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端太甪對大家說道,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間,永樂皇帝決定遷都北京,他下詔宣布把北平改為北京,并且把北平府改為順天府。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間,永樂皇帝下詔開始建造北京的宮殿,他派遣了工部尚書宋禮等大批官員到全國各地采辦木材、磚塊等建筑材料。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五月間,開始建造北京城,朝廷征調(diào)了30萬名工匠和近百萬的民夫到達(dá)北京。建造北京城的工程主要分為內(nèi)城、皇城和紫禁城三個部分,三個部分依次進(jìn)行建造。
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間,永樂皇帝下旨正式開始建造北京城和宮殿。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間,北京的宮殿,也就是紫禁建正式建造完成,并且北京的太廟(今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太社稷、萬歲山(今景山公園)、太液池(今中南海)、十王府(今北京王府井大街附近)、皇太孫府(今北京普度寺)、五府六部衙門、鼓樓、鐘樓也是在這一年建造完成。九月間,永樂皇帝下令明年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間,永樂皇帝在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今故宮的太和殿)上召見百官,大祀南郊,到這里遷都大政也就基本完成了。從永樂皇帝朱棣開始到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歷經(jīng)明、清兩個時期,一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故宮執(zhí)政和居住。
從此北京成為了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和文化中心,今天北京紫禁城的規(guī)模就是在北京奠定的,整個北京城的規(guī)模布局莊重、宏偉、大氣,并且也十分壯觀和美麗,是中國古代建筑歷史上一座杰出的、獨(dú)一無二的作品。
接著甪端太甪要開始向我們仔細(xì)介紹故宮是怎樣建成時,這時御貓菜菜在地面上看到了北京城的中軸線,于是它先是喵喵的叫了兩聲,然后向太甪問道:“對了,太甪,我們都知道在北京城中有一條貫穿南北、元朝時開始建造的中軸線,而且你剛才提到的萬歲山,也就是現(xiàn)在的景山,鼓樓,鐘樓,以及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等建筑都是建在這條著名的中軸線,所以你現(xiàn)在能先給我們講一下北京城的這條中軸線嗎?”
太甪高興地笑著回答道:“OK!菜菜,那我現(xiàn)在開始給大家講述北京城的‘脊梁’——中軸線,這條貫穿北京城南北的中軸線始建和形成于元朝時期,位置在現(xiàn)在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和其向南的延伸線,接著越過太液池東岸的宮城中央,然后到了明朝的永樂年間,永樂皇帝朱棣將北京中軸線向東移動了150米,最后經(jīng)過明清多位皇帝在位時期多次對中軸線改變和建造,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多次的改造和建造,最后終于形成現(xiàn)在的布局。
接下來我們先來說一下北京老城時的中軸線,它是南起外城的永定門,然后經(jīng)過內(nèi)城的正陽門、中華門(它的原址在正陽門的北側(cè),即現(xiàn)在人民英雄紀(jì)念碑的南邊、毛主席紀(jì)念堂一帶)、天安門、端門、午門和太和門,然后穿過故宮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接著越過景山上的萬春亭,以及后面的壽皇殿和鼓樓等壯觀、美麗的建筑,最后一直到鐘樓的中心點(diǎn),整個中軸線的全長是7.8公里。
另外,我們都知道北京中軸線始建和形成元朝時期,并且這條中軸線可以說是北京城的‘脊梁’,那么在元朝時期,是誰規(guī)劃和設(shè)計了北京城,也就是元朝時期的元大都城,以及北京中軸線呢?答案是元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劉秉忠規(guī)劃和設(shè)計的。大蒙古國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間,元世祖忽必烈命令劉秉忠開始規(guī)劃和設(shè)計元大都城?!?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蒙古尊號“薛禪汗”,大蒙古國第五位第五任可汗,元朝的開國皇帝(公元1260年-1294年在位)。忽必烈是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孫,監(jiān)國拖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汗的四弟,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蒙哥汗在位時,忽必烈擔(dān)任總理漠南漢地軍事,參與了蒙哥汗遠(yuǎn)征大理國、圍攻南宋的戰(zhàn)役。蒙哥汗死后,忽必烈從前線回師,與同母的弟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并且在開平城繼承汗位。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旨遷都大都(今北京),四年后建國號為“大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間,命令伯顏等率領(lǐng)大軍征伐南宋,兩年后攻陷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最后在崖山海戰(zhàn)中終于消滅了南宋政權(quán)的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一統(tǒng)。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間,忽必烈病逝,享年八十歲,謚號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劉秉忠(公元1216~1274年),初名劉侃,法名子聰,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臺市)人,大蒙古國至元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xu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