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跨境電商的貿易理論基礎

以生產要素能不能在國際間自由流動為前提,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利益分配和貿易模式等問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從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到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和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過程。

(一)主要的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1.重商主義的貿易思想

最早對國際貿易提出較為系統的理論解釋和政策主張的是重商主義學派。在重商主義學派看來,只有貨幣和金銀才是真正的財富。國內貿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貨幣給另一部分人,從而使一部分人獲利,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損,國內貿易的結果只是社會財富在國內不同集團之間的再分配,整個社會財富總量并沒有增加,而對外貿易可以改變一國的貨幣總量。一國可以通過出口本國產品從國外獲取貨幣從而使得國家財富增加,也會由于進口外國產品造成貨幣輸出從而使國家財富減少。因此,重商主義對國際貿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鼓勵產品出口、限制產品進口,以增加貨幣的流入,從而增加本國的社會財富。

2.絕對優勢理論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76年在《國富論》一書中系統地批判了重商主義的觀點,第一次提出絕對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勞動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個人專門從事其具有優勢的產品生產,然后彼此進行交換,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作為最高形式的分工,國際分工也能夠使貿易雙方都得到利益。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下,亞當·斯密證明了如果每個國家都按照其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后彼此進行交換,會使得各國的生產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增加各國的物質財富。亞當·斯密認為,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后天有利的條件,這樣的基礎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成本絕對低,在國際交換中較其他國家處于優勢地位。

3.比較優勢理論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1817年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繼承和發展了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并進一步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即便一個國家在兩種產品的生產方面均處于絕對優勢,另一個國家在兩種產品的生產方面均處于絕對劣勢,但只要兩個國家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異,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異,從而使得兩國在不同的產品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因而互利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就成為可能。

案例與思考

“中國制造”應及早推進產業升級

(據證券時報網2022-05-09報道)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40年后,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成本優勢已逐漸減小。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轉移看起來難以避免。土地和勞動力價格優勢,再加上關稅優勢,不僅讓跨國公司把產能轉移到東南亞,連為數不少的中國企業也無法抗拒“誘惑”,加大了在東南亞的布局力度。但低端產業的轉移,對中國企業來說并不意味著末日,沒能及早推進產業升級才是。

中國制造要應對東南亞國家的競爭,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大研發投入,盡早進行產業升級,避免陷入成本競爭的泥潭。前有耐克、ZARA等國際巨頭把產能轉移至亞洲國家后卻依然占據著產業鏈頂端,依靠設計和營銷等獲得大部分利潤;后有韓國的電子信息產業依靠政府的產業政策,以及大量的研發投入,得以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在國內,傳統燃油車時代沒能實現彎道超車的中國車企,憑借電池、電機和電控“三電”優勢,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已開始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

東南亞多個國家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對外貿易的高速發展,會帶來短期的經濟發展、外匯儲備的增加、居民收入的提高,卻并不意味著長期的繁榮穩定發展。只有及早推進產業升級,才能保持長久的全球競爭力。

啟發思考:

(1)如何看待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中國向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轉移?(2)如何增強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主要的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1.要素稟賦理論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一是兩國間的要素豐裕度不同,二是產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1930年,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俄林所充實論證,因此,該理論又稱為赫克歇爾-俄林理論。要素稟賦理論認為,每個國家都在那些大量使用它相對豐裕和便宜的要素,較少地使用它相對缺乏和昂貴的要素的產品生產上有比較優勢。那么,一個國家出口的應該是該國相對豐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產品,進口的應該是該國相對缺乏和昂貴的要素密集型產品,即國際貿易的流向一般是勞動要素豐裕的國家應集中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到勞動要素缺乏的國家;資本要素豐裕的國家應集中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到資本要素缺乏的國家。

2.里昂惕夫悖論

要素稟賦理論創立后,很快被西方經濟學界普遍接受。根據這一理論,美國是一個資本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結構應該是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蘇聯經濟學家里昂惕夫對要素稟賦理論進行了實證檢驗,發現美國進口更多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更多的則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與要素稟賦理論的結論完全相反,這就是里昂惕夫之謎或里昂惕夫悖論。

思考與討論

你如何看待“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企業的貿易機會?

(三)主要的現代國際貿易理論

1.規模經濟貿易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和產業內貿易盛行,這種現象可以由生產的規模經濟來解釋。規模經濟包括企業數量增多和行業規模增大帶來的外部規模經濟,以及個體企業規模增大帶來的內部規模經濟。一國的專業化生產可以實現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各國企業生產規模不同帶來的生產成本的差異成為國際貿易的基礎。

2.需求相似理論

瑞典經濟學家林德是從需求方面研究國際貿易起因的,他認為兩國之間貿易關系的密切程度是由兩國的需求結構與收入水平決定的。林德指出,工業制成品生產的初期是為了滿足國內需求,之后才逐漸推向國際市場的。由于產品是為滿足國內需求而生產的,所以產品會被較多地出口到那些需求相似的國家,國家間的需求越相似,其貿易量就越大。由于影響需求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因此人均收入越接近的國家之間需求越接近,貿易往來也就越密切。由于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它們之間的需求更加相似,因此工業制成品貿易主要發生在收入水平接近的發達國家之間。

3.技術差距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技術差距理論,他認為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在國際貿易格局和產品比較優勢中起決定性作用。由于各國的技術水平不一致,所以當技術領先的國家發明出新產品或新的生產方法,而其他國家尚未完全掌握時,就會產生國家間的技術差距。然而由于技術擴散,其他國家遲早也會掌握這一技術,從而消除技術差距。在技術創新國的新產品問世到其他國家能夠完全模仿的時期,因技術創新國在國際市場上暫時處于壟斷地位,故該產品具有出口優勢。因此,技術差距理論認為新技術引起的技術差距是產生國際貿易的原因,并決定了國際貿易的流向。

4.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弗農對技術差距理論進行了拓展,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產品具有生命周期,分為新產品階段、成熟階段和標準化階段。在新產品階段,技術領先的創新國率先開發出某種新產品,并壟斷該產品的生產,滿足國內外消費者的需求;在成熟階段,成熟的技術隨著產品的出口轉移到其他國家,一些資本和熟練工人豐裕的產品進口國能夠迅速模仿并掌握該技術,進而開始在本國生產該產品并逐漸取代創新國成為主要的出口國;在標準化階段,該技術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擴散,甚至已經被應用到機器或生產裝配線中了,任何國家只要購買這些機器或生產裝配線就意味著購買了該技術,該技術逐漸失去了重要性,而此時勞動成本成為決定該產品是否具有比較優勢的主要因素,具有勞動資源優勢的發展中國家成為該產品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思考與討論

跨境電商模式有助于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嗎?為什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游县| 富源县| 抚州市| 阿尔山市| 临湘市| 肇庆市| 冀州市| 昂仁县| 五台县| 娱乐| 凯里市| 高州市| 麻江县| 什邡市| 凤台县| 灵丘县| 和顺县| 万宁市| 平顺县| 泰来县| 长宁区| 荃湾区| 林周县| 盘山县| 景德镇市| 平舆县| 积石山| 城固县| 宜都市| 安庆市| 津南区| 文化| 五莲县| 彝良县| 阆中市| 河源市| 固安县| 阜南县| 麟游县| 平顶山市| 莫力|