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虛擬偶像的發展歷程
虛擬偶像的發展與制作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從最早的手繪技術到CG技術,再到人工智能合成技術,大致經歷了萌芽、探索、初級和成長四個時期,如圖1-2所示。

圖1-2 虛擬偶像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人們嘗試將二次元人物引入現實世界中,虛擬偶像步入萌芽期,該時期以手工繪制為主,應用范圍有限。1982年播出的動漫《超時空要塞》主角林明美的形象是宇宙歌姬,通過歌聲感化敵人,并最終贏得了星級大戰的勝利,也成就了林明美偶像的身份。1984年,動畫制作方以林明美的形象制作發布音樂專輯,并打入日本知名音樂Oricon榜單。作為動漫人物,林明美由此成為第一位虛擬歌姬。
21世紀初,傳統手繪被CG、動作捕捉等技術逐步取代,虛擬偶像步入探索期。該時期虛擬偶像逐漸達到實用水平,但造價不菲,主要出現在影視娛樂行業。2003年日本樂器制造商雅馬哈公司推出了電子音樂制作語音合成軟件Vocaloid,通過輸入音調和歌詞就可以合成人類聲音的歌聲。Vocaloid試圖解決“好的曲子同樣需要好的表演者才能演唱出來”的問題,讓創作者通過調試程序唱出歌來。因為是電腦合成聲音,所以讓聲音沒有了理論上的限制,大大降低了音樂創作門檻,在Vocaloid生態里誕生了成千上萬的作品。2007年,日本制作的虛擬偶像“初音未來”一炮而紅,引領了Vocaloid產業近十年的繁榮。“初音未來”是二次元風格的少女偶像,早期人物形象主要采用CG技術合成,人物聲音采用Vocaloid語音合成,呈現形式相對比較粗糙。“初音未來”的獨特之處在于奠定了虛擬偶像養成型的孵化模式,讓粉絲直接參與創造價值并在線上分享和傳播。
2011年后,動作捕捉技術的普及以及深度學習算法的突破讓虛擬偶像的制作過程得到有效簡化,逐漸步入正軌,進入初級階段。虛擬偶像作為知識產權和自身形象的代替以及跨媒體的概念持續發展,開始出現了一些使用虛擬偶像開展活動的個人和企業,并使其概念和運營模式得到進一步探索和推廣。2016年12月“絆愛”在YouTube上發布了自我介紹視頻,標志著虛擬YouTuber(Virtual YouTuber)概念的確定和文化的開端。經過數年發展,目前世界范圍內曾出現過的虛擬YouTuber已達上萬名,其作品、活動和粉絲文化發展出極高的多樣性,形成了獨特的網絡文化。2017年生活在虛擬次元的第一代人工智能“小希”誕生,成為我國第一位虛擬Up(Virtual Uploader)主。
2018年bilibili(嗶哩嗶哩)首次舉辦虛擬偶像相關專題活動,共有18位VUP參加。除了互聯網大廠、資本、平臺紛紛加大投入外,虛擬偶像也根據不同的商業定位和市場需求演化細分出更多賽道,為虛擬偶像的發展注入了多樣性。2018年后,虛擬偶像文化迅速發展并成為網絡文化熱點,虛擬主播數快速增長,先后出現了彩虹社、ENTUM、LIVE、hololive、Unlimited等業內知名事務所和組織。虛擬偶像朝著智能化、便捷化、精細化、多樣化發展,步入成長期。
2021年Facebook和Microsoft等巨頭大舉進入元宇宙(metaverse)行業,其核心有區塊鏈,交互式體驗以及AR/VR技術,從交互體驗的角度來說,擬人化的虛擬人物Avatar拉近了社交距離。元宇宙概念下的虛擬化身和強互動,進一步引領了虛擬人物創建技術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