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上屆領導班子找對了方向,手里有資源,大膽肯干,具備了一切成功的要素,可惜干不過老天爺。
當然這不是張澤該擔心的問題,他是個掛逼。
畜牧養殖的風險與他無關,對他來說只是賺得多和賺得更多的區別而已,他心中已經開始重新規劃新農場的功能區。
有畜牧養殖的基礎,更好,他更喜歡這里了。
張澤之前對異界山谷萬頃土地進行規劃和建設,想要建立起一個休閑類型的大農場,這個大農場集種植、養殖、畜牧、休閑、娛樂于一體。
可是由于人手的限制,他只是粗糙實現他規劃中這個現代化綜合農場其中一小部分功能,整個農場沒有形成一個封閉式內循環的生態系統,跟他的目標相差甚遠。
如果能租下這個農場,他在這里有充足的人手和資金可以用來實現他腦海中的規劃,等這邊開發成功后,在做一些適應性調整就可以應用到異界山谷中,一規劃兩使用,這樣就省心省力了。
沒有拒絕林洲的請客吃飯,張澤心里清楚,他今天這么給面子是因為王標,現在自己不算強大,還需要借助王標的力量,再過一兩年就不一定了,誰借助誰的力量還不一定呢!他們關系又好,人情欠著也就欠著了。
飯后,他帶了不少東西,到姑姑家。
有段時間沒來了,姑姑還是那么熱情,他將一個改造過的手串送給她,給她帶上。
這個玉石手串上的靈石都是上品靈石碎塊,上面刻有小陣法,是他花了不少靈石請煉器大師幫忙改造的,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幫助改善凡人的身體,百病不生,延年益壽!
姑姑沒有拒絕,自己親侄子送東西給自己,天經地義!
家里的養生靈陣早就鋪設完畢了,在靈陣的滋養下,康小慧車禍落下的病根也在漸漸彌合。
張澤每次回家都會幫康小慧檢查身體,發現她身體在往好的方向發展,臉色越發紅潤,人也越來越年輕。
玉石能養人其實就是靈石輻射出來的靈氣在溫養人的身體。
XJ和田是世界著名的長壽之鄉,在中國,和田長壽者的比例比國家的平均線還要高出三十三倍。
1990年中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和田地區的百歲老人就已經有114名,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2009年全國十大長壽老人評選,XJ和田就占了6人。為什么這個地域長壽者如此之多,比例遠遠高出其他地方一大截呢?
其實就是因為和田當地盛產和田玉,玉文化氛圍濃厚,當地人喜愛并多佩戴和田玉。
只要與佩戴者氣場相合,身體在不知不覺間就會自行吸收靈石中的靈氣,如此便能百病不生,延年益壽了。
(相關數據為真實數據,并非作者編造,所以玉石養人的說法并非不可能!)
過了幾天,張澤拿下了這個農場。
連林洲都在幫自己,他又敢花錢,在市里種養殖這一行也是實力雄厚,能拿下農場幾乎沒有任何懸念。
順利拿下標的,張澤以中國農公司的名義,與縣政府簽署了20年的農場租賃合同。
他更想長期租用,無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條租賃期限,租賃期限不得超過二十年。超過二十年的,超過部分無效。
當然,一般租賃期間屆滿,他還可以續訂租賃合同,但約定的租賃期限自續訂之日起不得超過二十年。
相信二十年后,他已經不必再為這塊土地的續租而煩惱了。
每公頃年租金750塊,整個農場土地超過4000公頃,除掉一個不能利用的邊角地,算4000公頃,一年租金就要3百萬,租金一年一結。
租下這個農場后,中國農公司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如果人員配備跟不上,管理不到位,面對巨額的租金和支出成本,即使張澤手段玄奇,也很難讓農場盈利。
中國農的擴張和人才招聘已經勢在必行。
……
今天,張澤在龍尾村的別墅中,頭一回這么熱鬧,坐滿了一群村民。
上一次這么熱鬧的時候,還是他老爸出事,大家過來圍觀的時候吧!
村支書張鵬、隔壁的大叔和村里鄉賢委員會一些張澤都不認識的老鄉賢都一起過來了。
過來的名義是過來慶賀張澤事業進一步做大,前兩天拿下市里最大的農場。
都是鄉里鄉親,不管認不認識,張澤都只有笑臉相迎的份。
熱情泡茶款待他們,其實心里早就知道他們的來意。
前段時間老媽在家里邊,村里有走動的一些鄰居親朋就不斷走動上門,知道張澤賺到不少錢后,希望他拉村里一把。
別看村里沒什么貧困戶,但也只是相對其他貧困村而言,這里生活的平均水準距離市里的水平還有很大的距離。
這些人原來見到張澤賺到錢也只是覺得有希望讓他幫忙,但并不急切,或者說也不知道張澤有沒有能力幫他們。
前兩天張澤租下陽西農場,傳開后,那些懷疑的目光消失了,上老媽家門的人就更多了。
“阿澤,我們村里這些人沒見過什么世面,年紀大,思想也跟不上現在的潮流,現在互聯網淘寶微信這些我們中比較時髦的也會用,但也沒人用它們來賺錢。
還是你們年輕人好,敢于大膽嘗試,出去讀大學,見識多,目光不狹窄,村里就想你們這樣的年輕人能越多越好。
這些年村里的鄉賢們也是大力支持和幫助村里的貧困學子,希望你們能回來村里,能為村里的發展做貢獻!”村支書張鵬說道。
“是啊!未來是你們年輕人的天下,特別是阿澤你這樣的青年才俊,整個市幾年都不出來一個。”村里一個五十多歲的鄉賢點頭說道。
張鵬說話還比較含蓄,這個臉看起來挺熟悉的鄉賢,張澤平時在村里也偶爾會見到,是他的一個遠房族親,聽別人叫薏叔。家里做水產養殖的,挺有錢的,平時經常為村里的發展出謀劃策,也熱心公益。
禮下于人,必有所求的道理張澤懂,他擺了擺手道:“薏叔折煞我了,我也就是瞎折騰,半年前家里都解不開鍋呢,幸好鄉親們幫忙,我不敢忘記,只要能幫得上村里的,我一定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