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21天,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

陪伴孩子學習,父母所面臨的困境

對于孩子的學習,父母總是有說不完的困惑。

我已經教過那么多遍了,孩子怎么還是聽不懂!

我已經催過很多次了,孩子還是拖著不去寫作業!

孩子五年級了,還是每天打游戲,一點學習主動性都沒有!

……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孩子的學習似乎成了父母的責任,孩子反而像是為家長學習的。父母越早厘清自己在孩子學習這件事上的角色定位,就可以越早地把學習的責任交還給孩子。否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于學習這個話題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溝通。

家長的角色,一方面是和老師相互配合,支持孩子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另一方面是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和挑戰時給孩子必要的支持,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總想為孩子做點什么,只是有些父母總是做不到點子上。

于是父母越來越感到無能為力,對孩子越來越失望。孩子從父母的眼睛里看到的也是父母對自己的失望,從而會覺得自己笨。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知不覺地失去對學習的控制感,無法形成學習自驅力。

于是父母在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總是沒辦法放手,進入惡性循環。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提到,如果沒有健康的控制感,孩子就會感到無能為力和不知所措,容易變得過于被動與順從。孩子一旦失去做出有意義的選擇的能力,就可能變得焦慮、愛發脾氣,甚至自暴自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父母提供的資源和幫助,孩子完成自我發展的過程會很艱難。

很多父母期待孩子到了高年級就可以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卻從來沒有教過孩子怎樣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于是一邊抓著孩子的學習不放,一邊抱怨孩子總是不肯主動學習。

參加我的家長課的父母,有很多就是因為孩子在學習中遇到了各種挑戰。

有的是孩子上幼兒園,剛接觸拼音時就陷入了強烈的無力感;有的是孩子讀一年級,遲遲進入不了學習狀態,跟不上班級的學習進度;有的是孩子到了三年級,學習難度增加,出現嚴重偏科,成績明顯下降;還有的是孩子到了四五年級,在學習方面仍然需要父母催促、提醒,導致父母和孩子因為作業問題沖突不斷。

無論學什么,適合孩子的難度和節奏很重要,超前學習的危害非常大,不但會破壞孩子的學習主動性,還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和畏難情緒,所以,孩子的學習,寧可慢一點兒,也不要快一點兒。

有的父母平時和孩子溝通時只談學習內容,忽略了孩子的天生氣質和情緒狀態等對學習的影響。一味批評指責,不但對孩子的學習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讓孩子討厭學習,失去原有的動力和自信心。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輔助得越多,越是剝奪了孩子為自己負責的機會,反而會限制孩子的發展。好的陪伴就是逐漸退出和放手的過程,父母過度代勞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有依賴性。

通過在我的家長課上學習,這些父母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晰,開始直面自己的無力感,不再糾結于孩子當下的成績和暫時的表現,而是有了方向和方法,開始更加放松地看待孩子的學習,進入了一種“放松下的高期待”的養育狀態。

“放松”的父母能夠做到正視自己的焦慮,更加放松地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挑戰和錯誤,并以幽默和游戲的方式呈現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通過學習和持續地刻意練習,每位父母都可以習得這種放松的能力。

寫本書時正值暑假,一位媽媽告訴我,她只是問了女兒幾個問題,女兒就把自己的暑假安排得清清楚楚,把暑假的出行計劃也充分地考慮進去了。即使是旅途中,女兒也堅持每天睡前把當天的學習計劃完成。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讓我更加堅信:父母只要用對了方法,持續一段時間,培養自驅型孩子真的不是夢。

孩子的學習是怎樣發生的

孩子與父母之間良好的安全依戀關系,是孩子健康發展的關鍵與核心。感受到父母的愛和自己與父母的聯結,會讓孩子覺得安全,更愿意主動探索和學習。

在孩子小的時候,只需要游戲或擁抱就可以建立起親子間的聯結;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越來越高,似乎除了“學習”很少有其他話題,和孩子漸行漸遠,親子間的聯結也變得脆弱甚至斷裂了。

其實,如果親子關系好,孩子信任父母,愿意聽從父母的建議,即使學習成績暫時落后,只要方向對了,提高學習成績是相對容易的;但如果親子關系基礎不好,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會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和孩子溝通越來越困難,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是難上加難。

本書帶你升級認知,厘清誤區,學習方法,讓你和孩子找到各自的正確角色定位,讓你更加輕松地面對孩子的學習。

我們先來看一下孩子的學習是怎樣發生的吧。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指的是兒童自己能夠達到的成就與在一個他所信任的、擁有更多知識的他人幫助下所能達到的成就之間的距離。

基于此,戴維·伍德和他的同事提出了“腳手架”概念,特指促進學習所需要的支持行為,用于描述在“最近發展區”成人對兒童提供的幫助和指導。對此,伍德提出了兩條原則:

第一,當孩子明顯遇到了困難時,成人應立即提供幫助;

第二,孩子干得很好時,成人應該減少幫助,逐漸降低對這一過程的干涉。

也就是說,成人是否需要為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取決于孩子的狀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發揮空間,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指點,對孩子發展過程的控制隨著孩子能力的提升而減少,直到孩子有能力獨立完成任務。

在學習上也一樣,父母在作為“腳手架”為孩子提供幫助的過程中,關鍵在于是否根據孩子的水平調整指導方式。父母需要秉承的基本原則就是:當孩子需要幫助時及時提供幫助;而當孩子不需要幫助時及時后退,把空間留給孩子。

問題的關鍵是,什么時候需要幫助孩子,什么時候不需要,以及如何幫助孩子?每個孩子、每個父母、每個家庭都不一樣,父母需要好好學習并持續地實踐才能搞清楚。把學到的東西用于實踐,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才是最重要的。

兒子出生8年來,我參加了各種父母工作坊和課程,并組織了上百場工作坊、沙龍、讀書會和成長小組,陪伴和支持了成千上萬的父母。本書將游戲力養育[1]、學習力教練、因材施教三個理念和相應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總結了影響孩子學習自驅力的重要因素,從以下三個部分入手幫助父母了解孩子、覺察自己、用對方法,一步一步學會放手,培養自驅型孩子。

第一部分 如何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幫助父母厘清自己在陪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定位,了解自己的焦慮來源,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模式,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更好地和孩子溝通與合作,幫助孩子愛上自主學習。

第二部分 如何讓孩子學會高效學習:厘清陪伴誤區,重視孩子的感受

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方面其實有很多認知誤區,這些認知誤區導致了無效陪伴。走出這些誤區,是讓孩子學會高效學習的前提。

第三部分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激活自驅力,進入正向循環

父母需要教給孩子一些高效的學習方法,這個過程中,父母從一開始陪著孩子做,到后來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做,正是訓練孩子各項能力、培養孩子各種好習慣的過程。一旦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形成正向循環,父母就可以放手了。

怎樣使用本書

經常有父母找我咨詢孩子學習方面的問題,久而久之,我發現這些父母遇到的挑戰大多是有共性的,我把父母在孩子學習上遇到的挑戰大致分為以下四類(見圖0-1):

圖0-1 父母在孩子學習上遇到的四類挑戰

第一類是親子關系的挑戰,包括父母對孩子不夠了解,想當然地看待孩子出現的問題,彼此溝通不順暢,父母或孩子被情緒問題困住等;

第二類是認知升級的挑戰,父母對孩子學習這件事情的認知存在很多誤區,急需升級自己的認知;

第三類是陪伴方法的挑戰,父母習慣性采用傳統的或自以為正確的方法陪伴孩子學習,可能效率低下甚至會帶來負面影響,久而久之給孩子帶來挫敗感;

第四類是耐心堅持的挑戰,有些父母急于求成,缺乏耐心,總希望建立規則或養成習慣能立竿見影、第二天就生效,忽略了不管是學習還是習慣的養成,都是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的過程。

我把這四類挑戰融入本書,總結成了父母最關心的21個常見問題,從問題入手,幫助父母了解問題背后的根源,并給出簡單實用的學習小工具(“自驅小馬達”),方便父母在生活中去實踐。

在閱讀本書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去覺察,自己當前的挑戰主要聚焦于哪一類或哪幾類,有針對性地使用對應的學習小工具進行練習和調整。

也可以把本書當成工具書來使用,從自己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入手,去閱讀相關的章節,結合自家的實際情況,從某一個點入手開始行動起來,持續練習,取得積極的效果后再去讀其他章節,這樣會讓你更有信心。

對父母來說,把背后的理論內化成自己的認知之后,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家情況的簡單可行的實踐方法,把簡單的事情精確地重復,相信時間的力量,相信堅持的力量。

[1]即《游戲力》一書中所指的“基于游戲的親子溝通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县| 隆回县| 新野县| 吴川市| 太和县| 鹤庆县| 镇安县| 琼结县| 手游| 罗平县| 兴山县| 崇仁县| 日喀则市| 淅川县| 东乌| 湘潭县| 曲阜市| 静海县| 宜君县| 都昌县| 监利县| 怀安县| 沙坪坝区| 晋中市| 隆化县| 乐都县| 武胜县| 平谷区| 应城市| 南召县| 高邑县| 周宁县| 鄂托克前旗| 海门市| 青龙| 临猗县| 盱眙县| 承德市| 高雄市| 连城县|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