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人日節:長壽吉日人生辰

人日節的起源

農歷正月初七,是傳統的“人日”節。人日排在年節之后、元宵之前,所以民間往往把它算入過年之中。不過人日節畢竟是有獨特節俗的節日,把它單獨列為一節,更有利于今人傳承,也更便于記憶。

人日節,又叫人慶節、人節、人生日、人勝節、七元日等。前面幾個節名是因為相傳此日是整個人類的生日而得名;稱作人勝節,是因古代于此日戴勝(勝,一種頭飾)于頭之故;末一個名稱是由日期而來。

人日節的由來很早,人們一般引西漢東方朔的《占書》所說:“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以此段話證明人日節約產生于漢代之時。俗信如果其日晴明,則主此日之物繁衍生育,陰則不利。人們相信創造世界生命的女神——女媧,在正月初一日用泥土創造了雞,二日造犬,三日造豬,四日造羊,五日造牛,六日造馬,七日便造了人,人類從此誕生。又以每日陰晴天氣預測此日所造物的吉兇。此后,單一的占卜活動逐漸發展為有各種良風美俗的慶賀、祭祀性的大節日,在全國流傳。這個節日,繼承融合了我國人民重生存、敬上天、重好生之德的仁愛思想。種種節俗,也體現出重視人的生命、追求長壽的美好心愿,也是《說文》“(人是)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這一思想的最好詮釋。直至今天,人日節所包含的種種民族文化心理,仍為人們所珍視,應被好好吸收發揚。

至于為什么會有這種先創造動物,后創造人的神話,可能與古代的動物崇拜、圖騰信仰有關。古人敬動物、崇拜動物,給動物們制造了誕生的神話,人類誕生的神話也就進而產生了。或許以十二生肖記年月日的方法也隨之產生,沿用至今。

人日的古今風俗

在漢魏之后,人日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節日。南朝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華勝,起于晉代,見賈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圖金勝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勝也。’”這種剪彩為人,也叫人勝,是一種著名的古俗,今天民間剪紙中的“抓髻娃娃”等,就是沿襲了這一古風。

抓髻娃娃

人勝與華勝作為裝飾在古詩詞中常見吟詠,宋代賀鑄《臨江仙·人日席上作》一詞中有:“巧剪合歡羅勝子,釵頭春意翩翩。艷歌淺拜笑嫣然。愿郎宜此酒,行樂駐華年。”生動地勾畫出一位女郎以彩羅剪出合歡(雙燕或雙勝)人形的羅勝戴在發髻釵頭上的美態。

《荊楚歲時記》還記載江南一帶有吃七種菜(如芹菜、芥菜、菠菜、蔥、蒜等)做的羹,也叫作七寶羹。相傳吃這七種菜,可以驅邪治病,以求一年中人口平安。至于書中又記載的當時有鬼鳥飛度,攫食小兒的傳說,則屬荒誕不經。此時家家要關門打門、捶床、滅熄燈,以祈禳鬼鳥,至今看來只覺得可笑。另外,書中還記載著人日不用刑之規定。

另外有一種食俗,在人日里舉行,即熏天、吃燒餅、煎餅。《荊楚歲時記》注文寫到此俗:“北人此日食煎餅,于庭中作之,云‘熏天’。未知所出。”

其實,這是為了紀念女媧煉石補天而熏天以求天晴之俗。女媧補天時,露天燒五色石,煎餅也露天舉行以仿效。

唐代,朝廷有宴飲、賜群臣人勝的禮儀。詩人沈佺期有《人日重宴大明宮賜彩縷人勝應制》詩:“拂旦雞鳴仙衛陳,憑高龍首帝城春。千官黼帳杯前壽,百福香奩勝里人。”寫出了此時的盛況。宋朝在立春日仍有賜群臣彩勝的習俗,還有做煎餅會的。明末劉若愚《酌中志》也說:“初七日,人日,吃春餅和菜。”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日又出現了放生習俗。《帝京景物略》記載北京有于人日放生,把鳥類放歸天空,水族類放入水中的習俗。這種習俗既是貴生、珍視生命的體現,也與佛教思想的傳播有關。

女媧補天

歲月流逝,以上古俗后來極少見了,代之以較簡易的節俗。像陜西合陽縣,于人日這天吃餛飩,稱為壽星餛飩;又在土地神位前點蠟燭,祭祀求壽。長武縣一帶,有早晨吃長面條的習慣,意為拉住人的魂魄,并且要求由最長者為全家叫魂(連喊三遍某某回來)。這些都表達了人們企盼健康長壽的意愿。長武縣還有用麥草、蔥蒜皮煨火驅邪的風俗,為古代“熏天”、吃煎餅的遺風。北京一帶,要煎餅食于庭中,“熏天”以祈求天晴。而臺灣省的居民,則家家點七支蠟燭,供奉生果等,也為祈求長壽之意。

此外,人日這天,一些地方的人忌諱出行,忌諱動針線,忌諱給小孩剃頭,看起來沒什么道理,所以如今很少有人記得了,倒是一些別的習俗傳到近代。如在人日登高,三國時已經有此習俗。南朝劉宋郭緣生的《述征記》載:“壽張縣安仁山,魏東平王鑿山頂,為會人日望處。刻銘于壁,文字猶在。”魏東平王《是日登壽張安仁山銘》曰:“正月七日,厥日惟人;策我良駟,陟彼安仁。”東晉桓溫參軍張望,也有正月七日登高詩,這與《荊楚歲時記》所記載的“登高賦詩”是一致的。到了近代,廣州地區還要在人日游玩花地,賞花買花,在同行人中選最俊秀的女郎作“人日皇后”,主持當日游覽事務。在陜西等地則跳秧歌,娛樂驅邪。

由于人日節反映了傳統文化中貴人、重人及祈求長壽健康的思想,所以作為一個很有意義的節日,深入人心。如今雖少見上述習俗,但人們還是很重視這個節日的。

如東北地區于此日有給高壽老人辦壽宴的習俗,既體現求長壽主題,又有敬老之心,實為美俗。有的地方則在人日舉行慈善活動,為公益事業捐款,繼承了人日放生等古老習俗中的仁愛思想。

天穿節、人祖會

人日是紀念人類起源的節日。在一些地區,至今還保存著人日的變形節日——天穿節、人祖會等。這些節日,均與人類起源神話有關。

中國的人類起源神話,最有影響的當屬女媧造人神話。女媧氏是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神,《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風俗通義》說:“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這則神話流傳很廣,影響巨大。又傳說女媧與其兄伏羲配為夫妻,伏羲也是華夏族的祖先。在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楚國帛書上就有伏羲和女媧為夫婦、創立四時、日月之運行的記載。漢代畫像石上,有不少女媧與伏羲人面蛇身、交尾起舞的畫像,手舉日月、規矩,表示日月與天圓地方都是他們創造的。

女媧與伏羲

由于受上述的神話影響,民間有人日、天穿節。該節日中以煎餅放置屋上,明顯與人日露天煎餅之風俗相似。可見人日、天穿節是源于同一個神話,由來已久了。

直至近代,陜西臨潼一帶還有“女皇節”,又稱女王節、女媧生日、補天補地節,這就是紀念女媧的節日——天穿節的流風。日期是在正月二十日。過節時,家家由女家長主持,把“補天餅”拋在屋頂上,象征女媧補天;再把幾塊餅扔在地上、井水里,象征“補地”。然后全家才吃補天餅:一種薄薄的圓餅,或用面糊烙成,或蒸、炊而成。

另外一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伏羲,也受到人們的崇敬與懷念。河南淮陽的“人祖會”就是一個懷念伏羲與女媧的節會。

淮陽有太昊陵,俗稱人祖廟。本地人稱伏羲為“人祖爺”,稱女媧為“人祖奶奶”,每年舉行一次人祖廟會,以祭祀這兩位人類先祖,日期是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伏羲陵附近又有人祖奶奶廟,即女媧廟,供人們祭拜。

在人祖會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前來祭拜,均是許愿、還愿、求子、求福。伏羲廟顯仁殿的臺基石東北角有一個圓洞,稱為子孫窯。人們要求子就要用手摸一下。祭拜時,婦女們還跳一種“擔花籃”舞,肩挑花籃,身著黑衣黑褲、黑繡鞋,纏五尺長的黑頭紗,不斷地起舞。每當舞者背靠背交錯而過,身后長紗就飄飛絞繞在一起,形似女媧、伏羲相交之狀。這舞蹈是敬奉女媧的,以舞悅神,只能由婦女跳。

泥泥狗二

泥泥狗一

陶塤

人祖會上有大量的“泥泥狗”銷售。泥泥狗,又稱陵狗,即各種泥制的小玩具,為當地特產,造型以人祖為主。人祖即一種猴面人身泥偶,還有各種打火猴、兜肚猴、穿衣猴、虎駝猴、雙面人、雙頭虎、多角獸、蛙、魚、龜、雞、牛、馬、羊、蛇和陶塤等。泥泥狗上多繪黑、紅、白等色圖案,形似生殖之根,由于泥泥狗的奇特形狀,學者們認為它源于古代摶黃土造人的神話及求子巫術、生殖崇拜。來進香者多選購泥泥狗,以供求生育時“拴娃娃”用,或沿途給小孩。在廟會期間,小孩子們可在路上攔住行人,索要泥泥狗。拿回家去也是很好的小孩玩具。

在人祖會上,婦女們選購泥娃娃,供在神像前,燒香祈求,然后帶回家去,相傳便可以生育了。這種風俗與《荊楚歲時記》寫到的“剪彩為人”、民間的泥娃娃、剪紙娃娃等,都是同源的。另外,祭祀女媧、伏羲,還與遠古男女于仲春時相會的習俗有關(見后“上巳節”等章節)。

在河南西華、河北涉縣等地也有女媧廟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密云县| 宁国市| 边坝县| 高雄市| 北川| 扎鲁特旗| 康保县| 五家渠市| 同心县| 当雄县| 富民县| 黎平县| 天门市| 沭阳县| 维西| 通海县| 元朗区| 阜新| 宁化县| 松桃| 临夏县| 湘乡市| 新巴尔虎右旗| 林甸县| 鄱阳县| 浦北县| 中阳县| 百色市| 新蔡县| 海阳市| 昔阳县| 武宁县| 鄄城县| 湖州市| 平度市| 昆明市| 锦屏县| 永清县| 张家港市| 钟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