量。第二點區別在于訂單的規模。就單個客戶而言,他只購買一臺汽車,但是分銷商會從制造商那里一次性訂購多臺汽車,然后制造商會從供應商那里訂購大量輪胎。從客戶到供應商,訂單的規模在增加。因此,當我們從最終客戶向供應鏈上游環節運動時,在供應鏈各環節之間共享信息和政策就越來越重要。
供應鏈流程循環觀點的優勢在于能夠清楚劃分供應鏈成員的任務,清楚地顯示所有流程及每個流程的承擔者,明晰了供應鏈上每個成員的職責,并且指出了每個流程的預期產出。
2.1.2 供應鏈流程的推/拉觀點
根據對最終客戶需求的執行時間,供應鏈中所有流程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拉動流程,訂單的執行依據客戶訂貨;另一種是推動流程,訂單的執行依據對客戶訂貨的預測。因此,在拉動流程中,客戶需求是已知的、確定的;而在推動流程中,客戶需求是未知的,相關方需要進行預測。拉動流程是對客戶訂貨需求端的反應,所以可以看成是一種反應流程。推動流程具有投機性(或預測性),不是實際需求,所以可以看成是一種投機流程。圖2.4所示為供應鏈的推/拉流程。因為客戶需求尚未知曉,所以推動流程是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運作的;拉動流程是在已知客戶需求的環境中運作的,但是經常受限于推動流程的庫存和生產能力決策。

圖2.4 供應鏈的推/拉流程
實例2-1 L.L.BEAN——備貨型生產企業的推/拉流程
L.L.BEAN是美國的戶外產品品牌,創建于1912年,其產品專門針對戶外運動愛好者而設計生產。經過近百年的奮斗,L.L.BEAN以耐用的服裝和戶外設備而備受青睞,成長為一家全球性的企業。L.L.BEAN公司是在客戶訂單到達后處理客戶訂單循環的所有流程,因此所有流程都是拉動流程。訂單的履行從庫存產品開始,庫存產品是根據對客戶需求的預測而提前生產出來的。補貨循環的目的是確保客戶訂單到達時,產品是可以得到的。補貨循環中的全部流程都基于需求預測,因此是推動流程。制造循環和采購循環也是如此。事實上,像纖維這種原材料經常是在進行客戶需求預測之前的6~9個月就已經購買了;銷售活動開始3~6個月之前,制造過程就已經開始了。L.L.BEAN公司的供應鏈可以細分為推動流程和拉動流程,如圖2.5所示。

圖2.5 L.L.BEAN公司的供應鏈推/拉流程
實例2-2 戴爾公司——按訂單生產型企業的推/拉流程
戴爾公司是按訂單生產的計算機制造公司,情況與L.L.BEAN公司有所區別。戴爾公司不是通過零售商或分銷商銷售產品,而是直接面向客戶,即選擇直銷模式。其需求不是通過產品庫存來滿足的,而是通過制造過程來實現的。客戶訂單引發了某種產品的生產,因此,制造循環就成為客戶訂單循環中客戶訂單履行過程的一部分。戴爾公司的供應鏈中只有兩個有效的循環:客戶訂單循環和制造循環、采購循環。圖2.6所示為戴爾公司的供應鏈推/拉流程。

圖2.6 戴爾公司的供應鏈推/拉流程
戴爾公司的客戶訂單循環和制造循環中所有流程是在客戶訂單到達之后開始的,所以是拉動流程。但是,戴爾公司的零部件訂單并不是由客戶訂貨決定的,庫存補貨是建立在客戶需求預測基礎上的。戴爾公司采購循環中的所有流程屬于推動流程,因為它們是對客戶需求預測的響應。

實例2-3 飯館作業的推拉結合
推式生產有庫存風險,但單純的拉式生產也并不完美,訂單有了,雖然沒有需求風險,但因為要貨急,供應風險大增。例如,客戶給的交貨期是3周,供應商的零部件需要5周才能到齊,還不算加工組裝時間,且加急趕工時總成本往往更高。
盡管說拉式生產有諸多優勢,但很少有供應鏈是純拉式生產的,幾乎都是推拉結合。那么推與拉的結合點應該設在哪里?簡單理解就是:能預測的部分用“推”,不能預測的部分用“拉”。
產品定制化程度越高,需求預測準確度越低,推拉結合點離消費點越遠。例如,在多品種、少批量的設備行業,產品配置多樣化,制造商主要依賴客戶訂單驅動生產組裝,推拉結合點在零部件采購環節——對于通用零部件,制造商會按照預測驅動供應商生產(“推”),等客戶訂單到達,再進行最后產品的組裝(“拉”);對于通用程度低的零部件,制造商往往等客戶訂單到達后再向供應商下單,推拉結合點離消費點更遠。相反,產品標準化程度越高,需求預測準確度越高,推拉結合點就越接近消費點。
此外,客戶對產品時效性的要求越高,推拉結合點就離消費點越近。例如大型設備的關鍵備件,一旦停機待料,損失就非常大,所以在很多行業中,關鍵備件供應鏈的推拉結合點就在客戶的生產設施附近,以及對供應客戶的生產需要。例如,半導體設備制造商在制訂全球備件計劃時,將價值一億多美元的備件庫存,分為20多個倉庫,建在全球芯片制造的主要地區,80多個寄售庫存點就直接建在芯片生產商現場,從而最大限度滿足時效性需求。航空業也有類似的指標,飛機因備件不到位就無法起飛,備件的交貨時間也以小時為計量單位。在這種情況下,庫存就被“推”到離消費點非常近的地方。這樣做違背了需求預測的準確性要求,因為在消費點附近,非易耗備件的需求一般很難預測,即使人們能大致預測平均需求,但究竟什么時候需要還是無法預計。相反,在全球或區域層面,由于需求的整合效應,需求預測的準確度更高,但庫存如果離消費點太遠,就難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庫存“推”到客戶附近,滿足了客戶需求,相應付出的代價就是很高的庫存水平、很低的庫存周轉率。例如在很多大型設備行業,備件的庫存周轉率一年只有一兩次。
在供應鏈領域,很多效果較好的實踐都與有效定位推拉結合點有關。例如戴爾公司的直銷模式在產品層次是典型的拉式生產,不見訂單不組裝;但在零部件階段,卻是典型的推式生產,因為這些原材料通用性高,用量可預測。惠普有名的延遲戰略(Postponement)也是同理:產品的共同部分好預測,用推式生產,以取得規模效益、降低成本;差異化部分用拉式生產,以降低需求變動帶來的庫存風險。直銷模式和延遲戰略的成功,就在于其有效定位了推拉結合點。
推拉結合點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在同一個行業、同一個企業,也可能隨產品的生命周期而變化。例如戴爾公司剛創立直銷模式時,計算機是創新性產品,機型配置多、產品降價速度快,產品層次的預測準確度低,庫存風險成本高,直銷模式是總成本最低的供應鏈模式。但是,這些年計算機逐漸成為大眾產品,配置越來越標準化,預測的準確性也越來越高,推拉結合點從生產商處前移到零售商處,即生產商按照預測批量生產,批量供貨給零售商,在零售商處變為“拉”。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規模效益,所以整體供應鏈成本最低。相反,戴爾公司的直銷模式如果仍采用單件生產、單件遞送,在計算機庫存風險成本顯著降低的情況下,高昂的運營成本將無法通過庫存風險成本節支來抵消,直銷模式的總成本不再是最低的。
推拉結合點選擇適當,會有效地平衡供應鏈的響應速度、成本和服務水平。相反,推拉結合點選擇失當,則會造成諸多問題,增加供應鏈的總成本。例如,在時裝行業常見的訂貨會模式下,其推拉結合點在經銷商處,品牌商要求經銷商提前兩個季度訂貨,由經銷商的訂單驅動整個供應鏈。這對品牌商而言是拉式生產,對經銷商則是推式進貨,即他們的訂單需求依賴預測,而預測的準確度通常很低。例如夏天時,經銷商,尤其是小店主往往無法預測冬天會流行什么,自己的店能賣掉多少貨,所以這種預測無疑是不確定的,其結果要么是貨物短缺,要么是貨物積壓。貨物積壓時,品牌商也得一起買單。當經銷商因貨物積壓而缺少資金,沒錢訂下季度的貨物,或者因貨物積壓而打折出售時,品牌商花費那么多資源建起來的品牌就會在一次次折價中貶值。這就是一些品牌商看上去只賺不賠,卻陷入困境的原因。那么,時裝行業的拉推結合點應該在哪里?答案是在品牌商處。因為品牌商設計時裝,對流行時尚的理解最深,而且可以整合不同經銷商的需求,其預測準確度更高。
具體的解決方案有兩個。方案一是品牌商豎向集成,進入零售領域。這不但要求品牌商投入大量資本,而且對運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渠道運營與品牌的設計、生產不盡相同。方案二是理順渠道關系,增進相互之間的合作,通過改善信息流提高供應鏈的響應速度。例如經銷商及時共享零售的早期銷售數據,以便品牌商調整生產計劃。方案二要求具備更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當品牌商不具備這樣的管理能力時,就選用豎向集成,采用方案一的模式。
在進行供應鏈設計的策略決策時,應用推/拉觀點是非常有用的,其目的是要找出推拉結合點,使供應鏈能夠實現供給和需求的有效匹配。油漆行業對供應鏈的推/拉調節應用得很得當。油漆生產需要經過底漆、調色和包裝3個過程。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些都由大型工廠承擔,油漆桶被直接運送到商店。這些可以看成是推動過程,因為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預測進行的。由于需求的不確定性,油漆供應鏈在進行供給和需求的匹配時存在很大難題。到了20世紀90年代,油漆供應鏈的結構發生了變化,調色活動在消費者發出訂貨需求之后由零售商承擔。換言之,在底漆活動和包裝活動都保持推式生產的情況下,調色活動從推式生產變成拉式生產。其結果是消費者可以按自己的要求選擇顏色,也使供應鏈中的油漆產品庫存得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