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開學前
- 回明
- 無辜的蟲子
- 2333字
- 2010-04-18 12:40:20
六藝書院只建成了一半,蒙學教育的那一部分仍在建設中,即便是這樣,一面是工匠們揮汗如雨,一面是那些等待入學的士子在周圍盤桓觀察工程進度,在短時間內形成了蘇州府獨有的風景。
本來朱允炆不想那么快的招納新生的,可是隨著天氣的日漸轉冷,京師中有消息傳來,蔣瓛揭發并偵破藍玉謀反案有功,封爵保國公,賞免死金牌一面,加歲俸至五千石,賜宅邸一座。
有的人為蔣瓛踏著藍玉的尸骨上位而感到不齒,有的人為蔣瓛升遷之快感到羨慕,因為近幾年沒有戰功、沒有祖萌而封國公的也就是蔣瓛一人而已。
可是朱允炆卻是明白,這個舉動的背后代表著什么,朱元璋有個十分奇怪的習慣,就是要殺人之前肯定要封官一番,讓其得意沒有防備。胡惟庸如此、藍玉如此,看來蔣瓛也逃不過這個宿命。
免死金牌,對于君權之上的大明來,說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免死金牌也成了一番笑話而已。否則李善長、藍玉等等怎么會死呢?這一切只能說明朱元璋想用老辦法殺了蔣瓛,那就是謀反。
偏偏就這樣一個明顯的舉動,很少人能看的懂,也許朱允炆是曾經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事情。所以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顯得是那么的理所當然。而那些他派去暗中調查蔣瓛的部下眼里,都為其的圣眷感到擔心。
鐵鉉就曾經在私下向朱允炆表示過陛下的觀感,擔心太孫殿下如此做是不是和皇上對著干,他這是才發覺,所謂的歷史名人也是需要有個成長的過程,此時三十歲不到的鐵鉉由于之前在國子監不知權謀,而后來跟著自己卻是文兼武職,更加是沒有鍛煉的機會。
如果自己憑借所知歷史的印象做事,那么這個以后的“城神”鐵鉉遲早會廢在自己的手中,當下打定主意,等回到京師之后,一定要讓這個下屬出去歷練一番。但是當時卻不再多做解釋。
書院提前招生,除了蔣瓛的緣故,還有就是利用水力的鉛活字印刷機也開始正常高速運轉了,四部水力鉛活字印刷機,楊狄峨按照朱允炆的授意,把原來印刷作坊里的伙計按照其工作的職能都做了重新安排,以水力印刷機為核心采用了流水線式的作業方法,這大大加快了印刷速度。
水力鉛活字印刷機所展現出來的效率讓朱允炆感到欣慰,但是光是印刷現在發行量極少的江南新報,楊狄峨又不愿意讓東宮承擔盈虧,所以讓朱允炆感到有些不安,六藝書院的開學,可以讓新的印刷作坊承擔起刊印書籍教程的生意,那樣可以緩解印刷作坊的經濟狀況,也不至于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朱允炆對于楊狄峨這個斷臂少年,有著一種說不出的好感,也可能是由于對方年紀小的緣故,接受朱允炆來自后世的思想十分之快速,比之鐵鉉、黃子澄等飽讀圣賢書的人有著超強的吸收能力,所以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將這個剛剛十五歲的少年當做了知己,為楊狄峨考慮的也稍微多了一些。
六藝書院尚未開學,設在獅子林的報名處幾天來就已經水泄不通了,也許之前書院只是豪門大戶作為能返鄉的一個棋子,但是皇帝御筆親書的院名牌匾已經讓書院成為眾人眼中的通天捷徑。
不但是江浙之地的學子,最遠來自瓊州、大理和陜西等地的學子也大有人在,朱允炆就有些想不通,在消息閉塞的大明,是如何將消息在幾個月時間內傳到全境各個地方的。不過他辦六藝書院絕非只為了江浙一地,而是希望通過這種辦學手段刺激全國的教育增長速度,曾經聽過有人說過:讓窮人家的孩子念不起書是國家的恥辱,執政者的失職。
而朱允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普及教育,只有教育的提高,科學技術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一點,回到明朝一年多的時間,朱允炆深有體會。讀書人少的結果,就是造成了士子們的盲目優越性,總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那么只有一個結果,除了詩書之外,一般他不會再去追求什么,只是覺得“半本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越說越對。卻不知朱允炆心目中那句話的意思卻是:讀書人少了,教育的落后導致了人文素質的普遍低下,只學了扳本論語的人就可以治理天下。
也不知道這樣理解是正確還是錯誤,但是朱允炆知道,要是讀書人多了,一旦天之驕子被從云端上拉下來。就像是他后世中多如牛毛的大學生一樣,一旦多了,還害怕你不紆尊降貴的去四處求職打工嗎?能把這些知書達理的學子充數到各行各業中去,對于社會的發展將會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動力。
六藝書院開學典禮之日,一大早,已經報過名的新生就來到了書院門前,就連那些未能錄取的學子,也三三兩兩的趕到校園附近用羨慕眼光看著熱鬧。那些個大家族的子侄被家主遣人送來學習,更是奴三仆四的前呼后擁,互相之間早就認識,彼此作揖打躬,輩分小的就伏地叩頭,亂哄哄鬧成一團。
不過很快的就碰到了釘子,書院內,除了學子之外,任何人不得入內,暫時實行的是封閉式管理,按照朱允炆的打算,還準備從水軍中抽調一些軍官來書院,對新生進行軍訓,想起了自己初上大學時軍訓時所受到的痛楚,他心里充滿了報復的快意,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軍訓能快速的讓一個學生完成離開父母、轉變獨立的蛻變。
離開父母和家人約束的同時,也要忍受無人關愛的境地,軍訓就是利用極強的約束對學生造成一個軍訓后自由校園生活的反差。達到迅速適應的目的。
看著熙熙攘攘往來的人們,在姑蘇臺上的朱允炆笑意盈然,拍拍手上方才憑欄時所沾上的灰塵,該下去了,開學典禮的最后,將會由他發言,從此以后,標志著這些學子就是他的門生了。為了這個演講,朱允炆可是準備了好幾天的時間。
太孫門生?以后的天子門生,想著這個問題,朱允炆心里就騰出一種自豪感來。剛想下山,就看見傅友德和方明謙兩人聯袂而來,臉上的神情極不自然,心里不由咯噔一下,這兩人整肅完水軍后,不是已經出海舟山了嗎?
沒有自己的詔命,怎么會這個時候回來呢?難道出了什么事情?想著這個問題,朱允炆的腳步慢了下來,在那里靜靜的等著二人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