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下英帕爾,坐吃丘吉爾
1944年的太平洋戰場,對于日軍來說可謂凄風苦雨,而對于以美國為首的盟軍來說則是一路凱歌。盟軍在攻克了馬里亞納群島和比阿克島等戰略要地后,開始考慮他們的下一步作戰計劃。
美軍中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兼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建議盟軍進攻臺灣,將日軍阻擋在菲律賓。如此一來,盟軍便控制了聯系日本和南亞的海路,切斷了日本與其南亞駐軍的聯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則主張在菲律賓登陸,因為菲律賓位于日本的生命線上。麥克阿瑟認為日本人從自己手中搶走菲律賓,讓自己顏面掃地,在1942年逃離菲律賓時曾經發誓將重返故地。美國總統羅斯福拍板決定:美軍在菲律賓登陸。
針對美國人咄咄逼人的攻勢,窮途末路的日本人不甘心就此認輸,決定孤注一擲,以大日本帝國無堅不摧的武士道精神反戈一擊,進而扭轉敗局。于是,他們制訂了瘋狂的行動計劃,打算傾其所有力量投入一次決定性的戰役。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尼米茲上將

麥克阿瑟
為此,日本人組織了震驚世界的“神風”特攻隊,對美軍艦艇展開大規模的自殺式攻擊。因美國海軍進攻菲律賓的登陸點定在萊特島,于是該地就成了二戰期間名副其實的“絞肉機”。萊特灣海戰堪稱歷史上最大的海戰,是最后一次大規模的航母大對決,同時也是最后一次戰列艦大對決。此役,盟軍徹底摧毀了日本的航母。

萊特灣海戰
日軍自從中途島戰役失敗后,不得不將太平洋的戰略主動權拱手讓給美國人。日軍失去了瓜達爾卡納爾島后,其北面的阿留申群島的前哨陣地也不得不放棄,同時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也被美軍占領。在太平洋中部,由于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的失敗,日本在中太平洋的防線全面崩潰。
1944年1月7日,日軍大本營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企圖占領英帕爾和科希馬等要地,進而控制整個東印度地區。
英帕爾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地區的一座邊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屬孟加拉國)通往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的交通干線上。該城周圍是曼尼普爾山脈,近郊是長64千米、寬32千米的帕爾平原。自從英軍在緬甸兵敗并撤退至此以后,英國人就把英帕爾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和后勤補給基地。英帕爾平原上遍布著軍營、醫院、軍械庫、彈藥庫、軍需庫和工場以及軍事基地所需要的各種大型設施,四通八達的瀝青公路從基地中間穿過。此外,從1942年起就開始從原始叢林中辟建的一條寬闊的汽車公路,把英帕爾和轉運軍需物資的重要鐵路終點站迪馬普爾連接了起來。
“在英帕爾,一切井然有序,組織得相當完善,具有供未來反攻部隊使用的基地所應具有的各種條件?!泵砂皖D來東南亞戰區任盟軍最高司令后,曾視察過這里并得到了這樣的印象,而這也成為日軍進攻印度首先選擇英帕爾的原因。
日軍擔任進攻英帕爾任務的是緬甸方面軍第十五軍團,由素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也陸軍中將指揮,轄第十五、第三十一和第三十三師團。英軍駐守英帕爾和科希馬等地區的是斯利姆陸軍中將指揮的第十四集團軍,轄第四、第十五和第三十三軍。
日軍大本營下達作戰命令前,第十五軍團就已經進行了作戰動員。他們準備了作戰所需的彈藥等物資,第十五軍團普遍認定英軍不堪一擊,所以也就沒有下大力氣準備戰略物資。日本人對后勤保障問題不僅計劃不周,而且準備不足。日軍方面擔任進攻任務的第十五軍團直到向部隊下達展開命令時,原定的后勤保障計劃僅僅完成了18%。不僅如此,第十五軍團的一些高級將領在準備作戰物資時,由于軍馬一下難以征齊,竟異想天開地用緬甸當地容易獲得的牛、羊、大象甚至猴子來代替。他們讓這些動物馱著日軍的彈藥隨部隊出征。
日軍出擊時僅攜帶了20天的口糧,1.5~2個基數的彈藥,2萬余匹馬、牛和象,數千只山羊與猴子。他們計劃用這些牲畜馱運物資兼作食用,估計可支撐1個月,至于隨后的后勤補給就等著“打下英帕爾,坐吃丘吉爾”了。
日軍共計8.4萬人加上“印度國民軍”第一師的7000人,連同運輸隊的民夫約12萬人,分北、中、南三路開始向英帕爾進發。其實,連同日軍大本營的特派參謀竹田在內的所有參謀長均反對這次作戰。他們認為,這一路數百千米全是高山、激流、濕地、雨林、沼澤,大部分地區為無人區,坦克、車輛、重武器根本無法通過,并且多處存在傳染性熱帶疾病,一旦染上,戰斗力將大大降低。反之,英印軍武器先進,補給充足,有空軍及裝甲兵助戰,還以逸待勞,此戰兇多吉少。3個師團長也持相似意見。
針對這一情況,牟田口廉也狂妄地宣布:“英印軍比中國軍隊的戰斗力還弱,大部分是殖民地的應征士兵,我軍一出現就都嚇跑了”,“只要向空中開3槍他們就會立即投降”,“槍炮、子彈、糧草向敵人去要。”牟田口廉也命令,在雨季到來之前用3周時間拿下英帕爾。
1月17日,日本南方軍副總參謀長綾部中將帶著日軍大本營的批文抵達仰光,向緬甸方面軍各高級將領作了傳達:“自1942年夏季以來,多次議論過的印度進攻作戰,大本營終于作出了決斷?!?/p>
1月21日,日軍第十五軍團司令牟田口廉也命令軍隊出發。12萬人每人攜帶20天糧食,每個士兵帶240發子彈、6枚手榴彈,其余靠大象、牛、馬擔當運輸任務。由于阿拉坎山脈到處是天險,英軍飛機又頻繁出現在日軍行進路線上,部隊只得晝伏夜出,速度極其緩慢。牟田口廉也為了加快行軍速度、趕在雨季前結束戰斗,他命令部隊盡量減少重武器和并非急需的物資,以每人30公斤為限。
牟田口廉也的部隊進軍路線極端艱難,馱物資的牲口不斷跌入山澗,作為食物驅趕的牛羊爬不過一座又一座高山,加上英軍飛機不時來轟炸、掃射,日軍尚未進入印度,牛羊便損失殆盡,物資損失也很嚴重。
牟田口廉也準備同時攻打英帕爾、科希馬、烏科魯爾,第十五軍團這次攻擊幾乎動用了所有可出動的作戰部隊。第三十三師團與第十五師團負責主攻英帕爾地區,第三十三師團負責正面突擊,第十五師團從北路輕裝穿插突擊,第三十一師團負責奪取科希馬和烏科魯爾地區。另外,正面攻擊英帕爾的第三十三師團還將得到第十五軍團直轄部隊的支援。
日軍第十五軍團將直屬戰車第十四聯隊、野戰重炮兵第十八聯隊和野戰重炮兵第三聯隊同時投入戰場。除了第十五軍團的部隊外,日本人還把在緬甸扶植的“緬甸自治軍”的1個師及“印度國民軍”的1個旅也投入戰場,甚至泰國盟軍的大象運輸隊也被拉上了戰場。這些雜牌軍沒有什么戰斗力,主要充當向導、翻譯和搬運工而已。
2月26日,牟田口廉也獲知第二十八軍團在若開戰場失敗的消息后,認為:“若開之戰已使蒙巴頓的幾個師的預備隊投了進去,現在他們還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中,來不及調往北面。趁此良機,正好奔襲英帕爾。”
3月5日,即英帕爾戰役開始的前3天,英軍第十四集團軍司令斯利姆陸軍中將寫信給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蒙巴頓:“我給你寫信是為了更為嚴重的第四軍的陣地問題,我們在那里的部署不夠理想。如果可能的話,請求加強那里的陣地。”
負責防守英帕爾方面的是英軍第四軍,轄英印軍第十七、第二十和第二十三師,軍長是斯康斯將軍。此時,他們駐扎在英帕爾外圍很遠的地方。當日軍進攻迫在眉睫時,他們才開始陸續返回英帕爾。不過,還沒等第四軍到齊,戰斗就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