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縱有千重關,亦須關關過(求追讀)

接下來幾天,趙禎除了日常祭拜,其他時間都用在了研究《會計錄》上。

想要快速了解一個時代,從財政入手,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期間,劉娥忽然下發了一道手詔。(未經中書、樞密院審議直接頒發的政令)

這份手詔確定了聽政的儀制,最終方案既照顧到了王曾,又兼取了丁謂的建議。

每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聽政!

非御殿聽政日,常規事務則由中書上奏,禁中畫押而行,若突遇軍國大事,則召見宰輔大臣廷議,共決之。

在下發手詔之前,劉娥還特地來了延慶殿一趟,名義上是咨詢趙禎的意見。

內里,估計是想問一問‘先帝’的意見。

對于聽政的事,趙禎本人是無所謂的,反正他現在也無法乾綱獨斷。

五日一御殿,朔望御殿,于他而言,沒有任何區別。

倒是大宋的財政報表,讓他看的很頭疼。

一個字,亂!

兩個字,非常亂!

具體亂到什么程度?

比如,大中祥符八年(1015)夏秋兩稅的總收入是73602769。

七千多萬的總數,看著很多,很唬人。

然而,它的單位是貫石匹斤兩束。

其中,‘貫’指的是現錢,‘兩’指的是金、銀、絲、綿等貴重物品。

‘匹’指的是絹、綾、羅、紗、布等織物,‘斤’指的是茶、鹽、香藥、犀角等物,‘石’指的是五谷雜糧,‘束’指的是木柴薪炭等物。

七千多萬的總數,不是單純的總價值,而是各種現錢、金銀、絹帛等物的總數,粗暴的加到一起。(示例:10兩金子+100石糧食=110石兩)

趙禎現在很想將丁謂、林特召到近前,然后揪著他們的耳朵,好好問一問。

記賬是這么記得嗎???

一萬貫錢能和一萬石糧食能相等嗎?

一兩金子和一兩絲的價值能相等嗎?

娘希匹!

賬本亂成這樣,就算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人員來了,也得一臉懵。

總賬算不清,趙禎只能去看分賬。

他只看了那些以現錢為單位的分賬,除了兩稅之外,大宋財政收入進項最多的,便是商稅、酒稅,以及鹽茶等稅。

以景德三年(1006)為例,該年,商稅大概收了450萬貫,酒稅約428萬貫,鹽稅約355貫,茶稅約410萬貫,鑄錢收入183萬貫。

單單這五項,總收入就有1800多萬貫,趙禎粗略的估算了一下,這五項收入大體與兩稅的三分之一相當。

至于,具體是多,還是少,他也算不清。

這賬本太糊涂。

平心而論,一年大幾千萬貫的收入,擱在封建王朝,絕對不算少了。

但花錢的地方更多。

如今,大宋軍隊的總人數大概八十萬人,其中禁軍(作戰部隊)四十來萬,廂軍(地方、勞役部隊)四十來萬。

不同于唐初的府兵制,宋朝的兵制延續了五代時期的‘募兵制’,士兵全是不事生產的職業軍人。

因為募兵制的緣故,軍費開支幾乎全靠財政支持。

一名禁軍一年的花費大約五十貫(包含裝備、俸給、人吃馬嚼等開支),如果禁軍戍邊的話,開支大約在七十到一百貫。

大宋北有契丹,西有夏州黨項、以及吐蕃諸部,西南還有一個大理。

雖然景德年間先后簽訂了盟約,大范圍的戰爭鮮有發生,但駐軍仍是少不了的。

四十萬禁軍,大概有一半處于戍邊的狀態,這部分禁軍每年的軍費,至少要1600萬貫。

拱衛京師的二十萬禁軍,一年軍費1000多萬貫。

而廂軍的花費,雖然比禁軍少了一點,但一名廂軍一年的總體開支也得37貫左右。

四十多萬廂軍,一年的總軍費開支約為1500萬貫。

綜合數據,八十多萬軍隊,一年的軍費開支高達4000多萬貫,一年財政收入有一半花在軍費上。

財政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而這,還是因為沒有大的戰事發生,如果邊境發生戰爭,勢必要招募更多的軍隊。

一年財政所收的六七成都得花在軍費上。

財政收入,入不敷出,該怎么辦?

只能苦一苦百姓。

所以,兩宋以來農民起義頻發。

百姓都成窮鬼了,能不起義嗎?

看完《會計錄》,趙禎只覺得壓力山大。

這樣的財政體系,既不合理,也不健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想要改變這樣脆弱的財政體系,可謂是困難重重。

不過,再難,也得去做,去改變!

而理財之道,不外乎開源與節流。

節流,趙禎暫時不考慮,在沒有掌握一定的話語權和軍事力量之前,閹割他人的利益,不可取。

而開源就不一樣了。

把蛋糕做大,肯定比少分蛋糕要好。

一想到開源,趙禎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農業。

小農經濟體制下,農為天下之本。

提高農民的收入,或者說提高糧食畝產,就是最好的‘安撫’之道。

老百姓只要能夠填飽肚子,沒人會跑去造反。

而提高畝產,不外乎八個方面。

改良土壤、興修水利、增施肥料、推廣良種、合理密植、植物保護、農具改進、加強管理,這八點都是影響畝產的關鍵。

農業‘八字憲法’中,趙禎最先選中的是推廣良種。

在唐宋以前,我國種植的水稻都是粳米稻,粳稻的生育期較長,也可以說是晚稻,大概十月份收獲。

粳米稻生育期長,產量相對高,但是對于土壤肥力、水分要求也高,且不耐旱。

而占城稻則不同,占城稻屬于秈(xian)米稻,生育期相對短,最快兩到三個月就能收獲,且耐旱、對土壤肥力要求不高,適應性高(相對粳米)。

國內最早種植占城稻是福建地區。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多地少,不利于傳統水稻的種植,而福建沿海,距離占城不遠。

因此,在閩商的帶貨下,早在五代末至宋初,占城稻已經在福建地區普及開來。

北宋朝廷,也知道福建地區種植的占城稻。

大中祥符五年(1012),為防旱災,宋真宗特地派人去福建,取占城稻種,分給江、浙、淮三路,命令當地百姓種植。

不僅如此,宋真宗在宮城后苑也開辟了幾畝地,專門種植占城稻。

占城稻三月而熟的事,宋朝君臣也知道,宋朝官方也試著推廣過,只是效率不高。

效率低,究其原因,大概有那么幾點。

一是占城稻屬于外來品種,且速生,和傳統粳米稻晚熟的特性不同。

二是占城稻的口感偏硬,沒有粳米稻好吃。

三是賦稅問題,北宋朝廷想推廣占城稻,結果夏秋兩稅中,卻只收粳米,不收秈米(占城稻)。

種了田,產了稻米,結果卻不能繳稅?

老百姓腦抽了,才會選擇種占城稻,哪怕占城稻早熟、耐旱,人家也不愿意種。

至于第四點,則和北宋的考課(官吏考核)制度有關系。

北宋太祖、太宗兩朝,對于官吏的考核更注重實效性,勸課農桑、戶口增益以及剪除盜賊都在考核標準之中。

但到了真宗一朝,考課制度發生了重大改變。

一言以蔽之,‘累日月以進秩,循資途而授任’成了考課制度的核心。

資,積也,蓄也,憑藉也。

簡單來說,考核官員的核心不再是實務,而是靠年月積累,靠資序,文官滿三年一遷(升),武官滿五年一遷。

當然,這里的遷官指的是寄祿官,不是實際差遣。

但這等考課制度,無疑和地方治理產生了割裂,反正三年一遷官,地方治理的好不好,不重要。

只要不發生叛亂,任期滿了,主官拍拍屁股走人,照樣能夠升官發財。

后來,慶歷年間,范仲淹的上奏的《上十事疏》中,第一條就是‘明黜陟’,矛頭直指僵化的考課制度。

范仲淹等人主張更易考課制度,恢復祖宗朝的重實務的特性。

這,無疑得罪了一大批官員。

點了這么大一顆炸彈,慶歷新政能夠成功,才是怪事。

有了范仲淹的‘前車之鑒’,趙禎肯定不會去碰這個雷區。

起碼,現在還碰不得深水區。

他要做的事,也不算太難,提供政策作為引導。

收兩稅時,將粳米、秈米一視同仁,不論是粳米,還是秈米都能交稅。

隨后,再派遣農業技術官,傳播稻種,傳授先進的種植技術,如稻麥復種制、雙季稻等。

能做到這兩點,老百姓自己就會做出選擇。

屆時,占城稻的推廣作用,絕對會大大加快。

——————

PS:這里寫的比較簡略,其實,宋朝的稻種有很多,如江蘇的烏口稻、江西的黃穋禾,嶺南的月禾等,同時也有早稻、晚稻之分。

全寫,我的水平不夠,大家估計也不愛看,所以,寫的很簡略。

至于,早晚稻的區分,現代農學將生育期120天以內的稻稱為早稻,150天以上的為晚稻。

另外,據曾雄生老師考證,在占城稻大規模推廣前,江浙淮一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早稻,種的都是粳米稻。

且宋以前的雙季稻,一年兩熟,也是以再生稻為主,再生稻是指種一茬收獲兩回的水稻。

最后,本書的前期概略性的科普占比不少,這一點,是為了照顧一些不太了解宋初制度的大帥比,還望諒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仁县| 论坛| 阿巴嘎旗| 河北省| 长垣县| 堆龙德庆县| 福贡县| 双城市| 龙州县| 宜宾市| 台北市| 古交市| 乌拉特后旗| 淅川县| 巨野县| 金川县| 尼勒克县| 静宁县| 昌都县| 志丹县| 邵东县| 夏邑县| 扎赉特旗| 南江县| 措勤县| 盐边县| 尚志市| 教育| 延安市| 黑龙江省| 西贡区| 梁河县| 井陉县| 和硕县| 滦平县| 增城市| 赤峰市| 射阳县| 淮安市| 绥江县|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