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庖者王恢
坦率地講,劉徹希望有一天,能有太尉、大將軍或是某個將軍把一份進攻匈奴的作戰(zhàn)計劃遞到他的面前。然而第一個做這事的人,卻是主管外交禮儀事務(wù)的大行令王恢。
當然,這并不算出乎劉徹的意料。因為王恢是燕人,做過邊吏,熟知邊境的情況,也帶過兵、打過仗。
劉徹還記得,建元六年匈奴來人提出和親時,群臣就“要不要繼續(xù)和親”這個問題在朝堂上唇槍舌劍,當時第一個出來表達反對意見的就是王恢。
雖然劉徹最后迫于壓力未能阻止和親,但王恢顯然察覺到了皇帝內(nèi)心的真正想法。
王恢這次的整個計劃十分詳盡,而且可行性很高:首先,由一個叫聶壹的人裝作從馬邑城逃亡出來的樣子,去匈奴那里誆騙軍臣單于,表示自己能帶手下混進馬邑城,等軍臣單于率領(lǐng)大軍接近馬邑城的時候,便殺死守城的官員制造混亂,然后雙方里應(yīng)外合將馬邑城一次性洗劫一空。當然,這是一個誘餌,只要軍臣單于上鉤,朝廷大軍事先在馬邑城周圍布下口袋陣,便能將匈奴人一舉殲滅。
王恢的計劃并非空穴來風,也絕非他自己的獨創(chuàng)。當年戰(zhàn)國之時,趙國名將李牧曾經(jīng)在雁門伏擊匈奴單于,一戰(zhàn)便大破匈奴主力十余萬,換得趙國邊境十多年的平靜。
在朝廷主和派占上風的大環(huán)境下,王恢提出的這個計劃實在是太好了,既誘敵深入,又以逸待勞,完美避開了以往難以解決的“深入敵后還找不到敵人”的問題,真的是一個理想得不能再理想的計劃!可以預(yù)見,哪怕是韓安國,也難以拒絕和反駁。
劉徹心想:看來王恢兩年前站出來反對和親,也并不是為了迎合朕的投機主義,而是真的和朕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朕心甚慰。”
王恢的計劃里,有一個關(guān)鍵的人物,叫聶壹;有一個關(guān)鍵的地方,叫馬邑城。
聶壹這個人,是馬邑城的地方豪強。當然,這里說的“豪強”,大概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豪強,遠比不上郭解、朱安世這樣的全國性“黑社會大佬”,自然也沒有能讓漢武帝知道的價值。
按王恢的說法,聶壹從事的是邊境貿(mào)易,據(jù)說在馬邑一帶也算是個人物,甚至在匈奴高層那兒也說得上話。
對于這個說法,劉徹持保留意見。一個漢人能在匈奴那里混得順風順水,本身就有問題,犯法的事情想必沒少做。甚至不用猜也能知道,他大概沒少往匈奴那邊走私鐵器等犯禁的物品。
但這是小事。聶壹頂多是一只碩鼠,從底下仰視確實龐大;可從劉徹的角度俯視,幾乎小不可見,再肥,也不過是一只肥大的碩鼠而已。
劉徹其實知道,這樣的碩鼠,在地方上是很多的,光馬邑就絕不止他聶壹一只。但如何處理,這是地方官員的事情,不需要他親自關(guān)心。碩鼠就是碩鼠,再多也就是一群碩鼠而已,無法撼動他的江山。
王恢在密奏中說:聶壹這個人是有愛國情懷的,他覺得任由匈奴人在邊境長期胡鬧下去不是個事兒,希望朝廷能以百姓的性命為先,狠狠打擊匈奴的氣焰。為此,他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并愿意以身犯險去實施。
糊弄誰呢?!暫且不說聶壹的計劃是什么,單就他主動提出消滅匈奴這事,就不合邏輯。聶壹是商人,商人以什么為先?不是天下蒼生,不是江山社稷,也不是禮義廉恥—是利!把匈奴人都趕跑了,他跟誰做生意,賺誰的錢?
所以,估計是聶壹走私禁物的事情東窗事發(fā),或者跟地方上的官員分贓不均,惹惱了某些權(quán)貴,讓人逮了個現(xiàn)行。往匈奴那里走私鐵器,在本朝一直都是掉腦袋的罪過—聶壹想要活命,也就只有“先將性命豁出去,將功折罪”這一條路可走了。
這應(yīng)該才是事情的真相。
但如果事情確如劉徹所想,這就涉及另外一個問題:王恢為何不據(jù)實而報,反而要給聶壹打掩護?難道說聶壹事發(fā)之后花錢買通了王恢?或者說他之所以在地方上順風順水,是因為上面有人—而這個人就是王恢?
劉徹希望是自己多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