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聽歷史講中醫
  • 熊益亮 林楠編著
  • 3336字
  • 2023-08-25 11:54:07

第三節 史學與中醫學的淵源

按現代學科屬性分類,史學和中醫學分屬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個不同的學科體系,其學科地位和社會作用亦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都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征。關于文化的定義,中國古代哲人認為“文化”是“人文化成”,即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賁卦》)。文化即人化,通過觀察人類的文采,可以推行教化以促成天下昌明(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也就是說,文化是通過人的行為與活動而逐漸積累和建立起來的。《辭海》從廣義上定義“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由此,我們看到文化是由人類社會實踐產生的,其表現形式分為內在的精神層面和外在的物質層面。胡適說:“文明是一個民族應付他的環境的總成績,文化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見,文明是一個民族的總成績,是一個總的概念;而文化是形成文明的一部分,是人們各種生活方式的表現,是一個分的概念。梁漱溟說所謂一家文化不過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總括起來,不外三方面:精神生活、社會生活、物質生活,所以說“文化是人類生活的樣法”。史學與中醫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中國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繼承與發展而來的,所以說二者本身已經各自成為文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

上文已經提到史學的核心就是史料,中華民族很早就有深刻的歷史意識,如《尚書·召誥》曰:“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這具有“以史為鑒”之意識,所以我國很早就開始記錄史事。隨著歷代史官、史家的精勤不倦,史著代有新出,記史方法也在不斷進步,而“史”也被列為古代四大圖書分類之一,史學成為中國古代傳統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與疾病斗爭中不斷積累經驗并借鑒古代哲學思想進行創造性發展而構建起來的、具有中國原創特色的醫學理論體系。所以,從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來說,中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技術,也受到各個時期社會環境、文化氛圍等的影響。與此同時,中醫學是最關系生命的學問,歷來受到政府的重視,歷朝歷代都設有專門的醫官以確保統治者的健康。可以說,中醫學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關聯,因而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屬性。許多中醫知識都保留在歷代的史學著作中。幾千年來,中國傳統醫學,包括許多民族醫藥衛生發生發展的歷史,都可以在歷代史著中找到線索。史著中所記載的醫藥學內容非常豐富,是可靠性很強的醫學史錄,也是研究和學習中國傳統醫學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文獻,尤其對于構建中國醫學史、發掘中醫歷史發展規律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歷代史學著作記載了許多醫事制度、醫學教育、醫學人物、醫學文獻、民族醫學等方面的內容。從史著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醫事制度形成、發展、演變的大致輪廓。夏商時萌芽、發端。西周時首次設置全國最高醫事長官——醫師,食、疾、瘍、獸的醫學分科制度基本確立。春秋戰國時,醫事經驗不斷積累。秦漢時期,醫事制度開始奠基,朝廷保護、整理醫藥文獻的政策首次出臺,醫官隊伍初步組建。魏晉南北朝時,醫事組織出現,太醫署、尚藥局、藥藏局等機構先后建立。到了隋唐五代,醫事制度日趨完善,國家藥典修訂頒行,醫藥律令增加。兩宋時期,醫事制度鼎新革故,校正醫書局成立,官辦藥廠、藥店誕生,醫藥慈善機構增多。遼、金、元時,南北醫事制度交錯結合,醫學提舉司、官醫提舉司等機構誕生,醫生的地位提高。明朝時,醫事制度相對協調發展,有機統一的醫事體系初步形成。到了清朝,醫事制度由盛轉衰,逐步廢弛。

從史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代醫學教育發展的基本線索:春秋戰國時期,確定了師徒傳授的制度。魏晉南北朝時,設立太醫署,兼管醫學教育,并首次設置太醫博士、太醫助教等醫教官職。隋唐五代,醫學校誕生,太醫署發展為龐大的教育機構,除了國家設有醫學、針灸、按摩、禁咒等博士和助教外,各主要州府也分別設有博士與助教,負責當地的醫學教育工作。兩宋時期,醫學教育體系已漸臻完善,太醫局成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國子監中設醫學,并形成一整套選拔、考核、分配、罷黜的制度和措施。金、元時,設醫學提舉司,“掌考校諸路醫生課義,試驗太醫教官,校勘名醫撰述文字,辨驗藥材,訓誨太醫子弟,領各處醫學”(《元史·百官志》)。同時,太醫院和諸路總管府都設有醫學教授,負責各地的醫學教育工作。到了明朝,中央醫學教育隸屬太醫院管理,醫生主要從各地世業醫生中考選,設立了世醫制度,要求業醫者世代從醫,從而為太醫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源。同時,在地方設置郡縣醫學,大大推動了地方醫學教育。清代的醫學教育由太醫院直接負責,院使、院判掌考九科之法,主持醫績考核與培訓生員。清末成立京師專門醫學堂,相當于大學性質的高等醫學學府,中西醫分科學習,公開招收學生。

從史著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大量的醫學人物。兩千多年前,司馬遷撰寫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時,就正式為醫學家立了傳記。《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以其實事求是的論述方法和鮮明的褒貶態度,記述了戰國名醫秦越人(扁鵲)和西漢名醫淳于意(倉公)。此后,歷代史學家繼司馬遷之遺風,在歷代所修的前代史書中,都為當時著名的醫學家撰寫傳記。二十六史中,正式立傳的醫家有一百五十人,他們之所以能名垂千古,被史書記載,都與其對人民、社會、國家的貢獻有關,他們守衛了中華民族的健康。此外,二十六史中還記載了很多雖然未有專門立傳但亦對醫學有所貢獻的人物,他們都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值得被歷史和后人銘記。

從史著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大量的醫學文獻目錄和介紹醫學著作的內容。醫藥文獻是醫學知識的載體。二十六史中的《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以及《清史稿·藝文志》都設專門部類載錄歷代醫學文獻,這在中醫目錄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除上述藝文志、經籍志外,二十六史中的醫家傳記等部類也涉及了部分醫著的緒端。同時,在通志類史著的“藝文略”和通考類史著的“經籍考”中,不但記錄了歷代醫藥文獻書目、作者、卷帙、時代,有的還說明梗概,考鏡源流,很受學術界的重視。

除了上述這些內容外,史著中還有許多關于臨床各科資料、藥物及其功效、少數民族醫學、醫理養生、環境衛生、防病保健等方面的記載,如二十六史中記載的各種病名達二百六十多種,基本囊括了臨床各科的常見多發病和許多疑難雜癥。二十六史中記載的一百多種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種診療方法,對研究專科醫學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再如史著中記載的各類藥物,雖然沒有專門的論述,也無具體的部類可依,但保留下來的藥名、藥物的功用、產地及采收的記錄對于中國藥學史的研究無疑是有所裨益的。又如,從史著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有關少數民族醫學的資料。由于這些史料比較分散,只是零星可見,所以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然而這些史料確實是我們研究藏族醫學、契丹族醫學、女真族醫學、黨項族醫學、回族醫學、蒙古族醫學等不可缺少的資料,也是中國傳統醫藥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需要被重視和深入研究。總而言之,史學著作中保留了極為豐富的中醫學史料,這對中醫學的發展具有直接的影響。

綜上所述,從傳統史學的具體史料中找出中醫學的內容,從而以史學的角度來探索中醫學在幾千年歷史中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第一,它對現代的醫學教育及各類醫學人才的培養具有很好的幫助和促進作用,對制定和評價我國醫學工作的方針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第二,它可以增加人們對中醫學發展歷史的了解,開闊人們的知識視野。人們可以從中吸取前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只有對過去充分了解,才能提高自身的中醫修養,才能更好地汲取前人的經驗而為今天所用。正如青蒿素的發現與提取就源于東晉葛洪(人稱“葛仙翁”)《肘后備急方》(圖1-3)“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啟發。第三,它不但可以為我國傳統醫學的繼承與發揚提供借鑒價值,也可以為現代醫學的科研設計、選題、研究方法提供有益的啟示,還可以提高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加強我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這也正是本書寫作的基本出發點。

圖1-3 《肘后備急方》書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东县| 安塞县| 广德县| 博爱县| 永平县| 古丈县| 德化县| 灵丘县| 若羌县| 水富县| 天水市| 盘山县| 鹤壁市| 平阳县| 嵩明县| 兴隆县| 沈阳市| 米易县| 广平县| 巴塘县| 垫江县| 灵台县| 鹤山市| 刚察县| 阜新市| 军事| 房山区| 洛隆县| 虞城县| 松阳县| 甘孜县| 苏尼特右旗| 灵丘县| 凤台县| 大荔县| 鄂温| 西乌珠穆沁旗| 厦门市| 景泰县| 成武县| 博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