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珩覺得頭疼。
不同于感染新冠、二陽后的那種生理性疼痛,此時的頭疼更多是精神傷害。
周五下班,歡歡喜喜坐高鐵回家,本該是家人開心團聚的場面。吃完晚飯,她坐在臥室書桌前,自娛自樂。不知是好久沒見女兒,想和女兒聊聊天、談談心的緣故,還是其他,蘇珩媽開口講家里最近的經濟狀況。
母親一起話頭,那二十年如一日熟悉的口吻,蘇珩預感到危險,知道媽媽又要開始訴苦生活不易、經濟壓力大、心情不好等負面情緒。
她盡量不搭腔。從過往數據來看,她和母親在這類話題上的爭吵率高達100%,結局往往是兩敗俱傷。不如沉默。
什么家里高位買房,現如今房價暴跌,虧了六七十萬,心情就是從投資買房那一刻開始一直不好,盡管蘇珩爸爸和她怎么勸,蘇珩媽媽就是主打一個“我不開心”,時間久了大家也就不開導了,開導無用,多說又有何意義?她自己走不出來,不去轉變心態,別人再怎么安慰也是徒勞無功。在這個話題上,蘇珩覺得自己媽媽特別祥林嫂。
她當然也很難過,父母投資虧損,但老實講,她當時想出國父母給的話術是“家里沒錢,出不起”,結果轉頭就是幾百萬全款買房。
她也沒說什么,就是心里難過了一陣子,后來想開了。父母的錢,父母自己賺的,怎么花那是他們的事,他們不愿意資助她出國,自然有他們的權利。
但蘇珩屬實就想不明白,家里買房虧錢,母親居然把原因歸結于她!
是,她是和父母提過,想買一套園區30平的民宅,自己一個人夠了。但父母不同意,于是她作罷。轉頭父母就在新區給弟弟買了100多平的新房。
她張張嘴,什么也沒說。
蘇珩媽媽繼續抱怨,說生意難做,一年不如一年,每次問蘇珩爸爸要錢買菜都要被念叨,錢花到哪里去了?此類種種。
蘇珩、經常關注時政新聞,知道當前是經濟下行周期,全社會都很難。父親做房地產相關行業生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她也很擔心。
蘇珩和爸爸聊過這個問題,她當時給爸爸的建議是:少一間鋪面,壓縮經營成本。但蘇珩爸爸以“你不懂做生意的門道”為由,拒絕了她的建議。
她也只好當她的甩手掌柜,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余,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吃喝睡。盡量保持精神健康。
不同于蘇珩爸爸“船到橋頭自然直”的硬朗和隨和,蘇珩媽媽十年如一日,“家里沒錢、經濟緊張”,典型保守派家長。
讀書期間母親和她說這些,尚可理解,是為了塑造她的三觀,教導她節儉美德。但如今,她已成年,不再問家里伸手要錢,盡管有時候資金緊張,會問爸爸緊急借錢隔夜拆借,但每到下一個工資日一定第一時間償還。為何母親還是一有機會就對她倒苦水,給她營造消極悲觀的情緒呢?
蘇珩頭疼欲裂。原生家庭問題的根源:錢。
以前不懂事的年紀,可能會聽進心里,現在懂事了,只覺得母親像祥林嫂。
“當初就是你說要買房,我才動了買房的心。”
蘇珩好氣又好笑,語氣無奈:“為我買房?你們買房,第一套和第二套的時候,我可都不在場!”全程沒參與也叫為她買房?房本一本都沒她的名字也叫她擔責?如今房子跌價,她反倒首當其沖了?這真是莫須有的罪名。
說給誰聽,都像是個笑話。
“你當初吵著要房,不要車。”蘇珩媽媽仍在強詞奪理。
“要是這么想能讓你開心一點,我倒無所謂?!碧K珩早就知道自己和母親本質上無法溝通,不過她也放棄掙扎了,就這樣吧,她不去爭論、不去爭取,反正爭取過、爭論過,她都沒成功過。命里無時莫強求。她早該接受自己的命運。
父母是投資者,無論是出于看好未來藍海的角度,還是想有人為自己養老的訴求,他們對她進行了天使投資。作為一個投資,那自然是要最低成本,以最大的獲利。
“虧大了。自從買了房心情就一天沒好過?!?
蘇珩心想:成年人為自己的選擇買單,父母是父母,她是她。她不該為父母的虧損承擔不必要的精神內耗。畢竟她也沒繼承權。漲了虧了都與她無關。
父母為兒子準備好了房,準備好了車。而她,除了被捆綁在父母身邊,美名其曰“媽媽愛你、舍不得你吃苦”,再無其他。噢,她有輛車。車還是好說歹說,跟父母說工作需要、軟磨硬泡了好久才買的。
既然買車,那肯定要買自己喜歡的。她固執己見要買自己喜歡的車。和父母之間又是一輪心理戰。父母問她:車子一個代步工具,一定要買那么好嗎?
“我就喜歡那車,其他都不行?!碧K珩在這一點上很堅持。
好在工作后積極攢錢,慢慢把車錢轉給父母。四舍五入,也可以說這輛車是她自己買的。
盡管母親逢人就說“我們給女兒買了輛BBA,也不算重男輕女?!?
蘇珩啞口無言,當時罵她虛榮,勸她買輛十多萬車子的人,是誰?
母親在為她花錢這件事情上錙銖必較。
“外面欠的債要不回來,全是爛帳。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蘇珩時常懷疑母親生孩子的目的,準確的說,生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降臨來體會這人間疾苦嗎?
并告訴她,你不值得。
一定要這樣嗎?
此番抱怨話對自己說的目的、意義,不就是在提醒她:“我們沒錢。”
蘇珩曾一度懷疑自己真的不值得。好在都過去了。她從自我厭惡中走出來了。
可能母親的父親是個混蛋,沒能給母親足夠的安全感,導致她自我價值感低,于是才這么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她的吧?從這一點來分析,母親也是可憐人。蘇珩決定不去深思,她希望從正面積極的方面去分析自己母愛從小缺母愛的原因。因此,在生育這件人生大事上,顯得格外如臨大敵。
是不是每個人的父母都會把自己孩子弄得一團糟?他們要不就遺棄孩子,要不就教他們錯的東西。富有的父母給得太多,貧窮的父母給得又太少。你要不被過分寵溺,要不被視而不見。
情真意切里蘊藏了多少矯揉造作,崇高偉大中蘊藏著多少卑鄙可恥,或者說,在邪惡墮落里蘊含著多少善良美德。
仿佛又回到青春期。那壓抑又無處發泄的苦悶。初中、高中、大學,母親為了防止她開口索要零花錢,會一直給她灌輸在現在看來簡直是有毒的思想。
初中零花錢10元/月,高中100/月,大學800/月。
錢不夠,開口要、就是一頓批評:
“你這小孩真是不懂大人賺錢辛苦!”
小孩當然能夠體恤父母賺錢不易,但每次看到玩的同學的父母,大方給零花錢,還時不時貼錢,生怕寶貝女兒不夠,念小學的蘇珩可能還沒有概念,頂多在被朋友請吃2元一根棒棒糖的時候會有些感動,但當她上了初中,生出攀比心之后,每當看到朋友爸爸車接車送,媽媽主動參與學校家長會,只為幫女兒爭取一個保送重點高中的名額時,說不自卑,是假的。
后來這個初中同學如愿上了S市重點高中,再后來就去加拿大留學了。她們只在微信還有聯絡,但也僅是躺列。
“做妻子就要賢良淑德、勤儉持家,那些不三不四的女孩子,只顧自己享樂,年紀大了沒人要。”
盡管蘇珩已經27歲,但每次聽到此類思想觀念,她都會打個激靈,本能后撤、保持距離,生怕自己沾染了大清遺留下來裹腳布一樣,避之不及。
但當時的蘇珩還只有14歲。她的世界里只有爸爸媽媽。
因此,在漫長的青春期,蘇珩一直隱隱約約覺得,母親不喜歡自己。
曾今,她以為是自己調皮,惹母親不開心,于是為了獲得母愛,會委屈自己內心的想法,按照她那套要求去做,但這套思想在現在的蘇珩看來,簡直就是毒荼,是酷刑,是女性的自我矮化。
為什么要對一個14、15歲的女孩講“父母賺錢不容易,給你的每一分錢都要珍惜”,蘇珩想象不出來,倘若自己生的小孩,自己要對那么無辜、那么純潔的孩子說這個。當然,如果這還算可以理解,畢竟生活不易,那么這些呢:
“蘇珩,你太虛榮,一天到晚跟別人比,別的同學有,你就要,人家爸媽有錢,你爸媽我們沒有,怎么沒見你跟班里學習第一名的學生比成績?學生讀書就行,不需要手機?!?
她無法形容母親對孩子說這種話的極端殘忍和冷漠。盡管她要的不過是一部翻蓋諾基亞。
“你心太野。我們沒錢,廟小,容不下你?!泵鎸μK珩大學時候想出國的想法,母親拒絕得干脆,“你也不看看別人什么家庭,你什么家庭?!?
她的臉漲成了豬肝色,她似乎看到了新聞報道里一個毫無感恩之心、只顧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女孩,站在光鮮亮麗同學身側,以為這樣就能成為一類人,和她們出入一家家考究的服裝店、飾品店、餐廳,夜夜笙歌朝朝醉,絲毫不管身后靠雙手賺錢、臉曬得黝黑的父母。像做錯了事,蘇珩的頭低很低。
小學同學在媽媽的幫助下,進了本地最好學校當了老師,初中同學大多出國,高中同學讀研,大學同學出國讀研各占一半。她本科畢業為了逃避原生家庭,上岸偏遠地區。
蘇珩媽媽引以為榮。逢人就炫耀。而蘇珩緘默。
母親喜歡看她極盡節儉的樣子,只有那樣,母親才會由衷表揚蘇珩兩句。
餿掉的飯最好不帶任何猶豫吃下去,不可以講究,人不能浪費糧食;衣服干凈就好,不需要追求時尚設計;用的東西差不多就行,小孩子不需要用好的。
蘇珩以為,工作之后,經濟獨立,自己終于可以擺脫精神上的貧瘠,做一個自由的、自愛的、靈魂散發魅力的女生。她不覺得自己和昔日同學們有本質區別,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
但今天回家,母女之間的聊天,母親言語背后折射的三觀再次讓蘇珩感到窒息。
“你看你想一出是一出,要買古琴就去買,自說自話。”
蘇珩覺得自己很累:“我自己賺錢自己花,這也有錯?”
“自己賺錢自己花沒錯,但你不應該買古琴,這錢你可以省著花。”
蘇珩甚至都懷疑,她真的脫離了童年和青春期的惡夢了嗎?她覺得她沒有。因為那種久違的,溺水的感覺,又回來了!
是否有些氣質獨屬于城市原住民,是城市出生孩子天生就擁有的:比如父母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支持。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小孩,盡管只是工薪出身,但眼界和格局,對待生活自帶松弛感。起碼父母不會拼男孩。父母的愛具有唯一性。父母退休金一般也都挺高,不需要孩子補貼家用。
但在一生生一窩的農村家庭,尤其是女孩子,被愛的前提條件一定是:乖巧、懂事,最好還能干。
她的問題也許在于,晴雯不該被送去賈府,她不該在S市念書。
蘇珩花了好久、好久,才從這份精神內耗中走出來。她以為人可以改變,只要有主觀能動性。
她能握住自己人生的帆。
曾今有一個哲學辯論:當一艘船離開海岸,開始在大海上航行。風浪不可避免,每破損一塊木板,就要及時用新木板更換,日復一日、經年累月,整艘船全部零部件都被替換掉之后,請問這艘到港的船還是原來出發的那艘船嗎?
以前她的回答會是積極的:No。因為每換一塊甲板,每使用一個新的零部件,就意味著舊有組成部分的消失,更適合應對外界環境的新的元素被納入,量的積累,到某個轉折點,它就再也不是那艘舊船,而是一艘全部由新部件構成的船。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努力、奮斗的原因。因為想變得更好。
但現在,現實社會實踐告訴蘇珩,無論你如何努力,你永遠是出發時的自己。做再多好的改變,卻改變不了本質。
還是那艘客觀存在的世人認知上的船。出發時是貨船,到港后依舊是貨船。而不是游船、巨輪。
她自以為和同齡人一樣,母親卻時刻在提醒她,你們不一樣。
她哭著跑出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